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克拉”啊“老克拉”--再給大夥瞧瞧
(2012-04-11 03:54:44)
下一個
看到網上有人說上海人口中的老克拉是來源於color, 其實無所謂這個字是從Class或color延伸出來的,不過我更偏向Class, 現在全中國的人都想把自己的”檔次”說高點, 房地產商不是老愛說”給你貴族般的享受”, 連女人的胸罩若是加上了蕾絲邊, 就也要自稱有了貴族氣息. 而上海甚至在文革最熱鬧那陣子, 好比1966年8月抄家那陣子,老百姓還不忘記”檔次”, 住棚戶區的紅五類, 雖說去高安路那些大資本家抄家的時候, 耀武揚威凶神惡煞地, 其實心裏還是沒忘記瞧一瞧別人的高檔生活是怎麽過的,有時將別人家的高檔奢侈品摔掉撕掉砸掉,多少是有點嫉恨心理的,並非真正的“無產階級義憤”。而當時上海人說到”檔次”的時候, 常常是用英語class一字, 啥人屋裏class多高, 哪伊隻赤佬那輛自行車class多高, 等等,另外中國裏加個”老”字, 頗有一點拔高的戲稱, 比如稱派出所為”老派”, 不那麽尊稱但有看高的意思, 連罵人都帶個老字如”老卵”, 老的檔次高的人便是老克拉了. 我印象中真正的老克拉, 現在年齡大約得65歲朝上了, 因為最後能享受到腐朽的資產階級貴族生活方式的人, 在牛鬼蛇神最後紛紛出籠的1962年, 至少也得十七八歲上著高中或做著社會青年吧, 到如今, 近五十年了, 所以得出了這個結論.我閉上眼睛, 用心去想像去描述了一下當年我印象裏的老克拉, 倒還真有些形象呢.先說住, 真倒不一定要住在所謂的上隻角, 為什麽呢? 要知道上海的世家有的發達得較早, 其宅院很可能在南市甚至更差的地方, 我就知道徐家匯徐鎮路就有一個很大的宅院, 進門一個大天井, 圍繞一圈三麵都有兩層樓房, 成門字型, 每個房間互不相通, 由室外的走廊聯接而走廊是開放的, 大約有二十多個房間, 不小了吧, 可惜建造過早, 不可能有煤衛, 甚至自來水都是在院子中間, 這類房子大則大矣, 可還是得拎馬桶, 不過主人家是不可能杆這種事的, 那是娘姨的生活. 但這類帶有遺老遺少色彩的老克拉不多, 更多的是花園洋房, 高級蠟地鋼窗公寓, 新式弄堂房子等相當高級的住宅. 雖不敢說所有的老克拉讀書都成問題, 但普遍還是不咋的, 高中的六門主課(數理化, 語文,政治,英語)頂頂重要的是英語, 開了五個紅燈不算大事, 英語是不能低於80分的. 要不說出話不帶上點洋腔, 算啥老克拉呀. 所以比如徐匯區裏的偏西北處的黎明中學中國中學等靠近有錢人住宅區的不太好的學校, 還有淮海中學因其徐匯區少體校中的棒球隊網球隊中來自有錢人家的子弟較多, 老克拉準老克拉就可能多一些了.音樂體育美術都可以不靈光, 溜旱冰跳舞一定得達到相當水平, 那個時候上海有些溜冰場我記得南京路東亞飯店五樓一家, 西郊公園一家, 好好像延安路還有一家吧, 其他真還記不住了, 這些場裏到可以經常看到老克拉們飛來滑去, 我們當時小, 根本不會被這些老阿哥看在眼裏的, 但我們看他們倒是蠻清楚. 那段時候社會上或單位裏偶爾還是有舞會, 雖說1958年陳毅調北京任外交部長後, 柯慶施 大概很不喜歡跳舞, 上海的舞廳自然是早就關了門, 單位裏的舞會因市長不喜歡當然也不會多, 可大學裏的學生照樣可以跳的, 更擋不住資本家洋房裏的客廳舉辦的家庭舞會, 不知有多少看官還記得那個時候除了三步四步這類基本的蓬嚓嚓蓬嚓蓬嚓之外, 還有哪些高精尖的?第一就是<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張宗良和誰(?)跳的探戈, 難度頗高但非常好看, 另一個可能是導演和電影局的領導們萬萬沒有想到的副作用的是來自<英雄虎膽>中於洋和王曉棠演的阿蘭小姐跳那一段”倫巴”, 多火啊, 整整吸引了一代人!!言歸正傳, 這些老克拉自己在家裏悶練, 也得把這種至少是倫巴跳得有模有樣.海外關係不能沒有, 有個把叔叔伯伯阿姨娘舅等在香港, 時不時寄點外國貨, 還時不時寄本上海灘那個時候蠻時髦的<長城畫報>, 出門是拿在手上淮海路晃晃, 非常的”彈眼露睛”. 而對女演員的議論絕不能限於王曉棠謝芳等國內紅影星的, 一定要對夏夢石慧陳思思說上點什麽, 至少也要知道陳思思是五四中學讀了一半高中遷去香港的吧.五十年代的商店裏有很多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商品, 六十年代初國家宣布了的蘇聯背信棄義, 一夜之間大概蘇修們把貨物撤回去了吧, 加上那個由於政府所說的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 市場上見不到”外國貨”了, 隻好每個月淮國舊(淮海路舊貨商店的簡稱)去兜兜, 看看有點啥勿曉得啥個人家漏出來的外國東西淘淘, 要知道老克拉們香港的親人未必個個有錢, 而且若非親自攜帶回來, 要靠郵寄,,海關還可以抽你的稅呢.腳踏車是一定要有的, 不可以是國產的永久鳳凰, 而是英國的蘭令(Raleigh),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 哪種女式平車, 座位要放低些,騎的時候好像端了個盤子那種樣子, 這才夠勁, 表示你家是有”老底”的, 再不行英國的三槍馬路上兜風也蠻神氣的.家中的確是要有點底子才行, 否則開銷不起, 或是資本家有定息, 或是高級職員有保留工資, 再不香港近親寄錢來, 總之光靠父母上海那點工資是沒辦法玩這個派頭的, 也真有家裏條件不怎麽的, 也要冒充被人戲稱為”業餘華僑”的, 那就叫做上海人口中的”阿糊卵冒充金剛鑽”.外出就餐是免不了的, 但去哪家館子極有講究, 要顯示出檔次class, 比如要吃川菜, 南京路那家四川飯店是騙外地人的, 廣西路那家倒是正宗可是太辣則是為久居上海的四川人思鄉情打牙祭的, 老克拉要去的是南昌路雁蕩路口那家”潔而淨”, 環境多好呀, 那才是我們這種老克拉該去的地方啊.看到馬路上有人玩康樂球, 嘴一撇:” 下隻角, 江北人白相的, 阿拉這種檔次的人是要打落彈的.” 何謂”落彈”? 彈子房的台球也. 這批人成績可能不佳, 成份卻一定是不好的, 除少部分統戰對象外其子女好歹也得被統進個一般市屬非重點大學或大專班, 其餘很多真的是考不取大學的, 新疆這麽遠當然不去, 崇明奉賢的郊區農場也太苦了, 家裏又不是沒錢養不起, 家裏蹲著負責白相吧. 文化大革命的炮聲轟隆隆地響, 炸得舊製度不知跑哪兒去了, 定息取消了, 保留工資沒有了, 家底抄掉了, 存款凍結了, 海外不敢讓寄錢了, 哪能辦呀? 飯總歸是要吃的呀, 所以60年代末70年代初”深挖洞廣集糧”那陣子, 上海大街小巷弄堂裏大挖防空洞, 去挖洞的人裏廂, 除了那些家庭婦女老阿姨, 也有不少老克拉, 也哼嘰哼嘰挑爛糊泥挖洞洞眼, 掙那個八角錢一天.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4547/200907/23048.html
哈哈哈哈哈
現在遊泳池已經早被填沒了!
是否還記得裏麵的遊泳池?
再說文化俱樂部。當時統戰對象進得去的行政級別是12級以上,文藝界的不太清楚,但還記得小時候曾在中餐廳見到過當時的名演員馮喆,秦怡及其妹秦文等。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裏麵的圓形大圖書館,圍繞一圈的及頂書架,一張卡一次可借五本世界名著。60年代初,文化俱樂部遷至南京西路泰興路原來的麗都花園,舊址改名為錦江俱樂部,劃歸錦江賓館,改為市政宴會廳了。
果然老阿哥老懂經.
錦江飯店對過的文化俱樂部, 十分夠檔次, 全稱是"上海政協文化俱樂部", 加上了政協, 表明多為"統戰對象", 這檔次就夠意思了.
隻記得科技界能進去的標準是"四級",即四級工程師四級教授四級研究員吧,工資都過二百.
有如老阿哥所言, 進不進得去另說, 但知不知道又是一回事, 進不去可能是爺娘級別不夠,但知都不知道就太塌台了(那個時候塌台比塌招式用得廣泛得多).
您說的"拉三", 倒真有興趣什麽時候寫幾句, 不過當年的老克拉並不是和拉三對應的, "老克拉"是上檔次個而"拉三"是比較"落腳"格.
您說的"拉三", 倒真有興趣什麽時候寫幾句, 不過當年的老克拉並不是和拉三對應的, "老克拉"是上檔次個而"拉三"是比較"落腳"格.
老克拉會養狗,養鴿子。
BOSCH 摩電燈.
哈哈! 老鷹頭,方鋼踏腳,皮坐墊。
三年自然災害,畢卡地吃早飯,一根油條一杯牛奶,五角人民幣。除了紅房子,德大西菜館,不要忘了天鵝閣,國際飯店飯廳大堂還有小孩玩的電子槍(那年代絕無僅有),至於文化俱樂部(原來的法國夜總會),有段時期是要有會員卡(夠級別才能進去的),一般老克拉也隻能在外麵羨慕歎息的了。
老克拉還應有 leica,rolleiflex,canon 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