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上山下鄉和改革開放對人均收入與人均住房的影響

(2017-04-06 11:35:43) 下一個

上海的工人新村裏住的未必全是工人, 但是江南新村作為江南造船廠的職工宿舍, 住戶工人居多, 特別是高年資的即俗稱“老工人”極多,所謂老工人, 一般指7級以上, 上海特別還有個7級半, 所以就算是這三檔了。

隨工種不同工資不盡相同, 這些老工人的工資, 大約是從一百零幾塊到一百三十左右, 平均算120塊。

人口, 老工人一般子女都多, 四個一下六個以上的不多, 所以平均五個, 因為多子女, 老太婆基本不工作, 雖然有些家屬年輕時在什麽紗廠工作過。

住房, 江南新村的老工人, 100%住的是裏外套間, 麵積大約二十三四平方米, 廚廁兩家合用。

這是文革前的大致情況, 不說是上海那年頭工人的最好處境, 但一定是平均水平以上了, 比之解放前, 絕對是好得多了。

那麽簡單算一算, 一家七口, 人均收入17元, 人均住房3.4平方米。這種人均值從1956年工資改革及搬入江南新村基本一直延續到1968年底的上山下鄉。

上山下鄉, 老工人家裏命好攤上一個, 命孬整走三個, 也用平均值: 二。

於是一下子, 上山下鄉造成了這些老工人家的人均收入人均住房大幅度提高,收入住房麵積未變, 家庭人口減至五了,那麽人均賬麵收入從17漲到了24元,人均住房近5了。這是計算, 孩子是否經常或每年回上海, 工分收入是否需要父母補貼, 不計入。

1970年後, 上山下鄉政策鬆動,陸陸續續也有些人家的子女進入上海的工廠等工作, 有了工資, 可以不計入人均人口了,所以人均收入又一步提了高達30餘元了。但是上海的住房是不與工作掛鉤的, 所以除非分到郊縣無法天天回家, 否則人一定還得住在家裏,哪怕分到郊縣, 戶口也是不遷的, 打死也不肯。因此人均住房依舊是接近五平方米。

到了1978年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 越明年(套用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一個詞),知青的大返城開始了,上海的知青不知是命好還是命歹,不幸被抽調上來的不多, 大多數仍然在廣闊天地裏很有必要地大有作為,出於對毛主席革命路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不理解, 一旦有了機會可以返城回上海, 一個二個大規模積極主動地破壞了上山下鄉的偉大部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回家”。

絕多人家, 出去兩個回來兩個, 也有回來超過兩個的,比如帶了個孩子, 雖說當時結了婚就不能回城, 但這是指與當地人民群眾結婚的, 若夫妻均為知青, 又沒脫離農業生產第一線, 恐怕鑽尖打洞也是要回上海的。

那麽, 人一回來, 似乎大多數人家的總人口又恢複到了1968年,或略少半個,老爸的工資可一分也沒漲呀, 住房也沒有增加一個平方厘米。

十年過去了, 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麵積, 靠著上山下鄉地人口出去, 大幅度增加了一回, 好像轉了個圈, 因為改革開放的允許知青回城,大致略高於十年前的1968年底,白折騰一番, 隻是人人年齡大了十歲個個老了十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