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這個大中小原本就是個扯淡的事,小縣城裏一個文革期間一個大學畢業十來年的就夠反動學術權威了,有資格被批被鬥被打了,算大知識分子了吧,其實他一個月隻拿五六十塊而已,到上海的大學研究所設計院裏,絕對是革命群眾的級別,批別人打別人鬥別人都可以很神氣的, 所以大小是可以請教愛因斯坦的。
拿上海的某些國防科工委研究所作例子。
這些體量龐大的研究所,其知識分子階層的結構是個三角形,擬分為大中小三層。
大知識分子,以穿軍裝時的校級軍官(對應的級別是六級以上的工程師)為基本標準,大知識分子要想升到四級以上,應該是大學畢業於1945年之前(這點和共軍的抗戰幹部資曆吻合),且大多有國外留學的經曆。至於大學畢業於1945年到1949年之間,相當於共軍的解放牌幹部,成為五級六級的可能性也不小,少校肩章,不過本事人緣機遇不太好的,隻好落到了低一個檔次的中知識分子範疇了。
這類大者 在一個所裏不超過二十名, 隻要1957年沒中獎,住房應該是三間以上一套,視人口多少。文革期間自然很難得逃脫,隻有挨整的輕重不同,被擠占住房,就是大概率現象了。
中知識分子,也就是技術7,8,9級,9級是交叉級,可以是起碼工程師,也可能是最高級的技術員,在國防科工委,定的軍銜是大尉,一杠四星。這批人中, 大學畢業於1945年左右的,實在屬於倒黴,或者是大學畢業沒從事專業工作, 解放後歸隊的,起點就比較低,所以和他們的同年相比,級別低了一點工資少了一些住房就可能會少,人口多得很的,也許能分到三間,一般也就是兩間而已。
一個所就可能會有好幾十個這類技術幹部。這幫老爺叔,隻要不亂說亂動,也沒有什麽曆史問題,文革的挨整就看命運了,上麵有一些大知識分子頂著,革命群眾的矛頭就不容易對著這些人,想擠占他們的住房也難,因為這些人都住房本身就不比工人和一般行政幹部多。
解放初期的大學畢業生呢,分到大單位容易提級,分到地方國營的小廠,當年畢業就是六十幾塊,比誰都高,再提就難了,所以這些被分到研究所設計部門或萬人大廠的,弄成八級是常態,甚至有評到七級的,本事人緣運道的綜合效益不佳者,九級也不錯, 倒黴蛋也有連九級都沒混上,就跌到小知識分子的隊伍中了。
1953到1956年的大學畢業生,按照那時的標準,畢業轉正就有六十幾塊, 一兩年之後再提一次就是七十幾隻老洋,額骨頭碰到天花板,在1956年又提一次,就可能拿到八十幾塊人民幣啦,但職稱依舊是技術員, 可以定義成小知識分子。
我家的鄰居中,這批人若是結婚生孩子早,趕上1957年前的分房,好歹也能分個兩間至少也能有個一裏(小)一外(大)的套間,接著再生一二三個孩子的老爺叔,就一平方厘米的房子也不會給你增加,一直住到1978年或更晚的落實知識分子住房政策時,才得到了實質性的改善。
到了1957年及以後到1965年,大學畢業的工資級別被壓低了一級,轉正隻有五十幾塊(國防係統可以拿六十塊)啦,至於職稱就就成了根本沒有的事,文化大革命的興起,這些研究所裏的這個年齡段的人,就成了運動的主力,很多人成分也不差,能說會寫,腦子轉得快,與北京國防科工委機關也有著不少老同學的關係,事就很多了。
這幫被歸類成小知識分子的,好歹混上一間16平方房子的,也挺讓其他人羨慕,結婚後和營房科(軍隊編製不說是房管科)死纏爛打,才能分到一間14平方米的小房間,小夫妻還算OK,生了兩個小赤佬,人均3.5平方米,比上海的困難戶還多了了一平方米呢,文革期間最有興趣通過正常組織渠道,就是這幫人,想方設法就想擠進大知識分子的三四間房中的一間十六平方房子!
Again, 整個文革期間, 那幾個研究所裏,大知識分子的房子大多有被擠占的經曆,人均就有變化; 中知識分子居多不進不出,子女上山下鄉,房子總麵積不變,人均增加;小知識分子最苦,麵積不變孩子長大, 但又沒到上山下鄉的年齡,人均雖未變化,但兒女進入青春前期造成的居住不便,想想又不能怪劉少奇彭德懷林彪(當時還不敢怪四人幫),熬吧。
還別說,熬出頭了,大中小都在鄧小平振臂畫圈之後,住房得到了改善,大者落實政策,或擠占者搬出去或另行分配相應的房子;中者基本都得到增配住房的福利;原先最可憐的小者,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當官加薪提職稱,實打實的好處一樣一樣的來。
順便說說, 當年擠占進大知家的小知,有為人厚道者,善對合用廚廁的大,文革後,提職提薪,大者說幾句好話,幫助不小;而小擠進去大家後耀武揚威的不是沒有,沒想到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居然提個工程師落到了大的手中,大者也未必是真君子,你曾不仁我也可以不義,小子,提工程師? 你等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