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湘竹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1 西班牙葡萄牙之行 (十一)-- 波爾圖(Oporto)(下)

(2012-01-12 20:10:13) 下一個
第十一天

       早上起來,領導感覺好了很多。早餐桌上,領導提出坐巴士環城觀看市容,可我和女兒卻想逛街和參觀教堂,領導對逛街和參觀教堂沒興趣,還嫌累。在雙方都固執己見的情況下,最後一致通過了領導提出的分頭行動的方案。

(P1)吃完早飯,我和女兒直奔大教堂(Se)而去。在大教堂的旁邊,正好要經過一個自由市場。相片中那一個個玻璃的金字塔就是市場頂上的通風口,既保證了市場的風雨無阻,有保持了裏麵的空氣流通。
On


(P2)走進自由市場,賣家不是很多,顧客就更少了,也許是過了時間?蔬菜水果倒是蠻新鮮的,品種也算多。
On


      出了自由市場,順坡而上就到了大教堂(Se),大教堂的左麵,是波爾圖的守護神 -- Vimara Peres 騎在馬上的雕像,Vimara Peres 在868年把波爾圖從摩爾人手裏奪了回來。大教堂的大門前有好大一片開放式的露台。在露台的一角,聳立著 一個Manueline pillory (我不知道該如何翻譯,Manueline 是葡萄牙特有的一種建築風格)。站在露台邊放眼望去,迷宮般的街道,星羅棋布的住宅,靜靜流淌的杜羅河盡收眼底,好奇妙的一幅市景圖。

(P3)聳立在露台一角的Manueline pillory。
On


(P4)聳立在露台一角的Manueline pillory。
On


(P5)露台一角。
On


(P6)從露台邊望出去,高聳的科萊瑞格斯塔和如織的民居。
On


(P7)左邊是格利沃斯教堂(Grilos Church),右邊的民居有種是曾相識的感覺。
On


(P8)左邊紅瓦房的後麵是格利沃斯教堂(Grilos Church),波爾圖的教堂真是多,那些在遠處的我就叫不出名字了。
On


(P9)靜靜流淌的杜羅河。
On


      在露台上拍完相片,我們走進了大教堂。這座動工於1110年,但完工於13世紀的羅馬式教堂,不僅是波爾圖最古老的古跡之一,也是葡萄牙重點保護的羅馬式古跡之一。隨著近千年風雲變換日鬥星移,大教堂也曆經了許多的改動,而每一次的改動,都會留下曆史的烙印。在建成後600多年的歌德時期,大教堂裏添加了哥德式典雅的回廊,到了巴洛克時期,大教堂的外觀有了較大的改變, 1772年,大教堂的正門部分進行了改造,僅保留了原始的羅馬式玫瑰花型的玻璃窗,羅馬式的玫瑰窗下麵,卻是巴洛克式的門廊。大約在1732,意大利著名建築師和畫家Nicolau Nasoni在大教堂的外麵靠東麵的一側添加了一段優雅的巴洛克長廊。到了18世紀,又在大教堂裏麵回廊的牆上覆蓋上了藍白兩色瓷磚畫。盡管大教堂隨著時代的變化做著改動,但其整體外觀依然羅馬式,尤其是它的內部,厚厚的牆壁,半圓和尖頂的拱門,用作裝飾的立柱和圓拱,都是力量和穩固的象征。大教堂不僅以它雄偉的結構和非凡的氣度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它還是英國公主菲莉帕•蘭開斯特和結翰一世國王結婚、“航海家”亨利王子受洗的地方。

       大教堂裏不許拍照,所以沒有留下照片。

(P10)哥德式典雅的回廊。
On


(P11)大教堂裏麵的構造。
On


(P12)大教堂裏麵的構造。
On


(P13)大教堂裏靠南麵的回廊和有鑲有藍白瓷磚的牆。
On


      因時間有限, 不可在大教堂久留。還有別的地方還等著我們去看呢。隻能跟蜻蜓點水似的,算是到此一遊了。

(P14)市政廳。
On


(P15)街頭一瞥。
On


(P16)教堂,可惜我不記得名字了。
On


(P17)仍是街頭一瞥,看來當地人對紅色有偏愛啊。
On


(P18)波寥(Bolhao)自由市場。好大的一個自由市場,分樓上樓下幾層呢。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得賣,可我隻關心吃的。看這攤子的架勢,一定是大蒜的粉絲。
On


(P19)波寥(Bolhao)自由市場。好新鮮的水果,品種還真不少。
On


(P20)阿爾瑪斯教堂(Capela das Alams)。這座教堂建於18世紀,但它的外牆全部被瓷磚所覆蓋卻是20世紀初的事情。這一偉大的傑作,是出自於畫家及陶藝家愛德華•雷特之手。這獨特而又迷人的藍、白色教堂,吸引了多少遊客的目光,又曾謀殺了多少遊客的膠卷啊!
On


(P21)地鐵站。
On


(P22)杜羅河——被譽為波爾圖城市的新鮮血液。正是有了它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流淌,才使得波爾圖生機盎然充滿活力。
On


(P23)杜羅河畔。
On


(P24)牆頭上的信手塗鴉,是藝術,還是汙穢?看者自去評說。
On


(P25)街景。正前方是Church of the Gathered(Igreja dos Congregados),右邊是聖本篤火車站(São Bento Station)。
On


(P26)好醒目的電話亭。
On


(P27)路邊的櫥窗。琳琅滿目全是酒,一定是賣酒的店家啦。
On


(P28)“酒幹倘賣無”?不懂葡語,到現在也沒整明白到底是幹嘛的。
On


(P29)路易斯一世大橋(Ponte Dom Luís I)。這座金屬結構的大橋建於19世紀,如此命名是為了表彰國王路易斯一世,那位以他的白話詩和對海的熱愛而為葡國人熟知的國王。工程開啟時,他還在位。這座單拱橋橫跨於杜羅河之上,拱高172米,成為連接波爾圖和維拉諾瓦契蓋亞(Vila Nova de Gaia)兩座城市的紐帶。這座橋不僅橋身部分全部采用鍛鐵而令人驚歎,而且在當初選擇設計師時就采用了不拘一格比賽競爭的方式讓人佩服。一些知名的建築師紛紛前來應賽,獲勝者是出生德國的建築師兼土木工程師Théophile Seyrig。Théophile Seyrig曾經是古斯塔夫•艾菲爾(Gustave Eiffel)的合作夥伴。
On


(P30)大橋下,河水清清,沒有汙染。魚兒遊水,童子戲水,這番和諧,無需創造。
On


(P31)通往河邊的老街。老街旁的餐館,別看這會兒沒人,到了晚上,可就是另外的一番景象了。
On


(P31)聖弗朗西斯科教堂(Igreja de São Francisco)。這座建於14世紀的教堂,妙不可言的結構充分體現了洛可可(Rococo)和巴洛克(Baroque)後期的建築風格。令人難忘的是教堂裏麵的裝飾非同一般,所有的立柱、牆麵和天花板全都是木頭,上麵的點綴是精心雕鑿的玫瑰花環、動物、和小天使,極顯奢華,堪稱一絕。也是到了波爾圖不可不去的地方之一。
On


(P32)聖弗朗西斯科教堂(Igreja de São Francisco)。
On


(P33)站在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外麵的露台,看過馬路對麵的房頂。
On


(P34)在聖弗朗西斯科教堂馬路對麵的一家教堂,隻是不知道教堂的名字。
On


(P35)亨利王子雕像。
On


(P36)街頭一瞥。
On


      到了該回旅館和領導會合的時間了。真快,馬不停蹄的跑了一天,穿行在這除了下坡就是上坡的曆史古跡之間,不經意間停下來身旁都是頗有年代或特色的建築,眼睛是享了福,腿腳可遭了罪。不過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和領導會合後,在領導的帶領下來到離旅館不遠的一家中國餐館吃晚飯。餐館門前的櫥窗裏和裏麵的裝飾全是中國的燈籠扇子工藝品和字畫,那風格和別的中國餐館不大一樣。坐下後,上來的年輕服務生卻是葡國人。正疑惑著,走過來一葡國女子向我們做起了介紹,一口流利的英語讓我們吃了一驚。當知道我們也是從中國大陸出來的,她便與我們聊了起來。她說,她的祖父是早年去到那裏的華僑,和當地女子結婚後,開了這家中國餐館,那時中國餐館在此地算是風毛麟角了,她祖父幹得不錯,生意做得很紅火,不僅受到了當地官員的接見,還上了當地的報紙,那報紙被裝在鏡框裏掛在了門前的櫥窗裏。身在異鄉為異客,她祖父心中始終放不下的是那份思鄉的情懷。借著開這餐館,也算是對祖父的中國情節的一份安慰吧。當祖父年紀大了幹不動了的時候,他那隻有著1/2中國血統的父親,二話沒說就接過了餐館。子承父業,是因為把這餐館傳承下去是她爺爺的心願,她父親不想違背。她父親和當地的女子結了婚並有了她,她隻能算有著1/4的中國血統吧。等到她父親老了,也幹不動了,她義無反顧的又從她父親手裏把餐館接了過來,這也是她父親的心願。她說,她也不願意違背。盡管她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作為外語,她說是在學校裏學的),可她認識的中國字卻沒有幾個,不知她是否能炒中國菜,但她會做辣椒醬。她說,她餐館裏的辣椒醬都是自己做的。每年,在辣椒大量上市的時候,她就會買好多好多的回來做辣椒醬。她端給我們一小碟,味道真還不錯。她已和當地的一男子結了婚,女兒都已6歲大了,她說,等她攢夠了錢,她會去中國看看。盡管眼下經濟不好,生意有些慘淡,可她說,她無論如何也得堅守,因為那畢竟凝結了她上麵兩代人的心血。聽著她的講述,又為她的那份執著所打動。真誠地希望她能把餐館順順當當的開下去。(忘了說了,她餐館裏的菜味道還不錯,蠻地道的。)

      餘下的時間,就是做出饒有興致的樣子洗耳恭聽領導坐在巴士上一日遊的見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