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種《食貨誌》介紹

(2010-01-24 03:58:57) 下一個

十三種《食貨誌》介紹

梁方仲

載《中國社會經濟史論》

在我國史籍中,以《食貨誌》命名的著作是相當豐富的。最初,它和其他種 “ 誌 ” 和 “ 表 ” 一樣,都是附在後世目錄學上所稱 “ 紀傳體的正史 ” 裏麵,作為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出現的。

繼而,所謂 “ 別史 ” 、 “ 雜史 ” 、 “ 政書 ” 或 “ 類書 ” ,以至地方誌等,也都紛紛仿作,從而在這些書中,有許多是載有《食貨誌》的。

在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朝鮮、日本、越南諸國的官私史乘中,也相繼出現了《食貨誌》這門著作,可見其影響之廣泛。

近二三十年來,我國二十五史中,如《漢書》、《晉書》、《遼史》、《宋史》、《明史》諸書的《食貨誌》等,都已譯成日文或英文,並加注釋考證,作為專書出版。

這裏,由於篇幅關係,所要談的隻限於所謂 “ 正史 ” 裏,也即二十五史中所有的《食貨誌》十三種。

本來,《史記》的《平準書》也應屬於《食貨誌》範圍之內,甚至《河渠書》和《貨殖列傳》亦未嚐不可以當作《食貨誌》來看待,但因為它們既不名為《食貨誌》,所以暫時撇開不談。

如果我們不依照各書的修纂時期來論述,而隻以曆史上的朝 ( 年 ) 代為順序,則在二十五史中有《食貨誌》的隻有以下十三部,這就是:《漢書》、《晉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遼史》、《金史》、《宋史》、《元史》、《新元史》、《明史》。

根據上麵的排列次序,不難看出,自《漢書》以後,《隋書》之前,其間缺去《食貨誌》的最多,計為《後漢書》、《三國誌》、《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等十部。

又自隋迄清,除《新五代史》一部以外,曆代都有《食貨誌》,從來沒有間斷過。

有人認為自從唐代初年起,設館官修國史已成為經常的製度,從而《食貨誌》的編纂也成為經常的製度,這也就是自《隋書》以迄《明史》,除了歐陽修私修的《新五代史》無《食貨誌》外,其他正史皆有之的理由。

究竟對不對 ? 其實,對的隻有一小半。

不錯,自唐初起,官修國史已逐漸取得了領導地位;但須注意,此時的官修史製是有名無實的,從劉知幾《史通 · 史官建置》及《忤時》諸篇中可得到明證。

再則,唐初奉詔所修諸史,並不是都有《食貨誌》的,即如《南史》、《北史》,同無《食貨誌》固不用說;就是現在行世《隋書》中的《食貨誌》,雖然實即為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誌》中十誌之一,然《五代史誌》原本是與《五代紀傳》各為一書,分別行世的 ( 說詳下 ) ,故知此時的編纂體製仍未十分確定。

迨至唐代中年,《食貨誌》之編纂才成為製度化和經常化,則無可疑。最明顯的例證是杜佑私著的《通典》已以《食貨典》居首了。

他如《元和國計簿》、《太和國計》一類的中央財政報告說明書也相繼出現。又如蘇冕、楊紹複等先後奉詔修的《會要》諸編,也有許多與 “ 食貨 ” 有關項目的記載。

可惜唐中葉以後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更經五代的混亂,竟衰落下去。

至宋代,政府添設了不少史官和國立修史機構,如在國史院、實錄院、日曆所之外,又在秘書省置會要所,專司《會要》的編纂工作。《會要》是各種典章製度的匯編。它和編年體的《實錄》,紀傳體的《國史》,鼎足而三,給《國史》內諸誌準備了豐富的資料基礎。

所以,宋呂夷簡著《三朝國史》,王珪著《兩朝國史》,李燾、洪邁著《四朝國史》,都是有《食貨誌》的。

再則,宋代曆朝《會計錄》的編輯次數,也比唐代的《國計》頻繁得多。他如地方財政經濟的記錄和報告,如《鹽池錄》、《廣南市舶錄》等等,也大量地多起來了。

這些固然說明了宋《國史》中的《食貨誌》的編纂工作是比前代遠為有利的條件下進行的,但其具體成績尚保留於二十五史這個著作體係中的,隻是到了元末修的《宋史》才體現出來。

與《宋史》同時修纂的《金史》,由於該國深受宋朝的影響,亦有起居注、日曆和實錄等基本原料,且在亡國時仍多數保全無恙,複經過元初王鶚、元好問諸人的創始潤色,故其定稿亦複嚴整可觀,而與《遼史》的缺乏史料可憑的情況迥乎不同。

但盡管憑藉各有不同,《遼史》既然與《宋史》、《金史》同時修纂,所以在體例上仍盡量求其一致。這就是說,當時對《食貨誌》的修纂實踐,畢竟已達到較高的技術水平,而其基礎則是自宋、金以來早就奠定下來的了。

至於《食貨誌》的編纂工作,自宋、金後較為發達,那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所提出來的要求。

當時土地私有製日形發展,農工商業也有長足的進展,貧富的階級界限和階級分化都日益明顯,階級鬥爭日趨尖銳;與之相伴而來的現象是中央集權、官僚政治越加強化,政府經費和浪費大大增加,它對勞動大眾的剝削越發繁雜沉重,再加上當時種族間的矛盾,使得問題更為複雜。

所有這些,在宋、金以後的《食貨誌》裏都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反映。我想,《食貨誌》從此便成為“正史”中不可缺的一個組成部分,理由不外如此。

可是中國社會自漢以至明、清,二千年來仍然停滯在封建主義時期的階段,從整部二十五史看來,透過他們對帝王將相的謳歌和挽曲的背麵,盡是生民痛苦災難的血淚記錄,諸史《食貨誌》自更不例外。

由於它們是統治階級編寫的,所以總是陳陳相因,看不出有任何本質上的變化,縱然有些小改進之處,那也僅僅限於編纂的技術細節方麵。

因此,對於上述十三種《食貨誌》的介紹,也隻好從各書的主要內容、體裁、結構及寫作方法和史料編排形式這幾個方麵談談罷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