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援少將:中國反製美對台軍售出手要打美痛處

(2010-01-18 06:46:56) 下一個
【訪談對象】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少將軍銜,全國政協委員。曾任駐丹麥副武官,訪美學者。兼任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國際戰略基金會特邀研究員。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林間 發自北京

  【訪談動機】

  路透社1月7日報道,美國國防部已批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實施布什政府2008年10月宣布的對台軍售計劃,將向台灣出售“愛國者”導彈。這是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以來,美國高層首次正式推動對台軍售。

  消息傳出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烈敦促美方認清售台武器的嚴重危害性,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原則,恪守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承諾,停止售台武器,以免給中美合作大局造成損害。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也要求美方立即撤銷有關對台軍售項目,停止美台軍事聯係,以免給中美兩國兩軍關係及台海的和平穩定造成進一步損害。

  美國曾在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中承諾逐漸減少對台軍售。但之後卻不減反增,多次公然踐踏這一協定。最近一次是在2008年10月,布什政府宣布65億美元對台軍售,導致中美兩軍交流出現障礙。

  到底如何才能更為有效地反製美國對台軍售?早在去年12月,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就曾提出,美國應對在“八一七”公報中的承諾對中方有所交代。本報記者為此專訪了羅援,分析中國反製美國對台軍售的新策略。

  【先驅語錄】

  ★我們要大張旗鼓地對外宣傳,是“美國威脅論”,而不是“中國威脅論”……我們加大軍費投入,加速高新武器的研發和引進,這完全是美國和台灣逼出來的

  ★我們也無所謂了,你願意和我們合作,我們樂觀其成,真心相伴;你不願意和我們合作,我們也不怕,在全球化時代,東邊不亮,西邊亮;美國不亮,全球亮

  ★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國家,凡是對它不利的事情,它肯定不幹,那好吧,我們就把球踢過去了,對不合作的責任,就全部由美國來承擔。這就叫戰略博弈

  美國得寸進尺,把中國的忍讓誤認為是軟弱可欺

  《國際先驅導報》:美國對台軍售為何屢勸不止,“八一七”公報中不是明確寫著美國政府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嗎?

  羅援:作為學者,談一下我個人的觀點。中美建交時,美國出於共同抗蘇的戰略需求,在台灣問題上做出了重大戰略妥協,即與台灣“斷交、廢約、撤軍”,中美建交後,又與中國簽署了“八一七公報”。在“八一七公報”中美國對中國有三項鄭重而明確的承諾,即“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但是,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敵人,把中國作為最主要的潛在對手之一,開始用台灣問題拿捏中國,用對台軍售困擾中國。中國出於維護中美關係大局的善良願望出發,加之綜合國力與美國相差較大,反製手段有限,因此,對美國采取了忍讓的態度,也就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

  美國得寸進尺,把中國的忍讓誤認為是軟弱可欺和無奈之舉,它產生了一個錯覺,好像“你罵你的,我賣我的,你也沒轍”。所以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違反自己在“八一七公報”中對中國做出的承諾。

  現在是“清算”美國違規行為的時候了

  Q:看到“八一七”公報又一次遭到踐踏,令人感到憤慨,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麵?

  A:弱國無外交,中國現在已經不是弱國了,不可能再逆來順受。以前我們總使用什麽“中國人民的感情受到了傷害”這樣的“悲情”語言,試圖以此來感化美國人。從實際效果來看,沒用。現在我們要說,中國人民憤怒了!我們也要采取實際行動維權!

  美國不是總教訓別人要當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嗎?現在輪到他自己了。你屢屢違反“八一七”公報的違規行為怎麽解釋?你說話還算不算話?現在是“清算”美國違規行為的時候了。所謂清算,我認為,美國必須兌現對中國人民的承諾,要對它所說的“逐漸減少,並最終停止對台軍售”的承諾負責,要製定出一個路線圖,給出一個時間表,製定一個量化標準,不要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另外,對中美建交時的一個負遺產,美國的“對台關係法”也該到清算的時候了,美國的“對台關係法”嚴重違背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精神,明目張膽地幹涉中國的內政,是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的禍根,我們不能總吞下這個苦果。設想,如果中國針對美國的一個部分,也製定一個相關的法律,美國能接受嗎?我認為,應該督促美國就“八一七”公報和美國《與台灣關係法》進行戰略對話。

  老虎不發威,人家就會把你當成病貓

  Q:除了督促美國履行“八一七”公報中的承諾,您認為反製美國的總體策略應該如何調整?

  A:中國要想改變“你罵你的,我賣我的”的局麵,我個人認為就是要有一個新的思維,就是“軟硬兼施”、“標本兼治”。

  實踐證明軟的一手,效果並不明顯,甚至還有負麵效應。老虎不發威,人家就會把你當成病貓。因此,要適度加強硬的一手。但硬,絕不是硬在嘴皮上,而是要有實際行動。這就要“標本兼治”。“標本兼治”的核心是治本,治本是戰略舉措,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剛才我所說的清算美國違背“八一七”公報的劣跡,也屬於治本。而歸根結底,也是“治本”的首要,就是要強身固體,增強綜合國力。

  小平同誌說,隻要把我們自己的事辦好了,任何人都奈何不了我們。美國對台軍售是一件壞事,但我們可以把它變為一件好事。這就是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增強國防力量的好機會和一個正當、合理的理由。我們要大張旗鼓地對外宣傳,是“美國威脅論”,而不是“中國威脅論”,我們要占領輿論、道德製高點,公開對國際社會解釋,正是由於美國幹涉中國的內政,觸犯中國的核心戰略利益,試圖延續中國的內戰,挑動中國人打中國人,在尚未簽署和平協議的對立雙方偏袒一方,因此,我們必須加快國防現代化步伐,加大軍費投入,加速高新武器的研發和引進,這完全是美國和台灣逼出來的。

  我們手裏也有許多牌可打

  Q:既然“標本兼治”,您所說的治標又是指什麽呢?

  A:我歸納了網友們的一些建議,大概是以下幾點:

  一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不是認為對台軍售是我們的軟肋嗎?那你也有軟肋吧?你怎麽整我,那你就要小心點,小心別人如法炮製,也去整你,你受得了嗎?

  二是旁敲側擊、暗渡陳倉。中美之間現在是利益攸關者,在許多利益上交叉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在損害我的利益的同時,你也會受到相應的損失;你在這裏損害了我的利益,我就會在另一個地方找回來。

  三是擒賊先擒王。冤有頭、債有主。在這次軍售中,雷神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被中國人民在道德法庭上列入黑名單。他們原以為對台軍售可以給他們不景氣的經營狀況雪中送炭,但我可以告訴他們的是,恰恰相反,隻能是雪上加霜,付出大於所得。

  四是采取不合作態度。你不可能在人家背後捅了一刀子,還想讓人家強扮笑臉,逆來順受地和你合作。對不起,我們也會說“不”。希拉裏國務卿說,中美兩國現在已經是“同舟共濟”的關係了,就如同兩個人在劃船,你美國先打亂了步驟,我們也要打亂步驟,否則就翻船了。中國要提醒美國人,你不可能一方麵要求中國在很多方麵與美國合作,另一方麵卻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

  總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已經今非昔比了,我們手裏也有許多牌可打,即可進行“軟反製”,也可以進行“硬反製”。軟反製包括中斷中美兩軍關係以及官方和民間的抗議,硬反製則是在美國有求於中國合作的方麵采取相應措施,並保留采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

  東邊不亮,西邊亮;美國不亮,全球亮

  Q:您說在美國有求於中國合作的方麵采取相應措施,那您覺得美國在哪些方麵有求於中國呢?

  A:當前,美國所麵臨的“一二二”困境,即一大金融危機、兩大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兩大核危機(伊朗核危機、朝鮮核危機)都事關它的核心戰略利益。在這些方麵,美國都需要中國的理解和合作。台灣不是美國的核心戰略利益,美國沒有必要因小失大。

  Q:過去我們好像更多是采取像您所說的“軟反製”措施,“硬反製”則比較少見。似乎不太敢觸動美國的軟肋?

  A:這反映一個問題,說明改變反製美國對台軍售的策略,我們也要調整心態。在中美關係問題上,美國是買方,中國是賣方。我們沒有多少東西有求於美國,即使我們要從它那裏買,它也未必會賣。比如,美國有一個《2000年國防授權法》和一個《迪萊修正案》,在12個領域限製了和中國的軍事交往。所以,我們也無所謂了,你願意和我們合作,我們樂觀其成,真心相伴;你不願意和我們合作,我們也不怕,在全球化時代,東邊不亮,西邊亮;美國不亮,全球亮。你如果要封鎖我們,那你就封鎖吧,毛澤東講了,你封鎖一百年,我們什麽東西都有了。

  相反,美國在多個領域裏有求於我們。比如,小布什主政白宮之初,把中國作為主要的戰略對手,結果,“9·11”一聲巨響,把他驚醒了,他才發現他的主要敵人不是中國,而是恐怖主義,中國是他反恐可以借重的力量,所以,他才在多個領域尋求與中國的合作。其實,不是美國捏住了中國的軟肋,而是美國有多個軟肋掌握在中國的手中。

  要麽不出手,要出手就打到它痛處

  Q:基於您之前的看法,我們這次在具體應對上應該怎麽做比較合適?比如說取消兩軍軍事交流?

  A:總的原則就是要“有理、有力、有節”。

  現在,“有理”,我們已經占領了道德製高點,我們是受害者,是後發製人,我有理,它無理。“有利”,我把“利”字改成有“力”,就是出手要狠,要麽不出手,要出手就打到它痛處,讓它知道中國人民不是好惹的,它在損害中國的戰略利益時,它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有節”,就是要掌握好出拳的時機和力度,設計好組合拳的出拳套路,分寸拿捏得當。

  我個人意見,倒不一定全麵中止中美軍事交流,把門全關死了,可留一點縫,權衡利弊,視情況靈活出牌。凡是對我有利的交流照常進行;凡是對我不利的,就此中止;凡是對雙方都有利有弊的,可先緩緩。當然,這樣做,美國肯定不幹,它是一個實用主義國家,凡是對它不利的事情,它肯定不幹,那好吧,我們就把球踢過去,對不合作的責任,就全部由美國來承擔。這就叫戰略博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