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警告印度必須在兩個區域都作出讓步
(2010-01-25 05:30:08)
下一個
印度時報上月自稱援引官方消息稱,中國軍隊進入了蓋亞山(Mount Gya)附近印度領土約1.5公裏處,並用紅漆噴在岩石塗寫“中國”。弗拉瓦爾認為,印度沒有理由擔心所謂的中方入侵,中方在中印邊境增派部隊,也並不預示著中國有任何開疆擴土的動機。
中國邊界問題權威學者弗拉瓦爾,13日在接受采訪印度門戶網站專訪。訪問內容摘譯如下:
rediff.com記者(下稱“記”):正如你看到的,什麽是中印邊界問題的起因?
弗拉瓦爾(下稱“弗”):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現代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形成的時期。
記:你指的是麥克馬洪線(The McMahon Line)?
弗:不,我指的是印度和中國建成了獨立國家以後的時期。
記:你是指邊界問題隻涉及印度和中國,而不包括英國?
弗:這是(中印邊界紛爭的)主要問題。麥克馬洪線和其他的英國政策是一個因素,但即使麥克馬洪線不存在,兩國仍需要劃定其邊界,並達成共識。麥克馬洪線提供了一個參考點,但正如你所知,那條線本身的曆史在今天的中國是遭到異議的。
記:中國與不同的國家包括俄羅斯、日本、越南、菲律賓等都存在邊界爭端……
弗:這是對的,中國與所有鄰國都有領土爭端(除了被並入印度前的錫金)。
記:這是與中國需要擴張有關嗎?
弗:不,我不同意這個結論。新中國於1949年成立時,共產黨領導的政府嚐試鞏固……我會說是清末的邊界。但總的來說,中國或多或少其實已接受了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裏的劃界條款。
在一些沒有簽過條約或協定的地區,中國政府則尋求鞏固清廷被推翻當時勢力所及的地方。這意味著的是,中國並沒有要求取得清朝極盛時期的大片領土,蒙古、俄羅斯遠東地區、中亞地區、緬甸地區等等。
如果有人想結論說,中國為了擴張而宣示領土權,那麽他就必須解釋為什麽中國當時沒有對這些曾經的領土也一並宣示主權。這些土地的總麵積遠遠大於1949年後與鄰國有爭議的領土。
中國隻對清朝最盛時期領土中約7%表示爭議。
記:可是麥克馬洪線是一項協議中的一部分,對不對(位於英國與西藏之間,雖然中國不承認其合法性)?
弗:麥克馬洪線是用粗筆在地圖上畫出來的,迄今並沒有任何協議使用過製圖技術來確定麥克馬洪線的位置。麥克馬洪所做的隻是在現有的地圖上劃一條線,這不是定邊界的最好方法。
記:這也是英國如何劃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方法,是嗎?一個相當任意的方式。
弗:是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定界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如你所知,絕對災難性的後果。
記:最近有關印度領土被侵入的報道引起了印度廣泛關注。來自中國的評論也甚囂塵上,說中國可以擊潰印度。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弗:這個問題的起因,是印中政府不同意“實際控製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的位置,這是根本的問題。
記:但這種入侵是越過雙方已商定好的邊界,還是我錯了?
弗:1962年戰爭結束後,雙方形成了一個控製區,它隨後就被稱為實際控製線,但這條線在地圖上並沒有準確的定位。而且由於地形條件惡劣,大多數邊境哨所實際上並不是設在分割開中印的實際控製線上。相反,它們跟位於彼此的內陸地區是保持著一定距離的。
印度媒體所謂的入侵其實可能不算是入侵。很多時候,印度政府都對當地官員稱領土被入侵的言論作出否認。
明顯的是,在過去幾年,中國在邊境上的活動增加了,我這裏的意思是巡邏頻密了。對印度來說,如果不能維持相同的巡邏次數,就會變成一種威脅。
其次,在過去10年,中國邊防部隊的規格提升了,中國的邊境防衛建設也顯著改善。比如,現在中國哨所之間,以及哨所與後方根據地之間都已有道路互相連接,而不是公路。在過去,這些哨所並沒有彼此相連。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其邊境防禦有很大的漏洞。其中一些哨所並沒有連接到任何道路,都隻能騎在馬背上到達。
因此,中國自90年代中期所做的,是大量投資改善這些偏遠地區的邊防基礎設施。這包括與印度的邊界,但它也包括與俄羅斯的邊界、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和所有中國的其他邊界。
記:所有的邊界?
弗:所有的邊界。因此,改善基礎設施不是專門針對印度的,相反,這是中國加強邊防總體規劃的一部分。
這對印度具有特殊的影響,因為中印的邊界問題未得到解決。但這是中國政策的一部分,並不是專門針對印度。
記:那麽你認為印中邊界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什麽?
弗: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找到某種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領土爭端之所以是激烈的衝突,是因為牽涉到身份、主權概念等等。妥協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紛爭隻能在折衷的解決方法被找到以後才能解決或緩解。
記:在這場危機上雙方都曾努力過,但似乎都不管用。為什麽會是這樣?您知道哪些曾經是方向正確的情況?
弗:在1960年4月,當時中國總理周恩來前往新德裏與印度官員會談,印度總理尼赫魯出席了。在這些會談中,周恩來提出在後來被稱為一攬子的解決方案,中國可以在境界東段放棄一些領土,而印度則須放棄西段。
當時尼赫魯並不--根據我的瞭解--願意作出妥協,主要是因為這將在國內引起強烈的反彈。
其後,就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發生的若幹事件,鄧小平提出了類似的辦法。不過,在(1962年印中)戰爭之後,對印度政客們來說,與中國的妥協就變得更難。
這並不是說未來無法找到妥協。可以的,但它需要有遠見的領導人來說服他們的國民,這是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
記:你認為印度犯了什麽錯誤,可能讓事情更糟了?
弗:印度一向喜歡被稱為逐個區域(sector by sector)的檢驗領土主張,即每段的邊界要獨立進行協商。
由於中國表示願意放棄東段領土,我認為,印度深信她可以使用此策略來讓中國的讓步“最大化”。由於中國已經提出放棄一個小段,印度也可以在西段尋求讓步。
中國一直對此表示反對,中國一直在達旺問題上采取強硬姿態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印度采取逐個區域的檢驗主張。中國正向印度發出警號,如果按逐個區域做法,中國會要求印度在兩個區域都作出讓步,中國的態度很強硬,我們知道中國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以前因為交通不便很難以靠近印度,但是最近情況好像變了。
我不會判斷那是否一個錯誤。對兩個國家作出審判不是我的角色,但我隻想指出,中國政府的強硬表態,已改變了事件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