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從俄挖來大量專家是俄國防部長默許

(2010-02-06 13:36:42) 下一個

這些年來中俄軍事合作開展得轟轟烈烈,我們從俄國得到了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這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引進的武器裝備大幅度提高了我軍的作戰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可中國不是印度那種燒包國家,不可能滿足於一時的表麵文章,隻有自己擁有先進技術、能夠自行研製需要的武器係統才是真正的強大。

出於我國一貫的作風,中俄軍事技術合作進行的非常低調,幾乎是從來不對此進行公開報道,僅有的消息都是從俄羅斯那邊傳出來的;而且這都是些零散的消息,對整個事情進行總結的從來沒見到。

不過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根據網上一些文章,也能總結出一些來。

根據傳聞,我們借助引進蘇-27係列和其他產品搞了一個“雙引工程”,就是引進獨聯體國家的人才和技術,是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親自抓的,俄國當時的國防部長格拉喬夫似乎對此采取了默認的態度,號稱是人類進入工業化以來,僅此於1950年代的援華156工程的最大的占便宜項目。

前總理李鵬在對俄合作上,尤其是“雙引工程”可說為今日之中國國防工業立下汗馬功勞。蘇聯解體後大量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生活沒有了著落,西方當時看中的是俄羅斯的核科學家和導彈專家,沒有想到我們在其他領域的大舉侵入,讓老美今天都感到後悔。老李當時說了很著名的一段話,大體意思就是這是一批窮十年之力都無法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對我國而言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定不能錯過。

關於雙引工程的具體情況,網上搜索到的一篇文章提供了很多數據:

2000年全俄有各類科研組織4099個……在冊人員共有88.77萬人,其中研究人員42.6萬人,技術人員7.52萬人,科研輔助人員24.05萬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有21949人,具有副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有83962人。

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從俄羅斯以及其他獨聯體國家大約引進上萬名專家,2000多個技術項目,其中僅由科技部歸口管理的就有400多項。從俄引進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對於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實施經濟跨越式發展都起到了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打破了西方的軍事遏製和技術封鎖,在一些常規武器的研製方麵大大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了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

從這兩段可以看出一個情況,俄羅斯全國研究技術人員才50.2萬人,副博士以上10.6萬,我國就引進了上萬專家;當然這是整個獨聯體,會比俄國專家總數多4-5成。如果是研究技術人員就算專家,那我們引進了其中的1.4%;如果副博士以上算專家,那我們引進了6.7%,不管怎麽算,這比例都夠高的。

在863計劃實施10周年之際,我國評選出的10項重大科技成果獎中就有4項得益於同俄羅斯的合作。這就是6000米水下機器人、合成孔徑雷達、轉基因羊和大功率激光器。通過與俄合作開展6000米水下機器人項目的研究,我不僅掌握了全部關鍵技術,而且提前10年完成了863國家計劃中對水下機器人所規定的任務,使我國水下機器人的研製能力躋身於世界前列。與俄合作研製成功的第二代L波段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在1998年抗洪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與俄——獨聯體科技合作,“衛星行波管研製線技術改造工程”,在空間行波管研製能力方麵實現了由單一管子的研製向整個器件研製的重大的轉變。在空間技術領域,通過引進、合作和自主開發,我獲得了突破性進展:掌握了諸如小衛星總體設計技術及其姿態與軌道控製技術和發射以及自主導航技術,登月飛行技術和空間飛行器係統技術,載人飛船部件,空間材料技術等。我在一些領域的應用技術水平扶搖直上,縮短了10年甚至於20年的研發時間。

2000年以來,中俄兩國就共同使用俄GLONASS全球衛星定位係統等進行商談並有望達成協議……通過與俄的合作,我掌握了下一代激光武器研製的關鍵技術;與俄合作研製的“多注寬帶速調管”使我成為繼俄之後第二個掌握該項雷達技術的國家。根據我有關部門的專家估計,通過與俄的軍工技術合作,我在一些常規武器的研製方麵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大約可以縮短10~15年甚至於20年。

這兩段的內容很關鍵,為什麽我國水下機器人突飛猛進,激光技術敢號稱世界第二,航天領域捷報頻傳,能參加人類基因組工程,答案都出來了。隻把眼光盯在蘇-27戰鬥機、現代級驅逐艦等成品身上,是要忽略大問題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經濟連年下降,俄科技院所處境艱難,許多專家、學者生活窘迫,其中一些人曾經表示,可通過個人關係向我轉讓其技術成果。據悉,我一些留學蘇俄的專家和學者通過學術交流、個人友情聯絡等多種形式,已從俄拿到不少我所需要的先進技術。其中,一些關鍵性技術已經用於軍事領域,一些先進的應用成果如金屬自修複技術、蠶性別控製配套品係及有關技術等,已經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一些技術是怎麽得到的,也透露出來了。普京為什麽要成立國家武器出口公司統一管理軍火貿易,看來是有重要原因的,不過法不責眾,2002年前的事情他也沒法追究。

中俄軍工科技合作仍然躲藏在大幕後,隻露出冰山一角。作為軍事愛好者,我們無需關於鑽研細節,看看公開的材料、知道有這麽一件對我們大為有利的事情就足夠了,我們占了便宜不賣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