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滿時期的奉天建設--轉載自中國記憶網
(2013-08-13 04:24:18)
下一個
家父五十年代初期在東北機械局任工程師時就對日本人在在沈陽做的工業發展感到震驚,而後對當時我國的156工程感到自豪與欣慰,多多少少也為156作了些貢獻。
156可以說是真正奠定了我國的工業體係基礎,搞工業就得認認真真紮紮實實,不能有半點虛假,也不能胡搞亂來, 哪行不得如此呢?--轉載者。
1930年的沈陽,正是熙熙攘攘,一派繁華景象,此時中街已興,沈大、沈長、北寧、沈海、沈安鐵路均已通車,南站、北站、東站和皇姑屯站人來人往,公路四通八達,市內較大的工廠都設有鐵路專線,儼然一個欣欣向榮的現代化都市。這樣一個新興的都會沈陽,似乎已擺脫早年滿鐵、舊俄、軍閥三方共治的陰影,力圖甩掉哈爾濱的競爭重新成為關東第一都市。
“九·一八”的槍聲改變了東北的行進軌道。1931年,沈陽被關東軍改為奉天市。1932年11月,由偽滿洲國政府、滿鐵會社和關東軍三方組成了“奉天都市計劃準備委員會”,為奉天城市規劃的決策機構。1933年3月,《滿洲經濟建設綱要》確定奉天的目標為工商大都市,即在日本本土外再造一個大阪。
1938年2月,奉天市工務處都邑計劃科編製完成《奉天都邑計劃》,這也是沈陽曆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城市總體規劃。
1937年10月時,沈陽人口約70萬人,用地60平方公裏。這個計劃的規劃期為15年(1938到1953年)。規劃人口規模到1953年時達到150萬人。計劃區域麵積為400平方公裏,其中,市街計劃區域內為192平方公裏,在計劃區域邊緣設1-7公裏的環狀綠化帶。
這個計劃確立的沈陽,若以小西邊門為都心的話,東到東陵為15.3公裏,西到李官堡為12.7公裏,南到奉撫線為9.5公裏,北到北陵北部約7.9公裏。
該計劃確定計劃區域內居住用地69.5平方公裏,商業用地27.1平方公裏,工業用地25平方公裏,其他用地70.5平方公裏。
根據日本人的設計,道路係統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放射性幹線,以小西邊門為起點,有經小東邊門、東陵的撫順國道,經沈海、北大營東側的鐵嶺國道,經小北邊門、北陵機場的法庫國道,經皇姑屯、塔灣的新民國道,經奉天站、南五條、楊士屯的遼中國道、及跨越渾河的遼陽國道。第二種是環狀幹線,計劃形成四個道路環狀係統,即饒城牆外側四周為第一環狀係統;由南五條——南京街——北市——大北邊門——大東邊門——萬泉公園向南麵西為第二環狀係統;由東北大學——北大營——沈海站——沈撫線向南——東塔飛機場——沈陽南部——鐵西機場——皇姑屯——沙河予為第三環狀係統;由北陵前——北大營——東大營——沿渾河提向西——鐵西南部——塔灣——北陵為第四環狀係統。第三種是連路幹線,是連接車站、貨場等主要幹線的道路。
以上三種道路係統構成市區道路骨架,在此基礎上還有些輔助道路。道路寬為8米到10米15種,國道線路寬度為22米以上,22米以上道路與鐵路交叉處設立體交叉。而對於城市公共交通,一個未經證的傳說是,日本人已經做好了沈陽的地鐵施工圖,但因戰事拖跨了經濟,已經無力回天;在抗站勝利60年後的今天,沈陽才重新開始地鐵線路的規劃和勘探。
日本人也在市中心、火車站以及各區設廣場。在小西邊門設5.7萬平方米的都心部廣場,各區在交通複雜之地設立循環式廣場。廣場總用地麵積為36.5萬平方米。
規劃形成兩條排水幹線,在東陵南部引諢河水往西於木廠附近岔開成兩條水線,一條是新開河,由木廠向西北,經小東邊門、大北邊門、東北大學、塔灣形成上下水排水幹線,再將此水引經鐵西地區流入渾河,形成南部排水幹線。計劃修築渾河北側提防,由東陵山麓起,經木廠往西到渾河鐵橋止,全長22.5公裏,平價提寬3.7米,占地83萬平方米。計劃開挖縱斷鐵西區到渾河的運河,在撫順至營口的大運河修挖前做排水用。
對公共用地,日本人則計劃以小西邊門廣場作為新建公共建築用地中心。學校用地安排在通學距離及交通方便的適當位置,總用地麵積1.73平方公裏;辟建北陵、東陵、塔灣、萬泉為四大公園,並設綜合運動場,苗圃等等。在市街計劃區域內設26處市場,總麵積約40萬平方米。其中,在皇姑屯以西設屠場及家畜市場一處,麵積約15萬平方米;在東大營以東及塔灣高地上分別設置傳染病院和結核醫院;在北陵西高地和砂山各設賽馬場一處。除南市場、北市場等舊有娛樂外,在沈海、萬泉、皇姑、鐵西附近新開辟娛樂場各一處,在小西邊門廣場附近設立市立圖書館。同時根據技術要求及周圍狀況設置汙水處理場、汙水泵站、配水場數處。在東大營以北、塔灣北部、鐵西南部設垃圾處理場3處。
民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和工業用地、中街路用地以為的土地,麵積8159.8萬平方米,人均占地54.5平方米。地段分割:商業區設於主要交通兩側,一般長邊120-140米,短邊60-70米。居住用地長邊140米,短邊70米。工業用地長邊200-250米,短邊150米。
事實上,1932年,日本就著手了沈陽的城市規劃調查研究論證,並於1934年邊進行城市建設,邊進行製訂城市規劃,一直到1938年才正式形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總體規劃。在這以前,對奉天都市的建設基本上是規劃與建設同步進行,以後是在都市計劃指導下實施的。先後開建了鐵西工業區,土地麵積11.5平方公裏;擴建了大東工業區。當時,有許多日本財團在奉天開辦工廠,僅鐵西區就有工廠401家,其中日資323家,迅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城市。商業也相應發展起來,形成了太原街、中街、北市場等若幹個大型商業中心。在城市建設上,道路網骨架已經基本形成,市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發展。到日本投降時,市區已經有道路1107.3萬平方米;有水源11處,上水管道409公裏,排水管道4公裏;有城市煤氣氣源1處,管道291公裏;電話1.95萬門;有住房600萬平方米,整個城市人口由不足60萬迅猛增加到158萬人,建成區麵積達到115萬平方公裏。
今天看來,這個殖民城市的規劃帶有很多缺陷,比如鐵西工業區在城市上飄向,對城市汙染十分嚴重。奉山、奉吉兩條鐵路橫貫市區,造成市區東西交通不通,南北不暢。日本人居住的和平區道路好,設施齊全,而鐵西的環境則惡劣得多。但是,這畢竟是沈陽的第一個全麵的城市規劃,後續的種種建設,基本沿著此架構不斷調整、進化,已期實現一個未化的中心城市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