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jing的博客

浮生飄絮, 鄉思如水。
正文

浮生飄絮204:代溝 . 十七歲的苦悶

(2011-08-12 13:02:32) 下一個

(山靜)

在國內做一個科研項目采訪的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群組受不同的社會環境影響而造成的在性情誌趣,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麵的巨大差異深感觸動。比較一下生活在文革末期與生活在改革三十多年後的當下,十七歲左右的苦悶與思慮體現了抹不去的時代印記。

清理舊物,翻開幾十年前的日記本,中學畢業後在苦悶中寫給一位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信已經發黃退色 (寫於 1975 年夏)。現用鍵盤儲存下來,可以等退休後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也可與感興趣的朋友分享,了解在那個不太遙遠的時代一個學生的苦悶與思考。
 


                                                                     給 H 老師的信

老師:您好!

“怎樣畫鉛筆畫”一書已經收到,謝謝您!

最近,我的思想很不安寧,對某些問題常要想,又由於自己的知識,經驗的缺乏,往往不能自答而陷入盲目性。想到盲目易導致的後果,我感到恐懼。要從盲目中自拔,不把我所想要了解的事物弄個清水見魚那樣透徹,我是不甘心的。在此,我本著向自以為比較了解,正直,值得信任的老師談談的想法,冒昧地寫在下麵。望您能耐心地看下去。

人生,同於萬物的有生有滅,總是從繈褓時期逐漸經過青,壯,老而走到終點的。我正處於這樣一個渴求知識,對任何我所不知的新事物抱有強烈的求知欲的青少年時代,世界觀可說在逐漸成形(但非既成不變)。所以我的一些看法隻反映了到目前為止我的思想所致,隨著歲月的增長,知識的豐富,經驗的積累,它總是會找到正確的目標不斷進化的。我想您會公正的分析我的思想,而不至於專橫無理地給初出萌芽戴上一頂顏色罩。

曾記得在學校裏,我對於向往參加科學研究工作簡直到了欲狂的地步。經常喜歡考慮怎樣做人。人生一世,若是僅為細胞的新陳代謝的形體場所,未免太枉為了。我崇拜那些對人類有貢獻的科學家,為了使人類在自然界裏得到自由,探求自然規律,為人類造福,兢兢業業,踏實的工作。我願成為一部這樣的能在自然與人類之間做翻譯的思想機器。曆史上獻身科學的人們,其品質比起那些虛浮,嘩眾取寵的人來,後者的人生是多麽渺小而不足道。

現在看來,那種想法雖不壞,卻太天真幼稚了。人固然需要擁有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在社會現實中,人更需要有社會生活的知識。工人的辛勞,農民的日曬雨淋,。。。最終還是歸結到為了生存。各方麵的科學知識都須懂得一些,愚昧無知往往造成悲劇,偶像崇拜窒息思維,盲目使人們認不清真理真相,人雲亦雲,或搖頭擺尾的迎合,或有眼無珠的起哄,。。。他們的教子經也多是怎樣攀龍附鳳。。這樣就使得一些追求與捍衛真理的好人常遭受迫害,有些甚至被亂棍打死,達到一些善搞陰謀詭計的人的目的。精汁被濾掉,渣滓被奉為珍品,這是無知造成的人類社會的悲劇。

唯物論學說的靈魂是“一切皆變。”這四個字高度概括點出了無限宇宙的本質特征。“變”字所包含的內容極其蕪雜。各種各樣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在宇宙間進行著。隨著光陰的流逝,時代也在不停地變動:它總的來說是趨於進步的,但在具體的每一步,每一程是否都在進步與發展呢?如果一支軍隊代表了絕大多數普通民眾的共同利益,最終是注定要勝利的,但在過程中,有時打敗仗也是不可避免的。前進的路上總會有挫折。在時代的進程中,若掌握其命運的主宰是保守不求進步的,它就會停滯甚至萎縮。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前因時期是在古希臘羅馬文化盛世之後,由於當時教會勢力統治天下,經院哲學完全否定並歪曲了進步的古典文化,使當時的科學和生產力都停滯不前,此是曆史在進程中所經受的一個曲折。後來複興了,又才產生了時代的欣欣向榮,從十六到十八世紀出現了自然科學的飛躍發展。

矛盾的雙方在演變的進程中,任何時候都不太可能呈現出絕對的形式。雙方都有可能在相反的時刻處於相對的優勢(劣勢)。陰陽相輔相成,正確與錯誤的一分為二,是辯證法的對立統一。站在一條線的極左或極右點,易強調事物的絕對性,把距離兩終點有一定差異事物的皆獨斷地視為其對立者。兩個對立集團的“絕對正確性”令人望而生畏,有知有覺的人們難以唯命是從。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味無視社會現實,虛假盲目地生搬硬套“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發展”這個公式,遲早要栽跟頭。現實堪憂。在繁茂蕪雜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所呈現出來的為了適應生存的種種現象:弄虛作假,陽奉陰違,攀龍附鳳,思維遲鈍,神經錯亂,以及人們對生活,對世界的失戀,異化,。。。無不是不健全法製下的產物。

在工業革命時代,歐洲資產階級在取代封建貴族世襲勢力掌控社會政經大權的過程中,代表了先進生產力。但在取得政權之後,為了維護其絕對利益逐漸趨於保守。在大權獨攬為所欲為的社會裏,將達爾文關於自然界“適者生存”學說移植成社會達爾文主義,來維係不公正的等級製度,讓大魚自由自在地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特權階層高高在上,無視弱勢群體的生存困境。。。這樣的腳步能走多遠呢?

在新型的理想社會環境裏,應鼓勵推從強弱互助,人們在合理的法律的監督下,自由而又具有社會責任感,從事學習,勞動,生活,培養人的高尚品德。讓天資不等,性情不一,誌趣各異的人們都能有機會盡力發揮潛能才智,發展科學,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理性地與自然協調共存,而非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生死競爭,才能達到公眾的相對幸福。

一個連產品都還未生產出來的工廠,若首先就為分配問題而爭執不休,不把精力和時間用在發展科學和生產力,提高產量,這樣對人對整個社會都是很不幸的。生產者要靠產品過活,過分強調沒有物質基礎的精神建築是空中樓閣,不符合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

勞動,不管體力還是腦力,都是神聖的。人類離開了勞動,就會化為烏有。首先,人們需要通過勞動來維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其次,人們通過勞動來積累物質和精神的財富。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的進化。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共同作用,讓人身體健康,發展腦力,積累智慧,從而促進時代前進的步伐。對整個社會來說,腦力勞動所產生的引向性的成果是在體力勞動基礎上抽象的總結與提高。而體力勞動若離開了腦力勞動,就難以進一步發展。二者之間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貶低或排除任何一種勞動在人類曆史進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觀片麵絕對地肯定或否定二者之一,都於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不益。

人的大腦容積不是平均分配的,天資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們對事物的反映有遲緩之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強弱之別。。。加上個人性情誌趣的差異,這些實際情況不能與勞動分工相矛盾,不然便會產生勞動者的抵觸情緒,影響生產效率。不同性情,不同愛好的人們對不同勞動分工的適應性也不同。組織者(政策製定者,管理者們)對這點不能無視。所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覺得並非是腦力勞動者一定要去搞幾年體力勞動的形式主義。隻要他 / 她所從事的研究工作 / 創建的理論是建立在體力勞動者所得出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把勞動成果結晶化,把來自實踐的經驗知識加以邏輯性的推理分析,總結出一般的規律,使之係統化,完整化,再回到實踐檢驗,反複不斷加工提高,積累成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就達到了目的。團體的帶頭人應以身作則,犯法違規者應通過勞動來懲罰或處分。。。如此等等,這裏正揭示了勞動的奧妙之所在。人們共同參與的勞動可以喚起人與人之間的共鳴共振,又有利於促進人們心靈的溝通與和諧。

存在決定意識。思想的階級性是絕對的,而人裝進大腦的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信仰和價值觀念等等卻受家庭,社會,。。。等大小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而變化的。狼羔羊羔若交換環境哺養,其祖傳的本性也可能起變化。對於未涉世的青少年一代,人們若先入為主地帶上有色眼鏡來看待出身背景不一樣的人們,無視事實真相,那麽一切矛盾的解決辦法就隻好訴諸於機戒,僵化的絕對形式,無助於緩和矛盾而隻會加深社會隔閡了。

我渴求嚐到真理的甘汁。拒絕派性,虛偽,和謊言。

。。。

您的學生: X XX

1975 6

注:此信文字上稍有改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