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5)
昨日貼了幾張裏弄生產組的照片, 自己也在想, 這生產組是什麽時候開始的呢?記得好象是大躍進時代的產物,而且工人們主要是那些婆婆大娘原家庭婦女們。
大約是1958年下半年, 上海的街道級別似乎也轟轟烈烈地大躍進起來了, 大辦(那時什麽東西一辦就是大辦)好些, 食堂托兒所啥的, 對了就是這個時候, 什麽加工組服務站一起“大”辦起來了, 剃頭修鞋縫紉等服務性工作則叫做服務站, 而和“工業生產”有點關係的, 就叫做加工組後來變成的生產組, 有道附近工廠把邊角廢料拉回來重新稍稍地加點工成簡單的產品,有幫一些輕工業工廠做點更簡單的加工活如糊紙盒,還有上海比較有特色的一樣活, 記得特別清楚, 叫做拆紗頭, 也就是紡織行業的紗製品廢料, 拿個啤酒瓶蓋子,用其邊緣的鋸齒, 一拉一拉低把紗製品拆成一絲一絲的紗, 送(當然收費)回工廠擦機器, 這個活可以讓人拿回家做,叫做”拆紗頭“。
記得有部連續劇《老馬家的幸福往事》, 其中何賽飛演的那個角色特別真實的就是, 隻要她一坐下, 就拿出紗頭來拆。
後來, 好些大辦的行業黃攤了, 但這些加工服務等則繼續下來了成了生產組和服務站。
那些被大躍進解放出來的婦女勞動力, 則成了服務站生產組的元老,同時也給了這些家庭經濟上一個不小的幫補。
這就是小集體所有製的裏弄生產組, 後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 產品也升級換了代, 工作人員也隨著一些沒有出息不能到廣闊天地的年輕人的到來, 而增添了新鮮血液。
福利也就從一開始的什麽也沒有, 到後來有了自己的醫療, 但家屬不管。
到了農村沒法大有作為之後, 大批回城知青總得吃飯, 生產組又成了廣闊天地, 大可塞人進去, 於是二三十歲的大小夥大姑娘成幫成堆地和大媽奶奶們擠在狹小的生產組裏, 掙那塊兒八毛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