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石庫門:上海的代名詞-其實應該是“之一”(ZT)

(2019-02-03 14:59:28) 下一個
住石庫門房子的關鍵有兩點:一住幾間房? 二有無衛生設備。
一家六七口, 擠一間前樓二十來平方,一張布簾遮掩著角落的馬桶,這樣的“石庫門”還是不要炫耀的好。可這偏偏是上海大部分石庫門住戶的實情呀。--轉載者


石庫門:上海的代名詞                                                                                
在這裏→ 看懂上海 1 week ago

關於弄堂的故事,“看懂上海”寫過不少,但是,上海弄堂裏的故事是說不盡道不完的。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多少故事典故、多少名人記憶,都與上海裏弄交織在一起。那種石庫門裏弄是上海弄堂裏最有權勢之氣的一種,它們帶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遺傳,有一副官邸的臉麵,它們將森嚴壁壘全做在一扇門 一堵牆上。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


 

那種石庫門裏弄是上海弄堂裏最有權勢之氣的一種,它們帶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遺傳,有一副官邸的臉麵,它們將森嚴壁壘全做在一扇門 一堵牆上。一旦開進門去,院子是淺的,客堂也是淺的,三步兩步便走穿過去,一道木樓梯在了頭頂。木樓梯是不打彎的,直抵樓上的閨閣,那二樓的臨了街的窗戶便流露出了風情。


 

上海東區的新式裏弄是放下架子的,門是鏤空雕花的矮鐵門,樓上有探身的窗還不夠,還要做出站腳的陽台,為的是好看街市的風景。院裏的夾竹桃伸出牆外來,鎖不住的春色的樣子,但骨子裏頭卻還是防範的,後門的鎖是德國造的彈簧鎖,底樓的窗是有鐵柵欄的,矮鐵門上有著尖銳的角,天井是圈在房中央的,一副進得來出不去的樣子。


 

西區的公寓弄堂是嚴加防範的,房間都是成套,一扇門關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駕式,牆是隔音的牆,鳴犬聲不相聞的,房子和房子是隔著寬闊地,老死不相見的。但這防範也是民主的防範,歐美風的,保護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實是做什麽就做什麽,誰也攔不住的。


 

這是上海作家王安憶寫於1996年的長篇小說《長恨歌》中的一段節選。在小說的開篇,王安憶便出手不凡,她以白描的手法,用了將近二十頁的篇幅寫了主人公上海小姐王琦瑤的生活背景——上海的弄堂。這段文字中出現了三種不同形態的裏弄,石庫門裏弄,新式裏弄和公寓裏弄。王安憶細膩的筆觸使這三種形態的裏弄建築仿佛有了生命,並帶著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海獨有的產品


 

可以說,裏弄建築是上海所獨有的產品。這些裏弄建築的出現和一個世紀前上海的殖民地曆史背景有著深切的關聯。從1845起,英、美、法、日相繼在上海劃定自己的勢力範圍,先後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廂一帶則為華界,初期,這些界地各自為陣,互不幹擾。有些外國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築門口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


 

但受到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和1863年的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人們紛紛遷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劇增加,住房問題日益突出。房地產商見有利可圖,乘機大肆建造低價位的住宅。為了牟取更大的暴利,設計師將歐洲的聯立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結合,創造出這種中西合璧的新建築樣式的裏弄住宅,在思南路周邊地區建造於1918年的老漁陽裏和新漁陽裏可以說是典型的早期石庫門裏弄建築。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從這裏開始蘊育起來的,新漁陽裏6號曾是中國共產黨的搖籃之一。關於那段曆史,如今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紀念館有著詳盡的圖文資料。


 

新漁陽裏6號


 

就像王安憶傳神的描繪的那樣,石庫門建築的從外觀上保持了中國傳統民居的封閉式深宅大院的樣式,但麵積和尺度大大縮小,空間變得緊湊甚至有些局促,由於早期的住宅每戶都有一簡單的石料門框,內配黑漆厚木門,所以將此類住宅群一律稱作石庫門裏弄,隻是到了後期,不斷改進的新式石庫門建築才開始注重石庫門本身的裝飾,一般在石料門框上方有三角形式圓弧山花,上麵有西式磚雕或石雕,在磚券、柱頭等部位也出現了西式裝飾。位於陝西南路建國西路轉角上的由法商建造的步高裏可以歸到這一類建築中。


 

從二十年代中期開始,上海在石庫門裏弄的基礎上出現了新式裏弄住宅,考慮到小汽車的通行和回車,有了總弄和支弄的明顯區別,天井沒有了,用矮牆或綠化作隔斷,外觀基本上西化了。更為突出的是水、電、煤、衛生設備已較為齊全,有些新式裏弄住宅還有煤氣和熱水汀等設備,生活的舒適度不言而喻,在這一片街區中,有複興坊、萬宜坊、花園坊、萬福坊等眾多的新式裏弄住宅,而建於1925年的凡爾登花園(長樂村)和1927年的霞飛坊(淮海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現淮海坊


 

80年代初開在陝西南路上的一家名叫卡布基諾的咖啡館,就是凡爾登花園中的一套,那洋派的名字以及蠟地鋼窗帶小花園的洋房,曾吸引了許多對老上海充滿憧憬的文學青年。如今這間咖啡館已經改換成了一家時尚小店了。


 

上世紀30年代後,新式裏弄開始轉向花園裏弄、公寓裏弄,出現了更為舒適更為精致的裏弄住宅,每一戶門前都有庭院綠化,建築標準更接近花園洋房,完全的歐洲建築,陝西南路和複興中路交界中的陝南邨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陝南邨


 

由於這一街區有著良好的規劃設計,還有來自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空氣和濃鬱的文化藝術氛圍,無論是商賈巨富,軍政要人,還是文化藝術界人士都選擇此地為最佳居所。除了在花園洋房裏我們曾提到的名人故居外,這些裏弄住宅裏更有為數眾多的名人故居。就以淮海坊為例,這裏的街坊共占地1.7公頃,它南朝南昌路,北麵是淮海中路,東麵為茂名南路,有樓房199幢,規模很大。淮海坊5號是進步人士楊杏佛的住宅,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住在42號,64號曾經是許廣平的寓所,魯迅全集就是從這裏開始籌備、編輯、出版的。著名文學家葉聖陶,一代畫師徐悲鴻都在這裏寓居過。


 

以浪漫才情聞名於世的詩人徐誌摩則住在不遠的南昌路上的花園別墅11號,與他相鄰還有著名的電影導演應雲衛,凡爾登花園裏有豐子愷的日月樓,複興坊裏有大律師史良寓所,花園坊有著名學者徐懋庸,作家記者曹聚仁和畫家關良的寓所,萬福坊有“大公報“主編徐鑄成和主筆胡政之的寓所,萬宜坊有著名作家丁玲寓所,還有保留至今的鄒韜奮故居,南昌路上還住過著名電影演員趙丹,以及書畫大師錢君陶。


 

想起十多年前懷著對集中國書畫篆藝之大成的錢君匋先生的敬仰之情,陪朋友前去錢的寓所,女傭打開門時,我們已受到強烈的震撼,老先生和他的太太坐在太師椅上閉著眼睛享受著美妙的西洋歌劇,那一刻至今還曆曆在目。這就是上海,這就是骨子裏都融進了西方血液的上海文化。


 

陝西北路上保存的石庫建築,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


 

多樣、複雜的生活方式成為區別其它地域最獨特的標簽


 

對於如今成為某種時髦標記的石庫門來說,老百姓的賞析大都還停留在表層。要成為它的“真正知音”,你需要回答很多問題,諸如你知道它的出生其實很大氣嗎?你知道它曾是舊上海房地產中利潤豐厚的地皮嗎?你懂得如何賞析一棟石庫門嗎?


 


 

原來它是混血兒


 

沒錯,石庫門幾乎已經成了上海的代名詞,但它並不是為“阿拉”造的。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埠後的上海忽然湧入洋人和大批蘇浙難民,迫在眉睫的住房問題催生了石庫門的興建——因為要同時解決洋人和國人的住所,它就成了華洋雜居的鼻祖。這個時期建造的那些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外門多選用石料做門框,故稱“石庫門”。


 

外牆細部采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


 

在格局上,石庫門完全是中西合璧的產物,西式的連接排列和歐式屋頂、花紋,這些都明顯是西方文化的烙印;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大吸取在其中:用漆黑的實心厚木做大門、石頭做門框;當然,天井、客堂間這件典型的海派風味也融合其中。絕對是一件有曆史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混血建築”。


 

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大吸取在其中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有著江南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後為客廳,之後又是一天井,後天井是灶台和後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廂房,一樓灶台間上麵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台。坡形屋頂常帶有老虎窗,二樓有出挑的陽台。


 

大門采用二扇實心黑漆中式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細部采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樓與樓之間采用歐洲聯排式風格。紅磚外牆,外牆細部常采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圖案,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為西式圖案。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


 


 

如何變成72家房客


 

在20世紀10年代以後,老式石庫門逐漸被新式石庫門取代。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抗日戰爭時期,收入中等的家庭也開始拮據,把房子割出一些空間租賃成了最簡單有效的賺錢方式,於是,當初講究格局與文化美感的石庫門被隨意、急切地改造了。


 

外牆細部采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


 

門鎖局部細節


 

從那之後,曾經顯赫的短暫時期一去不複返,以至於提到石庫門,人們總會產生小空間裏的壓迫感。灶披間、閣樓都要與左鄰右舍共享,分明是一家人的樣子,卻又常常上演雞毛蒜皮的吵鬧。多樣、複雜的生活方式成為區別其他地域最獨特的標簽。“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也應運而生。諸如《十字街頭》這類以石庫門為背景的老電影,成為老上海的記憶留存了下來。 


 

門頭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為西式圖案


 

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


 


 

明天依舊未知


 

新天地


 

石庫門已經引起了中外專家濃厚的興趣,也得到了頗高的重視,但如何保留改造依舊引起爭執。就算看似雙贏的新天地,也照樣被人批評市井氣蕩然無存,太過迎合精英文化。


 

假如石庫門隻是集中在一塊小地方,大可圈起來當作開放的博物館。但它偏是四處生根,居住密度又極其高。有人曾提出學習國外的做法:洗淨裏子,保留麵子——也就是保存石庫門的外貌,隻保留幾戶人家來“演繹”過去的生活,在弄堂口揀菜、小天井裏種種花草,或者索性變成城市旅館。但引人遐想的是,沒有了那一群真實生活著的市民,石庫門還是它自己嗎?


 

文字來源:《上海市楊浦區圖書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