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經濟奇跡:超過100%的經濟增長是如何實現的
(2010-01-13 12:34:56)
下一個
納粹德國經濟奇跡:超過100%的經濟增長是如何實現的
轉一篇介紹納粹德國經濟奇跡的文章,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對於人類的經濟發展來說,本來蘊含著極大的價值,但由於其發動的世界戰爭,納粹政權最終臭名昭著,遮掩了它曾經取得的巨大經濟輝煌。此後幾十年,其正麵意義鮮有人提,更無人敢直談借鑒,但我認為,辯證地、實事求是地看待納粹的罪惡和取得的成就,借鑒其在經濟方麵的經驗和價值,才是正確的態度。希特勒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不是共產黨,但納粹德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無疑是反資本主義的,在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將許多國家帶入內外政經危機的時候,研究納粹德國的經濟發展經驗,更顯得意義重大。
納粹德國超過100%的經濟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不靠外資,不靠外貿,靠的是正確的分配政策帶來的民富和縮小貧富差距!
以下原文
1931年,德國已經有了500多萬失業者,相當於全國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們的生活幾乎全無著落,雇人的單位少得可憐。無論是保守黨、社民黨,還是共產黨,都隻知道在議會和刊物上互相批評,“主義”提了一大堆,但什麽解決現實問題的具體方案都拿不出來。
納粹黨則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別人爭辯理論的它,此時幾乎被建成了一個大公司,黨員們無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誌人民生產自救的活動中去:有搞市場情報的,有搞推銷的,有搞組織的,有搞運輸的,有搞培訓的,有搞財會的,對窮人們有求必應,在生活的方方麵麵照顧、體貼他們,簡直和宗教組織或紅十字會一樣。不管什麽人,隻要一加入他們的行列,便能保證天天吃飽肚皮,從此不再失業。工人們不領工資-反正此時馬克的價值同廢紙一樣-而是領大鍋飯和一些實物補貼,比如衣服、工具之類,還負責介紹福利住宅。
對勞苦大眾來說,這是多麽大的一個刺激啊!負責發放大鍋飯的納粹黨員一邊往窮人們的碗裏倒土豆、麵包和副食,一邊淳淳善誘地對他們說:“您瞅,咱們這國家披山帶河,沃野千裏,要物資有物資,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諾貝爾獎,物理、化學、醫學,照單全收過。可說起這經濟,咱就能搞成現在這樣子呢?還不是因為當權的都被帝國主義收買了,什麽正經事都不幹,整天就知道貪汙腐敗,禍國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pol.ice,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麵前神氣活現的,其實個個不都是賣國賊的小走狗嗎?這些混帳王八蛋全都是德國人民的公敵!啥時候咱們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時候咱們這苦日子才能有盼頭哇!”
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成千上萬工農群眾對他們的再生父母-納粹黨感激不盡的淚水中,1932年德國總理大選的勝負就已經很清楚了。
1933 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此時,德國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嚇人,失業人數超過600萬,萊茵河西岸地區雖然已被盟軍在1930年6月歸還,但卻百廢待興;而且法國還占領著薩爾州,並企圖用培植當地分裂勢力和親法分子的做法,通過全民公決,把這個州正式吞並掉。隻要德國的經濟形勢不好轉,法國人的這個陰謀就隨時可能得逞。而且,納粹黨的執政還有些先天不足,因為它並不擁有議會中的絕對多數席位,這些都困擾著魏瑪共和國的新任總理希特勒。
在執政的第一年裏,希特勒政府在內政和外交方麵做得相當成功。反對黨被不違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締了,萊茵河西岸重工業區的工廠相繼恢複了正常運轉,德國擺脫了戰敗國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權。除了被取締的那些政黨的忠實追隨者外,大部分德國人民對反對黨和工會的消失都並不反對,甚至很讚成。魏瑪共和國的14 年統治對於他們來說完全是一場喪權辱國的災難,人民生活水準比一戰前的帝國時期大大下降,所以他們對這個民主政體及其政黨並無好感;舊工會連起碼的就業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爭取不到,更遑論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數反對黨成員打入監獄以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親手設計和主持下,人類曆史上不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絕後的偉大經濟奇跡開始了。
自1928 年起,各種高速公路的修建計劃就已經紛紛出台了,但總是因為政府財政困難而作罷。希特勒對這個計劃非常感興趣,但也有很多反對意見,因為德國人當時窮得叮當響,連能否保住飯碗都有問題,根本沒錢買汽車。但希特勒還是決定拉緊褲腰帶來加以支持,因為按照他的邏輯,必須先有路,然後才能有汽車,不然汽車就是造出來也沒地方開。何況高速公路可以創造大批就業機會,而高失業率又使得當時德國人的工資低廉,降低了建築成本。所以他力排眾議,跑遍全國各地,喊了許多口號,四處為工程剪彩、奠基。有的時候,口號比錢還管用,德國人民真的不計報酬,不講待遇地跟著他們的領袖,以軍事化的紀律,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Fuehrer(領袖):這個詞一直被錯誤地翻譯成“元首”。這是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集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身的希特勒給自己取的新稱呼,目的就是貼近群眾,不要像“主席”或“總統”那樣,顯得太貴族化。在上任後的前四年裏,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內政建設方麵。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政府在經濟方麵表現得實在出色:1933、1934、1935,僅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國-這個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實際上已經破產的國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而且這完全不是靠外國投資和援助取得的。
在這三年內,德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無疑遠遠超過了100%-當然這也得益於大量舊工廠重新開工,世界經濟複蘇等客觀因素,而德國國民的失業率從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監獄的那些猶太人和反對派以外。更加驚人的是,希特勒實際上兌現了他競選時的諾言,為德國人民實現了共同富裕-決不是讓少數人率先富起來,而是讓廣大工薪階層和管理階層一起富起來。工資上漲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管理階層不久就找不到什麽東西,是他們買得起,而工人們買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德國工人,三年前還在下崗,為了每小時工資隻夠買一塊麵包的臨時工崗位,你和你的左鄰右舍爭得頭破血流。而三年之後,你卻坐著豪華遊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陽光假日去了。工薪階級有權並有錢出國度假,這之前在人類曆史上還從未有過-英國沒有,美國沒有,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現在還沒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納粹德國就有。
隨著長達1000公裏的高速公路-它至今還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種造車廠、修車店、加油站如雨後春筍般相繼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眾汽車”公司。不僅如此,希特勒還在比較飛機和飛艇之間的優劣,以決定他下一個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應該叫做“大眾飛機”,還是“大眾飛艇” 呢。當然,希特勒熱衷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為即將到來的大戰積累實力。他曾經說過:“人民需要度假,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保持堅定的精神狀態。”
國力的迅猛增強,大大提升了德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歸屬理念。1935年1月13日,薩爾州舉行了未來歸屬問題的全民公決,結果以90.8%的高票率,決定回歸德國。同年,柏林獲得了1936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帶著秦始皇“帝萬世”的豪情壯誌,希特勒信心十足地宣稱:“在以後至少一千年中,德國將不會再爆發什麽革命了!”
正如尼采所說,上帝死了,因為他希特勒已經誕生。
希特勒對藝術特別地關心。他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和建築工程師,似乎直到當了總理以後,他才突然發現了自己在建築方麵的才能。“如果哪天下台了,我就去當工程師!”除了交通方麵的建築以外,他還親身參加設計了許多的社會、體育、文藝場館和水利設施-決不限於題個詞,剪個彩,聽聽報告,拍個桌子之類的,而是真正的研究圖紙,分析數據,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直至二戰結束為止,大部分他參預設計的建築都未能完工,其中包括:直布羅陀大壩,目的是排幹整個地中海,化碧波千裏為萬頃良田(另外,這樣英美的潛水艇也就進不來了);不列顛大橋,現在這個計劃已經由海底隧道多所取代;以全盛時期的巴比倫和雅典為範本,重建整個柏林城,把它造成日耳曼尼亞(他按拉丁語給德意誌起的新名字)的新首都,它將比羅馬、巴黎、莫斯科和倫敦更輝煌,更壯觀……即便是當時已經完工的建築,在二戰後也大都被盟軍用detonator徹底鏟除,隻有幾個文藝場館,因為躲在不起眼的角落裏,而得以幸存。
希特勒的藝術口味是相當保守的,或者說,是相當古典的。當時,抽象派藝術已經風靡整個歐洲,而希特勒對此極其反感,他為此還專門發明了一個詞:“黑鬼化”的藝術,矛頭直指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後者的藝術和政治思想都與納粹背道而馳。希特勒看到當時的藝術有嚴重的抽象化、暴力化、色情化的傾向,所以呼籲藝術界以希臘、羅馬為準則,進行第二次古典文藝複興。對於那些還頑固不化,堅持“黑鬼化”下去的藝術家,希特勒說:“他們的作品是Mist(德語,即英語中的????,中文我想就不用翻譯了吧),應該被扔到Mist應該去的地方去。”曆史證明,政治家對藝術過分關心,往往既是藝術的不幸,也是政治家的不幸。但以我個人的看法,希特勒當年對現代藝術的批評意見並沒有錯。二戰後,世界藝術與東西方的古典藝術完全背道而馳,即便不說是“黑鬼化”,至少也也嚴重“非洲化”了(當然,你要是覺得黑人快板、南美裸舞,以及畫展裏滿眼豐滿的乳房和臀部比起達芬奇、莫紮特來是進步的話,那我也無話可說),這樣的發展軌跡也就證明了他在這方麵的遠見卓識。
在希特勒執政期間,德國電影界迎來了它不僅空前,而且很可能也絕後的輝煌時期。德國曆史上最出色的幾位導演都在這個時代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他們發明的許多拍攝技法好萊塢至今仍在沿用,尤其是為納粹黨拍攝的幾部記錄片堪稱經典,開創了大場麵電影的先河。希特勒本人最重要的藝術成就,也當數他為納粹黨設計的旗幟和製服。象征社會主義的紅色,象征民族主義的白色,還有那醒目的鉤形圖案,在黨旗上如此和諧地凝聚在一起,讓人一見便終身不忘。灰黑色的頭盔、大衣、長筒靴和粗皮帶組合起來,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威壓感,讓敵人一見便膽戰心驚。沒有藝術造詣的人,就像中國的汽車外形設計師,是絕對不會產生這樣獨特的創意的。
1936年夏天的柏林奧運會,成為希特勒和納粹黨宣傳的盛大舞台。那是一屆高科技的奧運會,場麵前所未有的壯觀。這次演出的高潮其實在揭幕式上就出現了:成百上千的外國運動員-其中包括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蘇聯人、波蘭人……這些德國未來死敵的運動員們,集體向觀眾席上的希特勒和納粹官員們行舉臂禮。它也同樣是希特勒的獨創,在當時的歐洲被看作極其時髦的禮儀。納粹德國在本屆奧運會上製作的紀錄片,也成為奧運會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傑作之一。
盡管德國運動員在田徑場上輸給傑西?歐文斯讓希特勒很不愉快,他拒絕和這個美國黑人握手的事件甚至引發了官方抗議,但這在當時隻不過是一個小插曲而已。第 11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已經令德國人民對本民族和希特勒政府的信心空前高漲,同一個聲音在全德國各地響起:“Heil,Hitler!”(讚美你,希特勒!)如果他在此時突然意外去世的話,必將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流芳千古。
可惜曆史不能假設。1937年,希特勒在視察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時,突然對自己身邊的工作人員們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你們看著吧,德國經濟很快就能達到足以支撐戰爭的規模了!”
這次,他仍然是對的。作者: 鋤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