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和上海以前兒童的幸福生活
(2013-03-06 07:30:16)
下一個
很有意思, 網友的兩篇文章碰巧貼得很近, 一篇應該是重貼的關於特供的來曆等, 另一篇是回憶六(七)十年代上海兒童的吃喝玩樂.
對小孩子來說, 兒童時代永遠是幸福的, 首先是吃, 胃口好吃嘛嘛香, 哪頓沒吃飽壓根記不住, 可大窩窩頭一頓吃三永遠也忘不了, 這也不奇怪, 我們不是一樣記得更多的是大有作為時的浪漫瀟灑麽?
理性地回憶了一下五六十年代上海的生活, 由於年齡的緣故, 我能記得的是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 也記得些特供的情節.
先說那自然還沒有災害的1958年前, 上海當然全國一樣, 物資供應是豐富的, 糧油布票的發行,可能是一種調整控製而不是限製的手段, 其餘也沒見什麽票證了. 而記憶中的特供應該是56年57年就有了, 幹部(當然值高幹, 特供序列是不管小乃至中幹的)的特供我不知道, 對高知的特供, 真的是從那時開始的, 我也不知道為嘛, 那時的供應實際是很不錯的呀,為什麽搞個特供呢? 夠級別的工程師教授等所謂被定位成"高知"的(也就是說知識分子是有高低的), 一家一個本, 可以到規定的菜場買規定量的肉蛋雞, 數目忘記了, 這個記憶絕對可靠, 這個特供在那個時候的確是可有可無, 突然那不聽話的自然開始災害了的三年間, 特供那點東西就非常非常的金貴了, 項目倒是有所變化, 雞沒了肉少了, 增加的品種記有黃豆白糖和煙酒, 實話實說, 那三年共軍對高知也真的不錯, 包括工資, 同級別的高級工程師(當時沒有這個"高級"職稱, 一般認為四級以上為高), 黨員就比非黨員低10%因為大概62年有一次黨員高到某一級的自動減薪. 但是整個社會的物資供應非但沒像列寧說的"極大的豐富", 而是極端的短缺, 再有特供還是比不上之前的敞開供應.
然而, 小孩子或不小的不是孩子的人故意的選擇性記憶是管不到這些的, 真真假假地以為陽光是那麽的燦爛生活是那麽的美好物資是那麽的豐富, 雖然那時的天的確是那麽的蘭水的確是那麽的清人的確是那麽的老實, 有特供的人知道不是人人都有, 沒特供的人很多真以為人人(尤其是高幹高知)都和他自己一樣同甘共苦地一月就那半斤油一斤肉, 吃到和吃不到特供的人不知是該慶幸還是悲哀?
對小孩子來說, 這類煩惱是不存在的, 回家喊餓晚上擺平是天經地義, 糧食的煩惱睡覺的床鋪, 留給父母特別是媽媽去吧, 在記憶中, 我們的童年永遠是幸福的, 若去問問老爸老媽, 他們大概會說"為了養衲迭幾隻小赤佬, 儂不曉得衲爺娘伊格辰光多作孽".
隨便提一點, 以前也有網友說過小時候拿些廢銅爛鐵破鞋爛襪牙膏皮(上海話叫牙膏殼子)去換點小錢, 有了點小私房錢, 小商小販那兒買點吃的, 其中銅是比較值錢的, 但有時要擔些風險, 因為銅是"戰略"控製物資, 而中國直到現在還是"貧"銅國家, 哪怕收垃圾廢品的小商販, 大多還得問問您這銅哪怕是廢銅是哪兒來的, 更不要說正式街道上辦的廢品回收站.
從您家的情況看來, 您家不在上海, 而且, 一般學校有高知的話, 應該是大學, 而大學的校長, 最不濟也是局級, 而高知除極少數, "最濟"也隻是局級, 所以很難想像哪個學校有教授(或副)享受"高知特供"而校長居然不能享受"高幹特供", 可能是您年齡小了一點, 有些事記錯了, 比如鳳凰牌香煙在那幾年是沒有的, 您很可能把牡丹和鳳凰混淆了.
謝謝關注.
鳳凰牌香煙是文革期間才開始有的,應該是70年代開始生產的。
據說,“特供”是周總理的idea。 當時全國大饑荒,周總理提出,要把高級知識份子保住,這是國家的精化。
其實,當時的高級知識份子,都拖家帶口,特供拿回來,除了那些香煙,其餘都給長身體的孩子們吃了。
我記得,有一次,隻有我和父親吃午飯,吃的是雞蛋麵條。媽媽在醫院值班,哥哥姐姐在學校上學吃食堂。天氣冷,我又餓,很快把我碗裏東西吃完了,嫌不夠,父親就把他碗裏趕了些給我。 我又很快把它消滅了,還不夠。我父親責問我,你已經吃了這麽多了,還不夠?我就喔喔哭起來了。父親說了聲“豈有此理”,就把他碗裏全給了我。我那時6-7歲。
那是最困難的時候。進入63年,情況好轉,而且恢複得快。特供也就取消了。但3年困難時期後,中國在政治上越來越左。進入文革,高級知識分子都受到衝擊,挨整。我父親挨整時,有人以他享受過特供來說事,說他拿著特供票對子女說,你們不好好讀書,成不了高級知識份子,就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其實,我父親從不過問子女們學習的事, 更不會以這種方式來激勵子女們學習。
我又不是說現在上海流行吃什麽, 但有一點, 阿拉窩裏絕對勿是高幹家庭.
我漏了個字上海當然"和"全國一樣, 那時的物資供應, 因為沒有票證的限製, 應該說是豐富的, 這兒不是學術文章, 似不必提供引用來源, 市場的供應是可以感受到的, 當然非要說和"現在"相比,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