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載]張紹春:中央機關創辦五七幹校的曆史脈絡與特點研究

(2017-05-20 15:59:14) 下一個

河南的五七幹校數量居全國之首, 一些原來傻乎乎把幹校辦到邊遠省份的, 回頭一看, MD咱傻叉了吧, 你看那幾爺子把幹校辦到離北京就一夜車程的河南, 於是比如冶金部, 便搬五七幹校的家從雲南到了河南, 都是南, 一個離家十萬八千裏, 一個火車上睡一夜就到家, 這時心照不宣唬弄毛主席呢--轉載者

一、1968 - 1971 年中央機關創辦五七幹校的曆史脈絡

 

辦五七幹校較早的中央機關有第八機械工業部、煤炭工業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總社、鐵道部、對外貿易部、國家房產管理局,它們均於1968 年第四季度創辦五七幹校。八機部由於原來在黑龍江擁有一所農場——依蘭農場,所以行動非常迅速,1968 年10 月就派了首批近200 名幹部到該農場辦五七幹校。煤炭工業部也於當年10 月在黑龍江創辦五七幹校,先後分三批下放了1000 多名工作人員到這所幹校。12 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總社大批幹部下放五七幹校勞動,機關人員由原來的400 多人縮減為45 人。12月7 日,鐵道部除少數幹部職工留機關工作外,絕大部分幹部職工被下放到寧夏黃羊灘辦五七幹校( 後遷到河南息縣) 。對外貿易部的情況與此類似。①

 

1968 年10 月12 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寧夏回族自治區潮湖農場的一部分用作國務院直屬口的“五七”學校。很快,國務院直屬口軍代表到寧夏進行勘查並商談交接事宜。11 月24 日,國務院秘書廳和國管局抽調24 人為先遣隊,進行辦校的籌備工作。12 月16 日,國務院國管局第一批下放的228 名幹部到達幹校。1969 年4 月,國務院直屬口分兩批派900 多名幹部到達幹校。10 月,林彪“一號戰鬥命令”發布。11 月,國務院機關組織一批家屬、知青到達幹校。這期間,到達幹校的幹部、職工、知青、家屬共計1811 人。

 

1969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江西省進賢縣創辦中辦“五•七”學校,中央辦公廳及所屬機構的大批幹部職工進入該校學習、勞動。在五七幹校史上,中辦“五•七”學校是全國五七幹校的一個典型,就其影響力和知名度來說,僅次於柳河五七幹校。毛澤東對這所五七幹校非常關心,在建校之初,親自審閱和批準了該校的建校規劃。在建校過程中,他經常關注該校的情況,滿懷熱情地支持身邊的工作人員到該校勞動鍛煉,囑咐大家要上好勞動課,在艱苦的環境中認真學習鍛煉。② 毛澤東專門指示該校:“告訴同誌們,勞動也是一課。要熟悉水稻生產的全過程。”“辦‘五•七’學校是廣大幹部下放勞動的好形式。”“要想的遠一些,學校自己要儲存糧食,備戰備荒。”“‘五七’學校,自己沒有糧食吃,沒有油吃,沒有肉吃,沒有菜吃,那還有什麽優越性。”這些指示都是該校學員必學的內容。建校不久,毛澤東的女兒李訥也來校學習、勞動和鍛煉了一段時間,並在這裏戀愛、結婚,毛澤東特意贈送1 套馬恩全集作為賀禮。中辦“五七”學校建校當年,就圍湖和墾荒近5000 畝,收獲水稻163 萬斤,籽棉45000斤,花生47000 斤,養豬500 多頭,還栽培柑橘等果木120畝,做到了當年圍墾,當年糧、棉、油達到全部自給的水平,菜、肉也做到了半自給。③但是,這些卻是學員們高強度勞動的結果。冬天,學員們要站在深及膝蓋的淤泥中挖渠,跳進冰冷的河水裏撈沙。夏天,學員們要冒著滾滾濃煙進出石灰窯,在烈日下搶收早稻、搶插晚稻。該校在水稻生產上對學員的要求是“彎腰90 度”,“50 米不抬頭、350 米不直腰”。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學員寧肯不用汽車運輸,而是自己拉著拖車運木材,送肥料,搬機器;寧肯不用拖拉機耕地,而用鐵鍬翻地。《人民日報》曾刊登了不少中辦五七幹校的典型材料。然而,在1978 年底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它的問題被陳漫遠揭露了出來:“中辦‘五七’幹校在報上登的是黑典型,實際上長期不給幹部工作。”④

 

1969 年1 月24 日,糧食部各司、局、廳、部等機構一律停止對外辦公,辦事機構改為政工組、業務組、辦事組,大批工作人員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1 月29 日,物資部軍管會決定物資部幹部下放河南羅山物資部五七幹校。物資部由近1400 人縮減為200 人。⑤

 

2 月21 日,中共中央批準了《關於中組部中監委機關工作人員下放勞動的報告》。中組部除留機關工作的55 人( 其中幹部35 人) 外,其餘全部下放至河南省長葛縣辦五七幹校。3 月20 日,中央監委機關幹部,除5 人留守和部分“專案”人員留機關外,其餘幹部全部下放到吉林省白城子地區辦五七幹校。

 

2 月,全國總工會絕大部分幹部和職工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建校中,他們提出“田自己種,房子自己蓋,農具自己造,機器自己修”。

 

3 月,公安部於桑、劉複之等1000 多名幹部、職工,連同家屬、子女,被分別送到黑龍江和湖北的五七幹校中勞動,並繼續接受審查。內務部撤銷後,除在京設機關留守組外,所有幹部、職工於3 月下放到湖北沙市岑河五七幹校勞動。1969 年3 月至1970 年5 月,外交部先後有3682人( 不包括家屬) 下放到山西、江西、東北、湖北、湖南等地辦五七幹校,這些人員占到了外交部人員總數( 包括回國參加運動的駐外人員) 的70%以上。⑥

 

4 月,第四機械工業部機關500 餘人下放四川廣元五七幹校( 10 月10 日遷河南葉縣) 。中央統戰部全體幹部( 除參加中央專案審查工作外) 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地質部700 餘人下放江西峽江五七幹校和黑龍江桃山五七幹校。國家宗教事務局全局幹部下放到吉林雙遼五七幹校勞動,1970 年1 月遷至湖北沙洋五七幹校。共青團中央機關及直屬單位的幹部、工人、學生以及工勤人員1400 餘人,包括老弱病殘者在內,被全部派到河南省信陽地區潢川縣黃湖辦五七幹校,機關的辦公樓和宿舍被北京衛戍區占用。胡耀邦是開過中共“九大”之後,於5 月份來到共青團中央黃湖五七幹校的,他被編入一連一排一班,做起了泥瓦工。5 月,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絕大多數幹部被下放到河南辦五七幹校。(息縣)

 

6 月,中央黨校全校幹部下放河南西華五七幹校勞動,由中央黨校五七幹校領導小組主持工作,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文革”結束。同月,紅旗雜誌社隻留12 人組成臨時編輯小組負責編輯工作,其他工作人員全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中聯部除留下207 人外,其餘全部下放黑龍江肇源五七幹校勞動。化工部機關及其專業公司除留下177 人抓業務工作外,其餘全部下放五七幹校勞動。⑦

 

7 月,第二輕工業部機關大批幹部下放江西分宜五七幹校勞動。

 

8 月,中宣部除部分老弱病殘者外,其他人員全部下放到寧夏賀蘭縣辦五七幹校。財政部的大批幹部則下放到湖北沙洋五七幹校勞動,留在部內搞業務工作的隻有100餘人。

 

9 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機關大部分幹部分別被下放到江西奉新河南羅山五七幹校。

 

1969 年9 月26 日至1970 年6 月2 日,文化部機關全體幹部職工和部分直屬單位6000 多名幹部分三批下放湖北鹹寧,建立文化部五七幹校。初期由北京軍區駐校軍宣隊領導,1970 年6 月2 日改由湖北軍區軍宣隊接管。文化部鹹寧五七幹校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下設5 個大隊,26個連隊。

 

10 月,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大批幹部下放到五七幹校,人員隻剩下100 人。國家經委絕大部分人員到河南省西華縣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後來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也在其列,他在這所五七幹校勞動了3 年時間。10 月14 日,教育部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北京函授學院等事業單位全體幹部、職工共1258 人,在教育部軍管小組和駐教育部工人宣傳隊帶領下,下放到安徽省鳳陽縣教育部五七幹校勞動鍛煉,繼續進行鬥、批、改。此後,教育部五七幹校由安徽省軍區代管,教育部所屬機構撤銷,在京僅留3 ~ 5 名軍管人員做留守工作,負責與國務院直屬口聯係。

 

12 月,國家統計局機關絕大多數幹部下放到湖北省襄樊五七幹校勞動,僅留14 人在京從事統計工作。中國婦聯機關幹部下放到河北衡水辦五七幹校。國家計委絕大部分人員下放到湖北襄北五七幹校。1970 年,朱鎔基被下放到國家計委襄北五七幹校勞動,直到1975 年才離校。

 

1969 年,創辦了五七幹校的中央機關還有農業部、農墾部、水產部、冶金工業部、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對外經濟聯絡部、國家體委、華僑事務委員會等。

 

究竟當時中央機關創辦了多少所五七幹校,究竟有多少人下放到這些幹校呢? 據1970 ~ 1971 年中央機關五七幹校會議統計,1968 ~ 1971 年間中央機關共創辦五七幹校106 所,有近9 萬名幹部,1 萬名工勤人員,5000 名知識青年,3 萬名家屬,共135000 人下放到這些幹校學習和勞動。⑧

 

一些文章把五七幹校的產生和興辦歸因於林彪“第一號命令”,甚至有的親曆者也這樣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實際上,林彪“第一號命令”是1969 年10 月17 日才下達的。從上麵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發現,在林彪“第一號命令”下達之前,五七幹校已經在全國興辦,且數量相當多。林彪“第一號命令”的內容僅涉及軍隊戰備問題,並未涉及黨政幹部下放問題。當然,林彪向全軍下達“第一號命令”對五七幹校的發展進程也有一定影響,它使社會氣氛更趨緊張,更多人擔心中蘇戰爭會一觸即發,客觀上促使部分幹部和幹部家屬加快了進五七幹校的步伐。

 

二、1968—1971 年中央機關創辦五七幹校的特點

 

中央機關辦五七幹校至少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特點之一,從時間來看中央機關辦五七幹校緊隨在地方之後,大多數機關是在1969 年建起五七幹校的。之所以會出現中央機關辦五七幹校落在地方之後的現象,主要有三個方麵的原因。第一,地方安置“靠邊站”幹部的迫切性明顯強於中央機關。各地在全麵奪權和建立革委會的過程中,普遍出現了大多數幹部被排擠在革委會之外的情況,安置這些幹部成為各地革委會急欲解決的頭痛問題。然而,這一問題卻從1967 年一直拖到1968 年10 月。中央機關此前實行的是軍事管製,而不是全麵奪權,雖然“精簡機構”的口號一直在喊,但除公安部等少數中央機關已有精簡方案外,其他絕大多數中央機關的精簡方案遲遲沒有出台,這就使得中央機關在辦五七幹校時要把精簡機構的問題考慮進來,再加上中央機關的工作較為繁雜,事關全局、全國,所以下放幹部辦五七幹校的問題顯得比地方複雜得多。第二,辦五七幹校需要使用農村土地,而農村土地一般由各地方直接管理,大多數中央機關此前沒有屬於自己的農村土地,要辦五七幹校必須尋找適合辦校的農村土地,還要取得縣、地區、省三級革委會的同意,並簽訂相應的土地轉讓協議。接著,還要進行財產的交接工作。這些準備工作必然會延緩辦校進度。第三,中央機關辦的五七幹校一般離北京都比較遠,相應地建校所耗費的時間比較多。

 

特點之二,中央機關一般是各自分頭辦五七幹校,往往一個中央機關就有一至幾所五七幹校,總體上數量多,規模大。

 

特點之三,中央機關隻將進五七幹校作為幹部下放的主要形式,地方推行的則是幹部進五七幹校和到農村插隊落戶兩種方式齊頭並進的做法。

 

特點之四,從空間分布來看,中央機關所辦的五七幹校大多集中在河南、湖北、江西、湖南等省份。據湖北省革委會1969 年的統計,有38 個中央機關、部隊在湖北省創辦五七幹校,人數近10 萬人,占地麵積達35.1 萬畝。⑨據河南省革委會生產指揮部的不完全統計,截至1970 年1月,中央各部委在河南省的40 個縣辦了61 所五七幹校,下放幹部達6 萬餘人。另外,部隊還在河南省辦了29 所五七幹校和農場,人數達2.2 萬餘人。⑩

 

1968 年10 月至1971 年9 月13 日,這隻是中央機關辦五七幹校的第一個階段,即創辦與興辦階段。1971 年9 月13 日至1976 年10 月,是其第二個階段,即調整與鞏固階段。1976 年10 月至1979 年,是其第三個階段,即衰落與停辦階段。第二、三階段的曆史脈絡與特點,將在後續文章中加以探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