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崛起應感謝歐洲多年武器禁運

(2010-02-14 19:38:28) 下一個

歐洲武器係統在世界武器市場上占有十分顯赫的地位,尤其是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都是在世界軍售排行榜上有名。但正是這樣一些軍火大國卻出於西方製裁等原因鮮於與中國正麵交易,導致中國常年來無緣於歐洲武器。但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和歐洲國家迫切希望打開中國巨大的軍火市場,解除對華軍售限製也一直是歐洲一些國家孜孜以求的願望,但多年來卻總是事與願違,畢竟堅決按照美國意誌行事的歐洲國家還是不在小數。尤其值得一提,也是最堅決反對解除禁運的主要國家是美國和日本,正式取消禁運絕對不符合華盛頓和東京的意願,表麵上看是出於對大陸威懾台灣的擔心,實際上是擔心中國軍力增長,恐懼中國崛起。其次,隨聲附和華盛頓的是倫敦,雖然事實上倫敦掌握著武器禁運的決定權,但從掌握的內幕消息看,英國也像法國一樣積極反對這一禁運決定,但英國還是要看美國的態度。為此,美國曾威脅要限製美歐之間的軍事技術合作,而英國這方麵的期待比其他歐洲國家加在一起的期望還高。另外,日本也是抓住一切與歐洲國家會晤的機會提出反對解除禁運的強烈要求。

正是出於以上幾點主要原因,歐洲議會不得不多次繼續維持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盡管中國外交部對此表示遺憾。但對於一個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歐洲對華武器禁運是福不是禍,中國事實上應該感謝歐洲的製裁,讓中國如今更加的強大和自信。
第一,建國之後,中國快速發展,尤其是軍工業,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四麵楚歌、禁運、封閉、艱難的環境下實現的,盡管有前蘇聯的援助,但是更多的還是靠中國人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沒有當年的禁運,中國是不可能有自主創新研發的“大國利劍”,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國地位,這一切都是被東、西方國家逼出來的,如今的中段反導係統、反衛星武器、四代戰機、中華神盾、中國航母等都是實證。印度就沒有那麽好的“運氣”,東、西方國家一直授予其“最惠國”待遇,讓他們可以買到自己的想要的幾乎一切東西,也正是如此,讓他們磨滅了自主創新的國家意誌。

第二,客觀上講中國並不太需要歐洲的武器,歐洲議會維持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有助於加速催生“中國標準、中國創造”的步伐。如今的中國軍工已經逐步獨立於美國和北約、俄羅斯兩大標準、製式、體係之外,建立了自己自主並具有很強兼容性的新體係,有助於在國際市場上確立自身的獨立位置。

第三,花錢是買不來“現代化”的!最先進的東西是不可能出賣的,更何況是賣給西方認為的“邪惡”中國!中國強調科技強軍,就是要用自己的創新科技和研發最先進的武器來武裝我們自己的子弟兵,這種“中國創造”的自家武器,解放軍會看著自豪,用得順手,維護得明白,而不再是對“洋武器”那樣僅僅是會用,會簡單維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一旦到了戰時豈能留住“洋專家”為解放軍賣命。“萬國牌武器”看著花哨,但用起來麻煩不少,其效力也就可想而知。僅僅維護就需要若幹套人馬各自維護,通用性極差,依賴性很強,維護成本極高。中國台灣地區為什麽要封存“幻影戰機”,其中的苦衷也不難理解。

第四,未來的世界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才,科技才能成為第一生產力。中國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從過去的組裝、仿製、改裝、升級、研發到如今的自主創新,中國走了一條別國沒有走過的艱難曆程,“中國製造”已經升級成了“中國創造”,這都得益於幾代中國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中國偉大複興的靈魂。盡管中國在科技創新、人才待遇、科技重獎、科技名譽等,還存在很多體製上的問題亟待解決,有些部門還缺乏拴心留人的政策,但也應看到,如今中國一些重視人才的觀念已經在逐步轉變。

第五,實際上中歐之間盡管存在武器禁運,但是實質上早就開始與相關國家進行了相關的技術合作和技術轉讓等。對於中國而言,並不希望大宗采購全套歐洲武器裝備,這樣不符合中國的軍隊體製。因此,就算解除武器禁運,中國也不會大量采購歐式武器,武器禁運禁令的解除與否實際上政治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綜上所述,無論歐洲是否繼續維持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對於中國而言不是什麽值得期待的事情,換言之,中國應該感謝歐洲議會,讓中國有了與之更新更好的合作方式和方法,更有利於中國不斷的創新發展,讓中國真正有了強大內力和內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