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所謂老工人, 一般指的是那些七級以上, 年歲不是太輕雖然不一定是老頭, 工作年限不短, 標出了七級, 就無需說是不是技術工種了吧, 上海是八類工資地區, 雖說不同工種的工資不同, 比如八級焊工可以拿到134塊而木工不到130, 但大致上七級工的工資在上海在江南船廠這種部屬機械係統, 不低於100元, 另外上海除了另全國人民笑話的半兩糧票之外, 還有個半級工資級別, 所以上海的工人不是八級工資實際是十六級工資製, 那麽廣泛定義種的老工人, 也就是七級七級半八級這三類了.
本人成長於江南造船廠的職工宿舍--江南新村, 在這個村子裏( "村"的概念不同與農村啊)的近兩千戶人中, 七級以上的大約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其餘或是一般職員或是輔助工或者低於七級的工人, 他們的情況這兒不說, 差不多就有五六百老工人了吧, 之所以比較清楚是因為這類老工人的子女, 或多或少和我們的兄弟姐妹有同學關係, 誰的老爸是哪個車間的幾級工, 差不多大家都知道, 誰的老媽是幹嘛的差不多也都知道, 甚至極個別, 哪個老工人的老婆是小老婆哪個老工人的老婆解放前做過什麽什麽, 大家也都清楚, 文革中一些老工人(一定是年齡比較大的了), 被當成三開分子揪了出來, 或被當成工頭開批鬥會, 誰的老婆被裏弄辦了學習班, 是以什麽罪名整進去的, 什麽也瞞不住的, 有時我們也恍然大悟"難怪某某某的媽這麽漂亮又會打扮, 原來是大新公司的玻璃杯啊", 不過老太婆被辦學習班的很少很少, 因為大部分老太婆是家屬, 不上班的, 倒是如果誰誰誰的媽上著班, 我們還蠻稀奇, 我們這一代都是多子女家庭, 四個五個六個乃至七個八個的都有, 誰家老媽有那本事, 又上班又能帶大這麽多孩子?
一不小心, 誰家老媽是上著班的, 大家一定會比較稀罕, 因為解放前女性能從事的工作不多, 工人的老婆, 就算再能抬杠, 也不會說為什麽工人不能娶教師呢? 那時的女工大多在紡織廠煙廠等不多的行業裏, 解放後婦女翻身使得女性也能從事的工作, 比如飯店理發等服務行業, 解放前是沒有女性從事的, 女人去那些行業是很容易被誤認為賣笑的, 而家庭工作如女傭保姆等, 一般都是直接從農村來時從事的, 或者寡婦等, 一旦嫁了人, 婆家是不會容忍媳婦到別人家幫人的, 這個"幫人"就是這個行業的專用詞, 大家看過<一江春水向東流>, 應該記得白楊演的那個角色, 抗戰後到上官雲珠家當女傭還得婆母同意就是這個理.
一般無論紗廠或煙廠啥的, 女工很辛苦, 而且一定是三班倒, 所以結了婚, 隻好退職不幹了, 有的在孩子長大後又去上班的, 但我們的同學這一代人, 很多還有弟弟妹妹, 直到六十年代孩子才長大, 已經沒有什麽工作機會了, 隻好去街道工廠甚至裏弄加工組, 掙那二三十元一個月. 就是說, 誰家媽媽還在上班, 我們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知道的, 特別是極少數極少數, 那得年輕到不是我們同學的媽媽了, 個別同學的大嫂, 七十年代還在煙廠上著班, 當時也就四十來歲, 不但上著班而且工資很不低, 她們都是解放前十幾歲就進了廠, 解放初期結了婚, 婦女解放的口號使得她們無法辭職回家帶孩子, 加之家中又有婆母娘, 我有個同學就是從小和他侄子一起搶東西吃打架長大的, 一個也是帶兩個也是帶, 他媽也就是他侄兒的奶奶, 一起把他們帶大了.
他的大嫂, 好在沒辭職, 工資一點兒也不比他大哥少, 為什麽? 保留工資. 那煙廠叫英美煙廠, 工資比民族資本家的廠子高, 解放後公方接管的時候, 不能說我們共產黨一來就減你們工人工資啊, 那麽就發明了個保留工資的辦法, 正式級別工資比如70, 如果原來的工資是一百二(還有更高的), 那麽就每月還是拿一百二, 但那五十是保留工資, 這種情況, 你還真不能歸結為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總而言之, 那時(六七十年代)的老工人工資在整個社會層麵上是不低的, 但由於家中人口一般眾多, 生活也不是那麽富裕, 至於老婆有工作的比例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十, 在這百分之二十裏, 又有大部分隻是街道工廠裏弄加工生產組的, 每月也就二三十元, 能拿到和老公工資差不多的, 全江南新村不會超過十個, 而且百分之百是借以前帝國主義資本家的光而拿了保留工資.
還有一些同學的媽媽是一輩子沒上過班的, 因為媽媽是爸爸從老家鄉下娶來的, 那時又沒有戶口限製, 娶來立刻就可以直接來到上海的, 等到孩子長大了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再去挖防空洞, 都已經沒有勁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