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說著天就亮了

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個人資料
水粉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老心理療法:隻問是什麽不問為什麽

(2020-05-26 09:49:11) 下一個

有一次聽ted的演講, 有個人給人生一個解決方案, 遇事隻問是什麽,不要問為什麽。

就是說遇到問題困難, 就問問是什麽, 然後尋找應對方案, 不要問為什麽, 為什麽發生在我身上, 為什麽我這麽慘, 為什麽老天爺不長眼, 為什麽好人沒好報等等, 這些為什麽問題是困擾我們的根本, 而困難本身並不能對我們構成那麽大的困擾。

這個說法是有些道理的。 昨天發現了這個說法的出處, 就是馬克斯阿列留的《沉思錄》。

“這隻黃瓜是苦的, 就扔掉它, 路上又荊棘, 就避開它。不要再增加什麽, 問為什麽世界有這種東西啊?因為你將被一個熟悉自然的人嘲笑。 正如你再木匠或者鞋匠鋪子裏, 因刨花和碎料而問他們為什麽一樣, 被他們嘲笑。”

一千多年以前古希臘stoicism哲學流派和我們的東方哲學有些相像。

它承認人生的苦難和suffering, 不盲目樂觀, 也不動不動給出解決之道。 

在意識層麵它要求人分清楚可控和不可控, 對不可控的層麵, 徹底地放棄控製的願望。 stoicism 倡導用indifferent 來麵對人生的起起落落, 也就是保持心情的不動和平和, 順應生活的變化, 很象道家的無為, 和禪宗裏麵的沒有分別心。 

這裏原理和現在流行的心理治療也有異曲同工, 現代的CBT(cognative behavior therapy) 心理治療發現是很有效的, 也就是在治療師的幫助下, 把一個人的負麵看法逐漸扭轉, 變成中性或者正麵的看法。 這個已經是正統治療程序, 醫保都報賬的。 接下來, 最新的CBT有加入和MBCT (mindfulness based cognatie therapy)。 這個和上麵的隻問是什麽不問為什麽就很相似了。

mindfulness就是專注當下, 看到什麽就是什麽, 該做什麽就做什麽, 不要讓大腦出在不斷的推理判斷和質問當中, 讓思維安靜下來, 問一問眼前是什麽, 是清風就體驗清風, 是明月就體驗明月。

一個研究顯示, 當我們可以尋找正麵看法的時候, 雖然能夠短暫讓我們感覺正麵積極, 但是它沒有mingfulness 帶給我們的寧靜和喜悅,就是說being給人的安逸和舒適感比doing更好。 所以現在MBCT成為talk therapy 新的流行。

這裏我想到了一個禪宗的故事, 一個人問禪師, 你開悟以後和開悟以前做的事情又什麽不一樣嗎? 禪師說, 我開悟以前, 砍柴煮飯, 開悟以後, 還是砍柴煮飯。 那你開悟不開悟又什麽不一樣呢? 禪師說, 當然不一樣, 我開悟以前,砍柴的時候想著煮飯, 煮飯的時候想著砍柴, 開悟以後, 我煮飯的時候就想煮飯, 砍柴的時候就想砍柴。 

 

最後分享一個在禪宗著名的偈子,

五祖弘忍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 神秀本事一個很好的人選, 他做了一個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在廚房燒火的慧能卻念出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就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大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