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30多年前,上海人住得有多尷尬! (轉載自上海東方網)

(2014-08-20 16:35:07) 下一個
以前我說過,在上海要一口飯非常容易,但要想借宿一夜? NO WAY!!--轉載者

談起那時的住房情況,上海大概算是全國最困難的了,三代人住一個12平方米的房間,吃喝拉撒全在裏麵並非罕見,穿得清清爽爽的大姑娘一邊端著準備傾倒的屎盆子,一邊和人打招呼的景象在弄堂裏可謂是平常景象。一般情況,上海人多住在市區弄堂擁擠的“石庫門”房子裏,被戲稱為72家房客。住在棚戶區的被稱之為“下隻角”,或者被戲稱為“都市裏的村莊”。

石庫門從前設計是一個號頭隻住一家人家的,一幢3層半的石庫門房子,天井、前客堂、東西廂房、中廂房、亭子間、灶披間、南曬台、北曬台一應俱全,建就於30年代初的這種房子,到了40年代就是以“72家房客”為主。全樓14家人家共用。從2樓開始,樓梯道旁邊家家把煤球爐子就放在門口,燒水做飯也在門口。到了夏天,走進樓道熱的像個蒸籠,令人窒息。石庫門人家的馬桶通常是放在家裏床後,平時拉個布簾遮著的,來了客人需要方便,主客都很尷尬。這一些比起“棚戶”區,已經是好的了,如果男孩子住在“棚戶”區,被稱為“下隻角”,談戀愛都大大的有問題。

在“石庫門”房子的廚房,會看到好幾套煤氣灶台,不少白天各自上鎖,怕鄰居揩油。還有各自的電燈開關,電線拉得象蜘蛛網,檢修時往往大傷腦筋。燒飯時候,搶占水鬥洗菜淘米等,難免磕磕碰碰,互不相讓就會造成“鄰裏糾紛”。當然,鄰居的主流,還是互相幫助,互通有無,今天吵過,明天忘記,又重新來過。鄰居有當醫生的,當老師的,賣肉的,賣衣服的 ……形成了一張無形的關係網。燒了好吃的,大家分點嚐嚐,一家有事,大家都來幫忙,熱鬧得很。

至於棚戶區那就更不用說了,有的弄堂狹得僅能容得一人行走,煤渣電焊渣敲成磚頭,砌成的二層樓,門對門,窗對窗,在樓上的窗戶之間可以手握手。雞另狗碎的事情那更是數不勝數了。

石庫門既是上海獨特的海派建築,也是上海海派文化的組成部分。如今,人們住上了獨立式的高樓大廈,懷念“石庫門”房子的鄰裏熱鬧,自然就“過濾”了當時那些不方便的甚至痛苦的回憶,這既可以說是人情之常,也可以戲稱為“好了瘡疤好了疼”。

不過,盡管有人在小區茵茵如絨的草地旁,翹著大拇指說什麽“阿拉老早登拉萬象後頭勿要太靈光哦”,懷念歸懷念,但任誰也不會真正要“回去”吃煞苦頭了,上海人再也不會有外地親朋好友來做客連按排住宿一夜的條件也沒有的尷尬了,上海人再也不會為此被人罵成“狗比倒灶”和“小氣巴拉”了。

上海人正在笑著與昨天告別,上海人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越來越強烈,上海人正在變得越來越自信,一個有自信的族群是充滿了希望和未來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