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從上海誌中發現的上鋼三廠前身的記載 (ZT)

(2021-07-31 07:26:17) 下一個

上海老人中的這家工廠, 叫做南鐵廠, 習慣擺狠的時候會說:“北到火車站, 南到南鐵廠, 儂去打聽打聽, 我阿哥是啥人“!轉載者

 

.....

曾經留學法國的陸伯鴻,於民國元年(1912年)在上海創辦內地電車公司獲得成功後,深感上海“一隅向為工業界之中心,然欲求自煉之寸鋼尺鐵竟不可得”,立誌創辦鋼鐵企業。民國2年3月,他委托西門子洋行任職的德國人高翕(E.Kocher)以和興實業公司工程師身份去安徽太平府寶興公司鐵礦考察,獲得該處鐵礦石的含鐵量達67%的資料後,陸伯鴻即於同年11月,擬就《化鐵爐說略及預算》一文,分發實業界和金融界,廣為宣傳,籌集資金。在《說略》中,用國內外資料的對比,詳盡地闡述了創辦鋼鐵企業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有利可圖,其詞意之優美,使陸伯鴻的一片愛國之忱溢於言表,深深地打動了眾多投資者之心。此後,有樂振記、薑炳記、戴運記、張延記、陳文記、四明銀行、滋康莊、豐昌莊、增泰行、慎記號、信孚莊、萃康莊、合興廠等工商企業和金融單位,以6萬兩票存資金和2.3萬兩押款作為投資,興辦和興化鐵廠,注冊資本為12.5萬規元兩。

和興化鐵廠於民國6年選址於上海浦東周家渡西村,租、買土地20餘畝,並委托西門子洋行向德國購入10噸煉鐵爐1座,動工興建,造價銀7.2萬兩。民國7年8月18日投產出鐵,所用原料有安徽蕪湖益華公司和浙江長興長安公司的鐵礦石,浙江的白雲石,湖北的錳礦石,燃料初用浙江的木炭後用開灤的焦炭,所產生鐵,銷給江南造船所、上海兵工廠、明昌機器廠、培昌鐵行、利昌鐵行等。當年售出鐵1048噸,收入鐵價163303兩,盈利80123兩,使投資者信心大增;次年(民國8年),將注冊資本增至16.55萬兩,民國9年3月間又向德國訂購1座25噸化鐵爐,大力擴展煉鐵生產。但從這一年開始,風雲突變,和興廠走上了風摧雨殘的崎嶇之路。緣和興廠興建、投產之時,正值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當時資本主義國家所產之鐵主要用於戰爭,銷至中國的數量銳減,故和興廠煉出質量優良鑄造鐵後,普遍受到工商界歡迎,上海兵工廠甚至不惜超出每噸150兩的市場價,以每噸190兩的高價向其訂購百噸木炭生鐵。可是,這一興旺景象竟是曇花一現,和興廠投產僅數月(民國7年11月),大戰即告結束,西方國家生鐵過剩。為了轉嫁危機,對中國實行傾銷,民國8年和民國9年分別達到53950噸和68204噸,比大戰結束這一年的14085噸陡增2.8倍和3.8倍,遂使市場供應由緊轉疲,每噸生鐵的售價由大戰期間的150兩左右,跌至90兩甚至50兩左右(進口鐵的報關價,民國7年為80.47兩,民國8年則驟降至43.86兩),遠低於和興的成本價90兩,這就使和興廠遭到沉重打擊,轉盈為虧。至民國8年4月9日,先後煉鐵1585噸。此後,因多種原因(包括1座25噸煉鐵爐動建),工廠停產休整。休整期間,1座25噸煉鐵爐建成。民國10年1月16日,第二次恢複煉鐵,僅半年,產鐵1585噸,仍難扭轉虧損局麵,且難以為繼,被迫於當年7月7日停止生產。成為和興廠曆史上的一起一落。

和興廠於民國10年下半年停業後,陸伯鴻即到處奔走籌劃,擬將和興廠建成一個集煉鐵、煉鋼、軋鋼於一體的綜合性鋼鐵廠,希冀以此能使和興廠得以複蘇、振興,擬就《擴充計劃書》進行宣傳,並以股本總額100萬兩為目標發起集資,經數年努力,實收股本908350兩,在主要的投資者中,有蕪湖益華公司15萬兩,江南造船所14萬兩。除內資外,尚有外資投入,德國呂桑埠陶蒙城礦務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2座10噸堿性平爐和1套20英寸軋鋼機,作價25萬兩銀售與和興廠,並將其中的20萬兩銀投資入股,作為和興廠的五分之一股本,並訂明合約:“日後和興營業發達而須添股,應接受德廠亦以五分之一數額添股”,“和興公司之管理部,由經理五人組織之,五人中應有德工程師兩人”,“德廠有詢問和興廠營業狀況之權,並得舉遣代表查閱賬冊。和興廠編造年終報告時,該代表有參與之權”。民國11年4月,和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和興鋼鐵廠)成立。民國12年1月16日,經北洋政府工商部核準和興鋼鐵廠注冊,發給執照;按照德廠提供的圖樣,動工興建,由德國工程師負責建造,廠區擴大到60畝左右。當時浦東電氣公司供電困難,經浦電同意由南市華商電氣公司供電,從魯班路底沿江碼頭西側敷設過江電纜,解決電源。民國13年12月,除原有兩座煉鐵爐外,新建兩座10噸平爐,4座煤氣爐,1套直徑500毫米軋鋼機基本竣工。民國14年2月,由兩座化鐵爐供鐵,平爐投產,軋鋼機開軋。軋後的鋼材產品,分硬鋼和竹節鋼兩類。自和興鋼鐵廠投產之後,美國銷至中國的竹節鋼市價即從上年的每噸84.2兩降至72.6兩,而和興鋼鐵廠的成本價為69.4兩,因產品尚未取得信譽,售價僅58.25兩,不僅難以獲利,反而虧損甚巨;是年10月,第三次江浙戰爭爆發,軍閥混戰,運輸受阻,更使鋼鐵生產受到嚴重影響。這一年,和興鋼鐵廠連遭兩個方麵打擊,致使債台高築,僅支付銀行利息即達57271兩,全年結虧138967兩。民國15年,和興鋼鐵廠更是陷入困境。5月;經董事會承認簽字,將全部基地和設備抵押給因上年借銀30萬兩給和興鋼鐵廠而延期償還的銀行團;7月22日~8月2日,該廠持江蘇省財政廳發給的免稅單,將1098擔硬鋼銷往西安和山西等地,貨到河南陝州,當地百貨征收局竟以未曾完稅為由,將貨物扣留,幾經交涉,直至10月21日,財政部始批文“令河南財政廳轉飭該征收局驗收放行”。是年,支付的銀行利息猛增至138154兩,比上年增加一倍以上;結虧亦比上年大幅度提高,達到214669兩。至民國16年1月,已累計負債90餘萬兩,全廠被迫停產。2月21日,經股東會議決“本廠已立於破產地位,經各股東討論之下決定停辦”。由此成為和興廠曆史上的兩起兩落。

和興廠在民國16年2月再一次停業之後不久,北伐勝利,國民政府上台。陸伯鴻把和興廠複業的希望寄托在國民政府身上,故屢屢求助於國民政府。民國17年11月18日,和興鋼鐵廠向國民政府工商部呈文:“請予撥給巨款,輔助複業,而期發展。”事隔105天,國民政府實業部終於在民國18年3月21日批文回複,要求和興廠自行創造投資條件,“自易籌措複業,或可無須政府撥款補助”,以此進行搪塞。民國19年,陸伯鴻在一次工商會議上提出“獎勵興辦鋼鐵實業”之提案,至民國20年2月19日,實業部始致函陸伯鴻,要求將“和興廠以往之曆史,現在之實況,及用如何方法恢複,迅予詳複”。陸隨即擬就《和興鋼鐵廠複業綱要》呈報。之後,卻石沉大海,渺無音訊,民國21年,陸伯鴻聽到政府擬籌辦規模很大的中央鋼鐵廠之傳聞,即呈文實業部,提出將和興廠售與政府或與政府合作的方案,直至民國23年3月20日始獲得實業部答複:“惜值庫款支絀,實無餘力及此,仍仰該創辦人自籌複工,繼續前業。”至此,使陸伯鴻對國民政府不再抱有幻想,隻得改弦易轍,另謀出路,對民間進行租賃。

租賃之舉,陸伯鴻早在接獲實業部複文之前即開始醞釀,時有潘尚林發起集資15萬元議租和興廠煉鋼和軋鋼二處廠產,定名為和興發記煉鋼股份有限公司。民國23年3月31日雙方簽約,租期5年,月租2000元,押租12000元,營業所得純利提30%作為折舊撥交和興鋼鐵廠。是年11月,開工生產。不久,因發記廠處理勞資關係不當,引起工潮,後雖事端平息,但一直生產不振,維持至民國24年上半年,工廠停辦。

在和興發記廠停業之後,時有擔任中興煤礦經理的實業家錢新之,不甘於上海唯一一家集煉鐵、煉鋼、軋鋼為一體的綜合性鋼鐵企業和興廠的衰敗和消亡,毅然發起,於民國24年7月與發記廠訂立受盤契約,仍以租賃的形式,以40萬元的股本,組建成新和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組建後,成立了董事會,聘用了總經理,迅即恢複生產,采取了一係列促進生產的措施,凡月煉鋼超900噸者,即可按不同工種,分別獲得5元或3元月獎;年終如能獲利,即將純利的46%分給職工,作為年獎。由此而極大地調動了全廠職工的積極性,月鋼產量經常超900噸,最多時竟達1200噸。此外,為了充分挖掘軋鋼機的生產能力,降低成本,除千方百計增產鋼錠外,還積極組織外購鋼錠,增產鋼材。由於經營管理得法,新和興廠自投產之日起,至抗日戰爭爆發時止,在二年時間內,煉鋼雖僅2萬噸,而軋製和銷售的鋼材卻接近3萬噸。生產蒸蒸日上,經營也很有起色。是年7月7日,蓄謀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8月13日,戰爭之火又燒到了上海,新和興奉令停產。由此開始,和興廠又遭受到一場浩劫,成為曆史上的三起三落。為了保護和興鋼鐵廠的財產不致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破壞,和興廠在戰爭初起之時,即以5萬元巨款,請在滬德商向德國總領事館疏通,在廠大門張貼德國總領事飛師爾簽署的保護和興廠的布告,並在廠內懸掛德國旗,從8月20日起,與和興廠一江之隔的上海煉鋼廠屢遭日機轟炸,而和興廠卻安然無恙。為了保險起見,和興廠又向英國駐滬領事館疏通,在廠內軋鋼馬達間屋頂鋪置巨幅英國國旗,免遭日機轟炸;同時在廠大門張貼英國駐滬領事發給用英、日、華三國文字書寫的保護和興廠之布告。使工廠得到了保護。是年12月30日,陸伯鴻遭一群不明身份者槍擊身亡。

侵華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蓄意占領和興廠,妄圖以和興廠生產之鋼鐵,為其發動的侵略戰爭服務,以達其“以華製華”的罪惡目的,但礙於和興廠大門外分別張貼了德、英兩國總領事簽署的護產布告,廠內懸掛著兩國的國旗,疑為和興廠係兩國之財產,故久久不敢貿然下手,但又並不甘心。為此,進行廣泛的間諜活動,以徹底搞清和興廠的歸屬。民國27年6月19日,即有一日本特務潛至和興廠向看守人員進行盤問;其後,又接連有陌生人至和興廠窺探。新和興廠覺事有可疑,即將庫存150噸鋼坯沉入廠周河底。日本侵略者經數月的偵查,終於摸清了和興廠的歸屬情況,於同年9月24日上午,派出日軍占領了和興廠,實行軍管,工廠交由日商經管,改名為中山鋼業浦東製鐵廠,並開始征募工人,應征者寥寥,隨即派出日本憲兵在廠周圍工人居住處,挨家挨戶調查,強征工人,強迫開工。由此開始了中國工人和日本侵略者的長期鬥爭,民國29年,和興廠發生了軋鋼機用1200匹馬力主電機被炸毀事件(日本侵略者稱係被中國抗日遊擊隊所炸),使軋鋼生產陷於癱瘓,直至覓得1500匹馬力主電機後才得以恢複生產;民國32年,又出現工人逃亡事件,使日本侵略者大傷腦筋,生產同樣受到了影響。鬥爭一直持續到民國34年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為止。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竟將和興廠全部作為“敵產”對待,並於民國34年11月20日派員接收。陸隱耕子承父業,與當局幾經交涉,始於民國35年4月6日辦理了領回廠產手續,因需要償還戰前和興鋼鐵廠的巨額債務,已無力自行複工,隻能將廠裏的煉鋼部分,租給由官商合辦的上海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並改名為上鋼公司第三廠。是年12月15日,第一座平爐恢複生產;次年,第二座平爐亦經修複,但因蔣介石發動內戰所帶來的運輸不暢,原材料供應匱乏,至民國38年3月,已無法繼續生產,頓告停產。上海解放前夕,該廠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劉春山,奉黨組織的指示,以工人協會為主體,發動了133名職工進行護廠鬥爭,免遭國民黨潰軍之破壞。是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0日,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了上鋼公司的官股,8月8日,軍事特派員閻鳳舞進駐該公司第三廠,使該廠成為公私合營上海第三鋼鐵廠。由此開始,使該廠徹底擺脫了舊中國、舊的社會製度所帶來的厄運和磨難,成為人民的財產和社會主義企業。進入新中國時期,該廠發展較快,對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