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有頭發啥人會去裝瘌痢頭--有感亭子間

(2018-01-29 12:59:00) 下一個

絕對的矯情,沒住過亭子間,不等於沒去過亭子間沒見過住亭子間的人,亭子間唯一的“可炫耀”之處,是很多作家因為窮-注意是窮得沒法-隻住得起亭子間,就是後來所謂的“亭子間作家”,亭子間生活的尷尬,亭子間生活的窘迫,亭子間生活的無奈,隻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辦法”,那苦不是“非科班”或“科班”可以解說的,用錢可以解決問題時代,是因為沒錢住不起更大更好的房子(不是不想),到了沒權沒級別就解決不了問題的年頭,住亭子間的也隻最普通最無權勢的小老百姓(不是不要),唯獨在艱辛探索期間,倒真有一些曾經有錢也有勢的人被“住進”了亭子間,無論哪種,最重要的是住過的打死也不願意再回去住那八平方米的擠一家幾口老小,可能如同當下一些人的心口不一,他們也會在口上無天鴉地地讚頌亭子間的幸福生活。

方寸亭子間

2018-01-28 在這裏→ 看懂上海

亭子間,

可能是鄉土上海最絕妙的縮影,

以至於有人說,

沒有住過亭子間,

不能算科班出生的上海人。

亭子間作為石庫門建築的一部分,誕生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位置是在灶披間之上、曬台之下、正房的後麵、樓梯的中間。七八平麵的空間,朝向北麵,狹小陰暗,冬寒夏熱,下烤上曬,大多用作堆放雜物,或傭仆的住所。

 

 

亭子間,可能是鄉土上海最絕妙的縮影,以至於有人說,沒有住過亭子間,不能算科班出生的上海人。

 

上海開埠後,國內外大批移民到上海,住房空前緊張,建房跟不上也無法跟上,亭子間就成為那些買不起也租不起高階房的低收入階層的棲身之地。賣藝者、小商販、戲子、十裏洋場的失風之輩常在此棲身,也有大學生、窮愁的詩人或單身藝術家。他們大多散落於各處的亭子間裏,演繹著過客般的故事。

 

 

小小一方空間“冬涼夏暖”,待一會可以,要長年累月住在那裏真是吃不消。“亭子間幾乎都是朝北的,夏天悶熱,冬天酷寒。到了20世紀20、30年代,“二房東現象”盛行時,亭子間常被二房東租給一些囊中羞澀的租客,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亭子間文化”。

 

 

亭子間的生涯是苦惱的,梁實秋《亭子間生涯》裏寫道:

 

“廚房裏殺雞,無論躲在哪一個角落,都聽得見雞叫,廚房裏烹魚,可以嗅到魚腥,廚房裏生火,可以看到一縷縷的青煙從地板縫裏冉冉上升……”。

 

 

“亭子間”租客中,不少都是文人,尤其是還沒有成名的“二三流作家”,他們收入拮據,生活清貧,不得不暫時“蝸居”於亭子間,“亭子間作家”們的生活非常艱辛。用煤球爐燒飯,到老虎灶倒水。錢不夠了,吃一碗陽春麵。即便這樣,仍不免有一頓沒一頓,交不出房錢還要被房東趕出來。

 

魯迅在橫浜路景雲裏曾居住過的亭子間

 

“亭子間作家”,雖然常被用來指稱那些未入流的作家,其實也不盡然。魯迅的《且介亭雜文集》就是在亭子間(虹口橫浜路景雲裏)寫的。因亭子間在越界築路的半租界上,故取“租界”字形一半而言之。當時,魯迅的鄰居還有葉聖陶、沈雁冰、周建人。後來魯迅覺得弄堂裏搓麻將聲音太吵,就搬到北川公寓去了。

 

 

亭子間其實不僅為石庫門的專利,花園洋房新裏房子都設有亭子間。這是房子結構所決定的一個必然空間。一般講,房子越好,亭子間也越考究。清末民初老洋房的亭子間,敞亮寬爽不要講,還有柳桉木壁爐架;靜安別墅這樣的早期高尚住宅,亭子間都是套間式,俗稱雙亭子間。住房緊張時代,新婚夫婦分到這樣雙亭子間,猶如中上上簽!上海人善於螺螄殼裏做道場,室雅何需大?上海人的亭子間,充分體現了後現代文化所提倡的“精致”,且早早走在前麵。

 

三牌樓、四牌樓的弄堂裏藏著多少亭子間

 

方寸之間的亭子間,流淌過多少紛繁的情感故事,承載著一部厚重的海派都會曆史,甚至比豪宅更真實而細膩。想要閱讀原味老上海,亭子間也許就是它的第一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半島人 回複 悄悄話 一針見血,寫得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