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隻能給我好處 不能對我有要求 否則就台獨!

(2010-02-01 20:16:00) 下一個
  兩岸商談的ECFA,已於日前在北京開啟第一次正式協商;行禮如儀之後,也達成了部分共識。專家預估,將會在今年五月之前協商完畢、正式簽署。就台灣方麵而言,馬政府已經定下了行政部門與國會報告的時間進程,相信在國民黨仍占絕大多數的立法院,簽署進度大致不成問題。北京方麵當然更是照表操課,中央定調之後,就一定會順著節拍走下去。在此,我們要對未來簽署ECFA的兩個重要環節做一番解析,也要向北京當局做些呼籲。

  就ECFA本身的內容而言,諸如早期收獲、服務業開放、爭端解決等議題,雙方的爭議都不大。據了解,目前兩岸歧異最大之處,在於台灣是否開放中國大陸八三○項農產品進口。這些產品中,有許多項是台灣允許自別的國家進口,卻唯獨不準自對岸進口,形同對中國大陸的特殊管製,嚴格說來並不符合WTO多邊互惠的精神。既然兩岸要比WTO更進一步經貿合作,中國大陸自然要求這八百多項農產品先行解禁。中共的這項要求,簡單地說就是農產貿易「正常化」,不希望台灣單獨對中國大陸給予八百多項農產品的進口禁製。

  雖然在邏輯上,經貿正常化應是邁向特殊化區域貿易合作的前提,但台灣的情勢畢竟頗為特殊,北京方麵不宜以片麵的「常理」衡度。台灣農業多處於南部縣市,而南部縣市又是綠軍的大本營;這對於藍綠對立嚴重的台灣內部而言,開放農產品的議題背後其實牽動著極為敏感的神經。操作稍有不當,加上極端媒體的「放大話語」與「自由合成」,就有可能引發極大的風暴,形成台灣內部難以收拾的局麵。北京當可設想:一個美牛事件都可以有如此強大的殺傷力,開放數百農產又會是什麽樣的殺戮戰場?台灣畢竟是一個多元民主的社會;中共當局對於台灣的情況一定要多加了解,避免因誤判形勢而有所輕忽。

  另一個也與台灣內部民意相關、但敏感度更甚於開放農產品的問題,就是在台灣與對岸簽署ECFA後,究竟還有多少與他國續簽FTA的進展。如所周知,東南亞諸國中相互簽署的各種自由貿易協定非常綿密,唯獨隻有香港僅僅與大陸簽定了CEPA,別無其它斬獲。香港之所以隻能與中共簽而不能與他國簽,說穿了就因為它隻是中國政府的一個特區。

  因此,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究竟還能不能完成與他國簽FTA,依台灣主流民意的解讀,這就等同於台灣有沒有「香港化」。如果ECFA五月簽署後、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前,台灣竟然還無法簽出任何一份重要國家的FTA,那麽就幾乎坐實了ECFA導致台灣「香港化」的民間疑慮。尤有甚者,如果先將「隻能與中共簽ECFA」解讀為台灣香港化、再進一步把馬政府ECFA的簽署等同於「一國兩製」的前奏,則情況就更加難以收拾。依台灣曆年來多次民調,至少有七成至八成的台灣人民不接受「一國兩製」。這麽清楚的主流民意,反應大多數人民的深層疑慮,也足以顛覆任何推動兩岸和平的努力。一旦這樣的疑慮加劇,不隻對藍軍連任執政極為不利,恐怕也有兩岸關係大倒退的危機。在這一方麵,中共當局一定要看清楚台灣的主流民意趨向,以免因錯誤解讀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可堪欣慰的是,到目前為止,雙方領導階層都沒有把話講死,也都還留下了相當的回旋空間。台灣方麵一向擁有政策自主權,原本就不需要先宣告下一步動作以取悅或刺激任何人。而中共自「胡六點」以降的幾次官方發言,到最近先傳出而後又被否認的王毅談話,也都給「後ECFA」的條約簽署維持了模糊空間,也釋放了溫和的訊息。這種「一方不刺激、另一方不進逼」的緩衝,固然有階段性的正麵作用,但終究還是要進一步攤牌的。唯有雙方了解彼此的社會情境與民意取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進一步推動兩岸之間的合作,邁向雙贏的局麵。兩岸的和平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進程;北京當局恐怕需要對台灣做更深入的社會了解與更有耐心的期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