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自上海東方網《陝滬愚老博客》的:我所看到的“老上海人”當年的生活

(2012-02-11 04:33:10) 下一個
   1951年我們舉家從寧波鎮海農村遷居到了上海,住進了靠近南碼頭一條名叫“洗布浜”小路上的一個院子裏。院子由一棟老舊的木結構的二層樓三麵圍成,裏麵密密麻麻的住了二十多戶人家,估計人均麵積就二平米多一點。可就是這個院子,絕對是這條蜿蜒曲折六七十米長的“洗布浜”小路上的“豪宅”了,周圍更有數十間低矮的“草棚棚”。每天上下學至少四次路過這些“草棚棚”,長期目睹了這一群人的日常生活,至今常常像放電影一樣在我腦子裏重現。 


      這些“草棚棚”的主人應該是當時上海的最窮人,他們大部分都沒有固定的正式的工作。從事的是那些苦、髒、累的重體力勞動:碼頭的裝卸,蹬三輪車、拉糞車,拉平板車……相信六十歲以下的人對這種平板車(轉載者注: 這種叫做“老虎塌車”)已無印象了;而影視劇中也極少出現。我記得它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在上海已基本絕跡了。它由兩個大膠輪支撐著約一米寬兩米半長的平板,載貨一般要到一人高,估計載量都在千斤以上;一人在前掌車把,一肩還斜掛著拉車的寬帶,另一人在後麵推。那是極費體力的,尤其是遇到坡路時;幹活時多數人會在小腿上紮上綁帶,而一旦打開綁帶,可以看到小腿上個個都是青筋暴露,那是他們超常辛勞的見證。


     雖然工作極其辛苦,但他們的收入卻很微薄,家庭生活自然就非常清苦。住的“草棚棚”就不必說了。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稀的,菜,以蘿卜幹、鹹菜、豆瓣醬、醬瓜為主;而且相當一部分是自己加工製造的。用水,就是不花錢的井水,取自那種不超過三米深的淺井,水當然很渾。“草棚棚”裏是不能燒火的,每家都在門外燒火做飯;沒有煤球爐,用的是自製的柴火灶,柴禾也是拾來的;其中主要的就是樹皮,它是就近取材的。因鄰近黃浦江,那時總有一些原木經黃浦江運來,卸在江邊的路旁,以外馬路上為最多。一有原木運來,“草棚棚”的居民們立即帶上自製的專用工具奔赴現場,去剝原木上的樹皮,雖然是一擁而上,但都是憑力氣、憑技巧,極少發生爭執。多的時候,一次可收獲二十多斤。拿回家後,經晾曬成了絕好的柴禾。 


    “草棚棚”的居民們生活雖然清苦,卻不乏情趣。最能體現這種情趣的就是每天的晚飯。由於“草棚棚”太狹小,除了隆冬天以外,他們的晚飯大多是在外麵支一張小桌。大家一邊吃飯,一邊和左右鄰居高聲笑談;說得興起,端起飯碗就串到鄰桌了,當然桌上的菜也就隨手夾來,毫不客氣,毫無拘束。而他們的“請客聚餐”也很多,究竟為什麽不很清楚,但“孩子”肯定是一個原因:滿月、周歲都要辦席,吃什麽並不重要,要的就是那熱鬧的場麵。


     生活是清苦的,但他們時刻都在為改善生活條件而努力著,勞作著。改造“草棚棚”當然是第一位的,憑他們的收入造一間房子又談何容易;光買磚就要一大筆錢。沒有錢,可他們有一雙勤勞的手。用下班的時間從附近工廠拉來廢棄的電石渣和有煙煤的煤渣,先將煤渣砸碎,(開始是用榔頭,由於煤渣屑很容易飛濺到眼睛裏,後來就改用自製了專用的工具可以站著砸了。)將砸碎了的煤渣與電石渣和在一起,拌勻後放入自製的模具中(這種類似於翻砂用的木摸做得極其巧妙)砸實,脫開模具,一塊電石磚就製成了;留一點空隙把這些磚碼放在一起,讓其自然風幹,電石渣的味道差不多也跑光了,這種零成本的磚確實是蠻結實的。不難想象一間房子的磚要花費多少時間,所以,造房工程一旦啟動,他們全家老小就如工蟻般的忙個不停。此外,平時隻要看到半截磚、一片油氈這樣的可用之材,他們也決不會放過……待到物料備齊,就把“草棚棚”一扒。建造新房也全靠自己,外加親朋鄰居幫忙,不出一個月,新房就落成了。無法考證這種變廢為寶的電石磚是誰發明的,但榜樣的力量卻是巨大的,沒幾年,到1960年我離開上海時,周圍的“草棚棚”幾乎全部被電石磚房取代了。這一座座新房飽含著主人的辛勞,也不乏他們的智慧。然而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並未結束,七十年代中期回家,我看到的更多的已是真正的磚房了,甚至還有樓房。   

 
     如今,五六十年過去了,時過境遷,隨著南浦大橋的建造,“洗布浜”也從上海地圖上徹底消失了;而當年“草棚棚”裏的草根居民在“新上海人”眼中已是令人羨慕的“老上海人”了,但誰又知道他們當年的辛勞。我離開上海已五十多年了,說實話我也記不清他們的容貌了,但我不會忘記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艱苦、他們的追求、他們的情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小八臘子2 回複 悄悄話 啊喲乖乖隆地動,韭菜炒大蔥!
草廬 回複 悄悄話 蘇北有幾把刀,剃頭刀,切菜刀,扡腳刀,削刀磨剪刀。
楊州一帶的口音不難聽,蘇南的鎮江口音倒很難聽。江總胡總周恩來都是正宗全鋼口音上。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回wxc_66
我在北方待過, 也拉國架子車,上海的”老虎塌車“和北方的“架子車”不一樣, 架子車的輪胎比自行車粗但比汽車的小多了, 而塌車的輪胎則是用的小型汽車輪胎,載重量也大不相同。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是啊, 蘇北人中窮人較多,其原因是靠上海近,老家天災人禍發生後, 一溜腳就來到了上海投親靠友,親戚是拉黃包車的他來後自然也隻有拉黃包車,親戚是修腳的他也隻好學修腳,以致後來者跟進一大片,以前又沒有什麽“農轉非”的戶口問題,家裏已有家眷者當然要接來, 接來就得住, 親朋好友家附近搭一個棚棚暫棲身,蘇北人居住的棚戶去就越來越大了,他們之間的相互幫村遠遠高於石庫門住戶。上海人這點的確不好, 老喜歡拿蘇北人的蘇北口音開涮。
wxc_66 回複 悄悄話 平板車在北方叫架子車,我上小學時候(70年代)在學農時還拉過呢。不算很久前的事
鳥鳴鶯鶯 回複 悄悄話 許多蘇北人很講義氣的噢!窮並不是他們的過錯......
阿隆 回複 悄悄話 嗬嗬,都是蠟裏螞螞蘇北人。不能說歧視,一般自己都不肯承認是蘇北人,可是一開口說‘醬油’就會露餡,嗬嗬,還記得,蠟裏媽媽不開花,開起花來生個小娃娃,不死(時)來玩玩,等等。嗬嗬,淨屬玩笑,請勿拍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