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上海人真格天天早飯吃大餅油條?
(2012-08-04 10:14:43)
下一個
這些年來, 懷舊盛行,比如上海的東方網上有一個欄目叫“尋找上海記憶”,石庫門大餅油條豆腐漿,夏日乘涼風情濃,外灘情人牆的浪漫情調,等等, 果真如此?
別的不說,今朝阿拉來剛剛迭個上海個早飯。
的確, 上海的早飯攤頭大餅油條豆腐漿老虎腳爪糍飯團生煎饅頭小籠包大小餛燉陽春麵羌餅蔥油餅裹腳布包油條,多不勝多,眼花繚亂,用句上海本地話“多去多來”,而且,可以說每天迭種攤頭前一定是排著隊的, 似乎人總是多得勿得了,那麽,好像上海人是天天在攤頭“上吃點心當早飯”的了,其實NO,不是這樣的,現在人的回憶包含這一種對以前生活的“想往”,把一種想像當成了發生過的事情。
那麽,上海的真正早飯絕大部分是什麽呢?泡飯,醬瓜豆腐乳鹹菜“過”泡飯是上海灘絕大多數人的早飯,而且在煤氣尚未普及前,這個泡飯的“泡”顧名思義是用開水“泡”的, 不是”燒“的。
上海煤球爐子的發展史, 我還是大致記得的,先是煤球爐子,每天早上當家的一般是媽媽,早早的起床,拿馬桶拎出去,去小菜場買小菜,回來後拿著鋼種(普通話叫鋼精鍋,實際是鋁製品)鍋,裏麵裝的是昨天晚上剩的幹飯,到老虎灶一分錢用開水先衝一遍將水倒掉,然後再加上水泡著端回家,若飯比較多又是天熱的辰光,那就可能先用開心衝兩浦,反正還是一分錢,以保證衝透了或萬一飯有那麽一眼眼開始壞了的話也消足夠了毒,“家主婆”回到了家, 開始叫起來當家的以及小赤佬們,這時的石庫門理就可能聽到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家的女人在喊“討債鬼,好起來咧”“儂隻小浮屍哪能還勿起來呀?”,各種方言的一陣早上交響樂。
上海的很多人家,尤其是石庫門住戶, 早上不全起床還吃不成飯,為什麽? 房間小,打地鋪,得起床收攤才能把八仙桌拉出來, 台子中間擺一盤醬瓜或鹹菜或豆腐乳,一隻鍋子內有泡飯,幾隻飯碗,一個兩個一人一碗泡飯,用筷子“搭”一點點“菜”,“匝匝味道”,呼嚕呼嚕刨一陣泡飯,胃口大的再吃一碗, 就這麽, 一家們的早飯就打發了, 等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 然後女主人開始吃剩下來的,再收拾點火生爐子了。
忙碌的早上結束了。
要想到外頭吃所謂“老三樣”當早飯? 那是八十年代後的事了,再早的時候,或是經濟條件特別好,或是當家賺鈔票的,或者實在來不及的偶爾次把兩次,才有可能。
有一朋友,其父母均為四十年代初的大學畢業生,雙雙57年中獎當上了右派,還算上海的政策不太嚴,老頭子從二百多塊的四級工程師減到一百五一個月,老媽則從九十多元的銀行職員變成了50多塊錢,三兄弟,一下從每月三百出頭到二百另點,就這在上海灘也算是挺刮刮的了,七十年代初中期那朋友給我說“勿要聽伊種人瞎七搭八亂講啥個天天到外頭吃早飯,講得像真格一樣, 老實講我小辰光阿拉屋裏真格是幾乎天天辣外頭吃早飯格, 爺娘又忙鈔票又不算少,天天三角五角吃早飯還吃得起,現在老娘辰光嘛又多起來了, 物價呢有勿像五十年代嘎便宜, 爺娘格工資又被減特一百多,說老實話, 叫阿拉天天出去吃,還未必舍得,未必吃得消。”
不過,伊拉屋裏格夜飯,倒真的是相當講究的,到底還有兩百塊一個號頭。
最想念的上海的早點。
剛回來。最不開心的是現在的上海小孩(第四代)都不會說上海話。嘿嘿!
鋼筋鍋應該還是鋁鍋啊。嗬嗬
我買了好幾年呀,我冤呀。現在想起來都難過。
你的生活我們當年是想都想像不到的啊
特別記得粢飯糕五分加半兩糧票。 每天下午會去瑞金路口買一塊粢飯糕邊吃邊走。 這倒的確是雷打不動的。 早晨多數吃泡飯。 因為不喜歡, 所以養成了不吃早飯的壞習慣。
誠如博主提及的許多上海早點確實琳琅滿目,與上海人家的家常早飯還是有不同概念的。攤頭早點大多數還是由無家庭負擔的單身漢買了坐下來吃,或者買了邊吃邊上路的。給樓主補充一樣早點叫蟹殼黃,大家都不會忘記吧。
至於上海方言的文字表達,同意博主的觀點。我還是認為不要為了咬音而寫錯別字。“討債鬼”不應寫成“討債巨”,“上海人”不應寫成“上海寧”,等等`。同樣的文字,上海人自會有不同的讀音。
勿要綱幾十年前吃泡飯,就是現在我還勒該切泡飯呢。不過勿是用油條,多數是用乳腐,疙瘩乳腐多得來,超市裏幾排桑,勿但有中國格,當然除特南方泊方,還有台灣香港,日本韓國,挑挑改改蠻方便格。
天天有“油條過泡飯”人家有伐?有,勿多,收入與支出的關係擺著的。
至於寧波人罵“婊子那兒子賊那兒子娘死劈”是連在一起罵的,當然老娘罵兒子“婊子那兒子”就有點搞笑啦。
至於憶苦思甜的“苔條花生”,“油炸花生”,鹹蛋等等過泡飯, 那不是舊社會的“家裏”早飯而是公司行號等“單位”提供的早餐,所謂老板或公家提供的,總比家裏的好些,迭個是聽爺娘講的。
每每看人寫"槍餅"不由得暗思告訴他是"羌"他也不懂為啥叫羌餅.
當時我羨慕得要s,心想舊社會多好啊!今天我隻要一塊鹹肉過早飯就好了.
在南方很多年無法適應泡飯,吃完肚子很刮,沒到十點就餓得要虛脫。
4cents
至於五六七十年代的早飯, 真的是以泡飯為主,因為算算上海的平均收入就那麽一點了,社會救濟是八塊五角,工廠救濟是十二塊五角。技術工人工資高些,八九十塊的蠻多,輔助工隻有五六十塊,中學教師最好的剛剛超過一百多一點,小學老師最可憐,白白披了一件現在叫“白領”那時類似“寫字間先生”的外衣,其實工資隻有四五十塊而已,大家都說人均超過十五塊就可以了, 超過廿塊相當不錯了,二十五就是好日子了。用大約十分之一的錢吃早飯?有沒搞錯!別的事你不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