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有些人完全不知道這些勞動方式的不同, 在那兒瞎咋呼。
這叫“挑”,一根扁擔軟溜溜, ,前後各有東西, 根據扛杆原理,不過這張畫比較有趣的是與眾人挑擔不同, 一般重一些的放前麵, 因此肩膀就會在扁擔中間稍往前一些, 受可以把握著前麵的物件, 便於調整方向。
負重遠行, 一般用“挑”的方式,因為挑不影響行走的速度, 甚至一般還會稍稍地加快點腳步,隻要不是山區太過崎嶇,人力長途販運, 均喜好挑, 山區可能不同, 因為小路太過陡峭彎曲,一根扁擔甚至就拐不過彎了。
泰山上的挑夫, 是把扁擔橫過來,或放雙肩上, 或腳步斜著,扁擔則與腳上的石階梯平行, 才不會造成前麵的貨物碰著階梯。
另外, 所謂會挑擔走稍稍遠一點路的, 一定會換肩,這是挑擔的基本技能,裏把路不換肩還馬馬虎虎, 再遠不換肩就不可能了, 不會換肩沒人找你挑東西, 會換不換隻能是傻冒。
江西插隊時, 大隊裏有個壯漢,解放前就是挑夫,經常來回的路線從本縣城到長沙,替本縣城的商號來回運貨,據他自己說, 一挑, 順便說一句,這個“挑”石量詞,一挑一般不會超過一百五十斤,因為不是短途, 又要跋山涉水,每挑多二三十斤可能造成的危險, 不是最佳“性價比”,當然不會少於100斤。, 所以, 合適的範圍是100-150斤, 視挑夫能力,挑夫每天每頓必須吃飽, 好倒不是重點, 畢竟東家雇挑夫的目的是運貨, 而不是整挑夫。
這叫“扛”, 一般不遠,南方山區“扛竹子”或“扛木頭”, 先把枝枝杈杈砍掉,另外再找一根短的木頭, 從另一個肩上從脖子後插過去擱木頭或竹子底下, 等於把重量分散到了雙肩,這類“運送”方式,竹木不能太長, 否則拐彎不便, 當然太大的竹木也不行。
一個包袱“背”背上, 就把運送的“方式”表明了,若是路途遙遠的話, 就會用繩子啥的,把這個包袱捆起來掛肩上, 好比在有旅行袋之前, 國人出門是用一塊布, 把東西包起來, 斜挎背上過一肩, 在胸前打個結, 就把雙手騰出來了。
這就是大江川說的一種上垛,文人的書麵語言稱為“扛麻袋”,但很多地方的勞動人民, 很形象地用個“肩”做動詞,就是把麻袋擱肩上立著, 靠近腦袋借力並穩住,北方麥收時,裝袋是按麻袋口的封法來界定的, 用麻線縫起來叫做“繚口”,200斤, 而將麻袋口收緊然後用麻繩捆起來叫“紮口”, 180斤,送到糧站去, 別人沒有功夫一包一包稱, 隻需數數多少包紮口多少包繚口, 即可。
上垛的累,可以從最簡單的物理概念來解釋,“功”要考慮“力及其方向的移動距離”, 所以平地肩大包走路時出力沒做功,上垛則需要克服地心吸力一步一步朝上走, 這就是又出力又作功啦!
北大荒的鐵姑娘“肩”大豆, 那篇文章說每袋是160斤,無論是200(180)斤小麥, 或160斤大豆, 都不可能是長途, 因為完全沒法換肩。
這是一篇大連老碼頭工人的工作照片,扛豆餅,因為是計件工資, 能扛多少就扛多少,不但要多,更重要的本事在保持平穩,這位扛九片, 估計和以前上海碼頭工人一樣, 扛著走過管事人身邊時, 管事的給他發個計數的籌碼,收工時憑籌碼結賬, 當然這也是短距離的。
這個卡通是“抬”的示意圖, 至少得兩人才能算抬吧, 更多的四人八人, 乃至出殯時六十四, 一百二十八大杠,好像二進製, 2,4,8,16, 32, 64, 128, 真沒聽說過28大杠出殯噢。翻砂工兩人抬鋼水去澆鑄件,也許會有不是二的倍數的人抬吧。
西南地區山高路窄,由此產生的運送方式就是背, 趕場走親戚,竹子編的背篼很合適,什麽小東小西都可以放, 甚至小孩, 不過曾有事故發生, 婦女背著有小孩的背篼去井邊打水, 一彎腰, 哎呀, 小孩子從背篼力掉進了水井!
山區的商業“背”運貨物,可以把一個櫃子甚至一頭還在亂叫喚的豬捆好背背上去供銷社交售,所以四川有地方不叫挑夫而改為“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