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語言自會擇優除劣 (錢乃榮: 刊於《東方早報》2013年3月2日)

(2013-04-09 18:08:44) 下一個
語言是最主要的人類行為,世界上任何活的語言都是一方水土的人群在社會生活中共同約定俗成的,它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語言本身有相對的穩定性,然變化是絕對的,所以沒有完全規定性的語言。在社會發展比較快的環境下,語言也相對變得快些。
有人提問,有沒有標準的上海方言供大家學說?我們的回答,有標準的,然活的語言,其標準是相對的。1970年代底,在複旦大學吳方言研究室成立時,我們對上海城區話進行過一次認真調查,確定了老派音係(多是20後人)、中派音係(多是40後人)和新派音係(多是60後人),各個標準音確定的是使用百分比最高的音。現在原老派音隻在郊區存在,原為大多數上海人說的中派音變成老派音,主要在今55歲以上的人中通用,以下都是新派音和向新派音係過渡的音。2007年出版的第一部《上海話大詞典》用的是老派音,2008年出的第二部用的是新派音。
語言變化,分內部演變和外部覆蓋兩種,前者是演變,後者是更換。比如說北宋在被金兵打敗後,開封的大量人馬遷徙杭州建立南宋,因是一下子到杭州極多人,原來的杭州話被開封話更換。上海1843年開埠後,超過本地人口幾倍的移民來到上海,由於是在長時期中陸陸續續搬來的,而且是從五湖四海遷移而來,他們的話即互相抵消,沒有一地的方言在上海取勝壓倒上海話。語言的語音結構是很嚴密的,不可能由各種方言拚合起來,而且上海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使得在上海城區一直通用比郊區變化快得多的上海話。第一代移民的口中盡管可能是南腔北調,但從他們的孩子起在小學裏就跟上海孩子一起很快習得了一口標準的上海話,成了“上海人”。上海開埠後,明清文化中心蘇州來了不少文人,加上評彈等發達的文化,蘇州話的詞語被上海話吸收較多,這是世界各種語言都有的“借詞”現象,但是上海人也不會都去說蘇州話了,相反從30年代留下的老唱片上可聽到,從蘇州到上海的演員在上海唱的“蘇州灘簧”漸漸變成用略夾蘇州詞語的上海話來唱了。世界上近現代發展很快的大都市如倫敦英語,都是這樣,以本地語言為根底,大量吸收各地語言的精華,且成為一個新生前衛語詞的集散地。上海城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外來人口最多、進出最頻繁之時,也是上海話發展得最生龍活虎的強盛時代。語言與人類社會一樣,會產生雜交優勢和擴散效應。
語言總是會演變的,但有變得強大還是變得衰弱的區別,像現在有的上海孩子說上海話把“出生證”說成“畜生證”,這說明在孩子一代中,上海話是發生危機了。上海話聽得多說得流暢,是自然不會發生這種現象的。
有的人主張:語言隻要自然隨它去就行。那麽他為什麽要去教國語推普?為什麽要去學英語?再比如現在天空有時“霧霾”橫行,就隨它去好了,行嗎?
語言的使用應當是自由的,順其自然的。但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生活和交流,大力推廣了普通話。於是,在推廣普通話很成功的地方如上海,有人出來說同時要注意科學保護好方言,這就像我們為了更好地生活和發展,造了許多高層建築和工廠,於是就有人出來提出要注意保護好自然環境一樣。
語言學界的共識,是順其自然變化的語言最好,不宜多幹涉人們對語詞的具體使用。因為語言都是一地的群眾在當地的水土生活自由約定俗成的,語言自有擇優除劣的功能,不必有人來多操心劃禁區。我們編詞典、寫語法書,隻是為了把群眾中約定的說法用法記下來,幫助人們查閱和教學,不過詞典常常會滯後,所以要經常翻新,與時俱進。
方言的曆史悠久,具有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詞語,方言口語又是在生活中不斷自然地湧現新鮮詞語的活水源泉。人類文化的載體主要有實物、文獻和口語三種,口語承載的是更原始更重要更豐富更有草根價值的文化。方言紮根於各方群眾民俗文化的沃土,普通話不想成為無根之木,便要汲取包括北京話在內的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中活語。離開語言的多樣性來談文化的多樣性是空話,普通話與方言之間本應是互補雙贏的和諧關係。
但是有的人奉行鬥爭哲學,把普通話和方言的關係錯認為是“一個要長,一個就要消”的對立關係,把消滅、限製方言看成推普的前提,於是采用了禁止或限製方言的種種措施,如有的學校規定學生下課說了上海話要被扣除品德行為分,有人說了方言班裏的流動紅旗要被收掉,還提出了不少諸如“進了學校門,到了北京城”、“警惕方言回潮”、“說普通話,做文明人”等錯誤口號,將方言和普通話看成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或者把對待人不平等的等級觀念延伸到語言,把普通話看成高等語言,把方言看作低等語言。有的學校至今還不容許學生下課講上海話。
這樣做的結果,不是方言自然演變,而是一種對語言的強行覆蓋和替換。這樣做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貽害無窮,傷害了多元博采的中華語言文化之根。語言最像生物體,死了的語詞、語言是不可能回生的,衰落的語言就像一棵枯樹一樣,如不下大力,隻會一天天衰敗下去救不起來。
語言是交際的符號係統,不讓學生同學之間自然地互相用上海話交際,怎麽能使他們學會上海話呢?於是會出現語言傳承的斷層。因此許多家長和教師都指出,用作在各校作嚴格檢測用的“小學生行為規範”,不應該隻有說普通話、寫規範字的達到指標,還應有傳承方言的具體要求;上海各個教室裏張貼的標語,也應按照有關精神張貼為“推廣普通話,傳承上海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語言沒有什麽“優劣”,方言隻是一方土地的人的交流工具,實在沒有必要動用政治手段來限這個捧那個,相互交流不了的時候, 自然會或一方學習當地語言或雙方共同運用共同語言--普通話或稱國語,回到家裏,想說嘛語說嘛語。
天然媽 回複 悄悄話 堅持自己的語言習慣本身就沒有錯,自己的語言才是母語,沒有必要去限製。況且普通話和方言相比,我更願意學習方言而不是奴才語言普通話
綠柳如煙 回複 悄悄話 哈哈,這個“出生證”害我反反複複笑了整整半個小時。
為什麽上海話“畜牲”有兩種發音呢?一種就是“促桑”,另一種是發音“宗桑”。我趕腳第一種是跟從普通話的發音,第二種才是真正上海發音,可是“畜”和“宗”也太沒關聯了。
陸軍海戰隊 回複 悄悄話 有時到上海與當地人交流,因不會上海話而被歧視。
上海人到外地不會因不會當地方言而被歧視,可見外地人更能接納,反襯出上海人的狹隘。
方言就是方言,是區域性語言,可以保護,卻沒必要推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