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 白馬咖啡館70年後開張

(2015-09-05 05:36:39) 下一個

如果日本在虹口, 對猶太人采取了德國法西斯的方式, 美國猶太人能饒得了天皇? --轉載者

 

上海虹口曾在二戰期間收容了2萬多猶太難民,至今“東方諾亞方舟”仍是全球猶太人的溫暖回憶。

昨日,曾吸引大量猶太難民聚會的白馬咖啡館與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一起重新開放。在複建的白馬咖啡館門前,一座名為《風雨同舟》的雕塑也同時揭幕,來紀念上海人民的人道主義壯舉。

這家充滿傳奇色彩的咖啡館曾見證了二戰期間猶太難民的上海歲月,見證了同一片屋簷之下,兩國人民的艱難、堅持、友善、快樂和希望。站在複建的咖啡館門前,店主後人羅恩無比感慨地說道:“我感覺棒極了,就像回到了家一樣。”

6000美元開起咖啡館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納粹分子在歐洲瘋狂迫害殺戮猶太人,但中國上海向猶太人敞開懷抱。1933年至1941年,先後有數萬名猶太人赴上海避難或尋求中轉。1943年2月,侵華日軍在虹口提籃橋地區設立“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即虹口隔離區,約2萬名猶太難民與同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老百姓同甘共苦,結下深厚友誼,這也讓上海被稱為“東方諾亞方舟”。

這些猶太人中,大部分生活在提籃橋地區。盡管日子過得艱辛,但有了穩定的環境,人們對未來就有了期望。因此到了上海後,猶太人很快恢複了正常的生活。1939年,一位名為魯道夫·莫斯伯格的猶太人和親友,啟動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利用從維也納冒險轉移出來的6000美元,盤下了長陽路臨潼路口的一座小樓,開出“白馬咖啡館”。

根據資料顯示,當時的白馬咖啡館是一幢三層帶閣樓建築,底樓麵向馬路的部分有一片空地,使咖啡館一半在室內、一半可露天,形成了一定規模。

“這是一個典型的維也納咖啡館。”魯道夫的孫子羅恩回憶道,“它既是咖啡館,也是酒吧,同樣還具備了餐廳的功能。”

成為當時地標之一

在上海開咖啡館,對於魯道夫一家來說,不僅為了在戰火中有個營生,也是為了追憶和平、美好的戰前生活。而這家咖啡館很快就成了當時猶太人聚居區的生活地標之一,難民們選擇在這裏小憩、聊天。在戰火漫天的陰雲下,這裏給了他們難得的放鬆。

甚至,在幸存的猶太難民心中,如今仍然記得這家咖啡館。

“我的父親和母親就是在咖啡館裏認識的,他們結婚後生下了我。”羅恩告訴記者,家人曾不止一次對他說過,對比在維也納時遭到納粹的追捕和迫害,當年在上海可謂是“天堂”,因為在那裏他們能安靜地喝上一杯咖啡,能與中國人安心地交朋友,“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複建中使用老建築部件

二戰之後,魯道夫一家把店轉讓後,便遠遷大洋波岸。臨行前,這位老人還和自己的妻子、兒子、媳婦以及經常來的客人,在店裏拍攝了一張“全家福”,以記錄往日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對未來的向往。
[來源]:東方網
複建的白馬咖啡館修舊如舊,恢複了原來麵貌,人們依然可以走入其中,在感受情懷的同時喝上一杯香濃的咖啡。事實上,如今的白馬咖啡館,還使用了一批當初保留下的梁柱和樓麵裝飾。而在一樓,樸素的碎花窗簾、心形鏤空的靠背椅等富有歐陸風格的陳設,在70年後重新呈現在人們麵前。

“我感覺棒極了,就像回到了家一樣。”羅恩感慨地說道,“因為上海,這個故事有了最為美好的結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