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兵學商, 各行各業各地區, 待遇各有不同, 當然這主要指工兵學商, 農民的”福利待遇”? 笑笑就過去了, 別當真.
工資級別等是國家統一規定的, 獎金那時是沒有的(也有些小竅門叫什麽津貼叫什麽附加工資但不能起決定作用), 定量標準有差別不算大, 粗糧細糧看你在東南西北何處安的家, 不知大家記不記那項其難度可比李白去四川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農村戶口的變動.
沒想到吧, 這居然是黃泛區農場的特別之一, 我不知道是不是全國的國營農場都有相同的政策, 至少我在黃泛區農場, 見到了職工們最為高興的事情.
大家應該都知道, 我國的戶口製度之嚴, 遷個戶口之難, 而農轉非之幾近不可能, 多少人為著這戶口著了多少難, 什麽都有發生的, 造成了不少那種叫”一頭沉”的家庭.
什麽叫一頭沉? 一方(基本是男方)在城裏工作而老婆帶著孩子在老家農村, 肯定是帶著孩子, 因為子女的戶口隨娘不隨爹. 以前呢, 很多是家裏老人的思想陳舊, 總覺得兒子應該把家成立在和父母一起的老家, 自己到外麵去闖蕩. 後來也有些是實際情況, 城裏的女性正式工作人員還是比男性少, 尤其是地區縣城一級的小城鎮更是這樣, 再加上女人往往眼睛朝上看, 適婚女性就越發少了, 處於比較下層的男工人啥的, 既因城裏找老婆不易, 又因傳統的到老家娶個老婆照顧父母, 很多就到農村找個老婆了.
時間長了, 夫妻不但得分居, 並且子女就一定在農村生根開花了, 將來兒子結婚隻能娶個農村老婆, 那祖祖輩輩一定得在農村世世代代光榮下去了?
可是, 從此年代開始, 農轉非(農村戶口轉成非農村戶口)的可能性幾乎近鴨蛋: 零. 當兵? 等升官到了營級以上又有多少年軍齡,可以辦理家屬隨軍. 其他城市人等, 沒門兒.
這麽說來說去, 就看得到農場的好處了, 其實老職工們說在農場工作的最大優點不全在糧食標準高也不全在大米白麵能吃飽, 最吸引人的是可以把老婆弄來做個家屬工, 關鍵是子女也一起來了, 將來子女再也不用地裏刨食了, 等於一家都跳了農門, 這可以那個年代最大最大的事情. 誠然, 戶口並不是正規城市戶口,吃的也不是真正的商品糧, 也是”妻妾不分”身份曖昧, 但肯定一點, 不再是農村戶口了, 吃的不是靠生產隊根據收成分的糧食而是每月農場固定的糧食標準了, 用句農村的鄉親們的話叫做”吃上公家飯”啦!
一家人能團圓, 老婆當上家屬工, 每月開始二十來塊, 時間長了還有可能加, 比如五十年代早期來的家屬工,到七十年代每月都能拿上三十來塊了, 六口之家一月的基本生活費差不多夠啦.
農村的姑娘, 能夠嫁給城裏吃公家飯的, 是件多麽令人羨慕的事, 那些和縣城工人幹部結婚的女孩, 進一回城或男人回一趟家買點的確涼毛線啥的, 可以引來一群小姐妹, 兄弟姐妹也臉上增不少光, 老丈人老丈母娘那個嗓門啊, 說話都可以說得很響, 可就是做老婆的還得見天伺候公婆下地幹活.
嫁到了農場, 搬過來做了家屬工, 家裏的風光則是另一個模樣, 最最不得了的是父母兄弟姐妹如果去一趟農場, 帶回來的一定是一袋五十斤的白麵, 那年頭這可是真金白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