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 回了一趟上海, 夏日炎炎,想要出去轉轉,隻敢起個大早, 緊趕在"紅太陽的光輝伊拉強巴諾諾"之前回來, 這回跑福州路轉悠了一下, 隨便隨手照了些, 大家瞧瞧玩玩.
從外灘轉福州路, 對麵在修房子, 腳手架照進了像片不太好看, 不過真實.
不管是"前殖民主義"還是"後殖民主義"還是啥的啥的格調, 我倒一直很喜歡外灘及附近的這種建築, 哪怕說是沒落腐朽還是徐娘半老, 好歹還是風韻猶存.
對過好像是幾根老梆瓜, 若是另一性別, 剛才那幾個字不正好形容得蠻貼切了嗎?
這幢"都德"式房子挺有名氣的, 懶得去查到底是誰或哪家公司的, 但介紹外灘"名屋"少不了它.
四川路口.
這下就把四川路牌子亮出來了.
現在的園林管理局, 解放前是上海市政府, 那時上海的政府小得很, 沒幾個局, 工務局算是大的了, 家父層就職與該局, 不過他的工作地點是盧家灣, 但時不時也得到局裏辦個事.
那一個路口(忘了是河南路還是江西路?),幾棟房子頗有來頭.
這棟應該是福州大樓, 很久很久以前叫漢密爾頓大廈, 最早的影響來自那部趙丹周璿演的馬路天使, 好像是趙丹魏鶴齡到這樓裏找個什麽律師為小紅的姐姐打官司.
哈哈,老派辣爺, 上海市公安局附屬法院.
對了, 這個才該是河南路口
這一帶則是中國一百多年前的文化中心, 報館書局"多去多來".
文化街未必人人有文化, 這位恐怕不行.
看來看去這幾家店和文化沒啥關係, 有辱斯文, 就斜著貼出來吧.
李鴻章盛宣懷年頭, 這個地方文化氣息濃厚, 但化學儀器大概不多, 無論如何和文化是有著極大的關係, 尤其本人的吃飯本事就與這個叫儀器的東西緊緊掛鉤, 誠惶誠恐以示敬重.
這帶就有些吃喝玩樂啦.
大名鼎鼎王寶和, 老酒搬搬,炒鱔糊吃吃,吃好隔壁天瞻舞台京戲聽聽, 在轉個彎會樂裏孵孵, 這就是當年的文人"騷"客的"美好生活", 日腳嗲來.
看了你的上海舊照片,很感親切。但看你個人資料,你才37歲,那我想50年代的上海可變成古董了。哈哈!
我是1950年在上海出生(古董,哈哈!)0歲到6歲,都住在外婆家,四藏中路,大世界過一條馬路。弄堂名育仁裏。
我1979僑居美國東岸,已有33年。6歲離開上海住香港。最近幾年,回過上海3-4次,再也找不到我少年回憶中的上海了。
哈哈, 謝謝分享。
市中心 這麽點人?
周末快樂!
“多去多來”以前的上海縣(現已並入閔行區)就是這麽說的,就是“很”“非常”的意思。有時候就是說“多去多”,還有香去香,臭去臭,好去好,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詞都可以這麽用。
"四馬路"是不是舊上海的妓女街?
"多去多來"啥意思?非常多嗎? 九江路中央商場還在嗎?
若沒有其他道理非走馬路上以示什麽什麽的, 我實在不願說這是有文化的表現,"貶損"的帽子有點對我不公平, 您這大概不至於讚同隨便走馬路中間吧.
沒見到書店稱斤賣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