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事上世紀兩次大戰期間很盛行的哲學, 在歐洲, 存在主義的大師薩特和他的女友西蒙波娃(第二性)簡直被奉為國王和王後, 所到之處, 都是王者待遇。
年輕人那個時候追捧哲學家, 很意外吧。
心理治療裏麵, 上世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為時尚。 他強調人的欲望, 尤其事被壓抑的性意識在早年生活中產生的作用, 對我們後來的心理精神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我們可能自己不能察覺的潛意識裏麵。
存在主義的心理輔導和弗洛伊德的出發點不一樣。
它首先承認人是焦慮和恐懼的, 這是伴隨人的存在的基本事實, 人人都不能逃避。 這和人的欲望沒有關係。 這些根植於我們內心的伴隨和存在而存在的精神焦慮, 痛苦和恐懼在每個人身上都有, 心理疾患和健康人隻是量的不同, 不是質的不同。
存在主義的心理輔導強調對心理疾病患者的終極心理關懷, 體現在一下四個方麵。
生存焦慮, 人對生命有與生俱來的焦慮, 因為我們努力求存卻最終難免湮滅, 這對矛盾事無解的。 也是困擾每個人的。
自由焦慮, 我們向往自由, 討厭約束, 但是終極自由卻是讓人害怕的, 我們會陷入沒有框架和邊緣的境地。 我們人生的選擇, 很多是選擇不自由, 比如婚姻,職業, 房子, 但它又是和我們對自由的渴望抵觸的。
孤獨焦慮, 孤獨是我們必須麵對的, 每個人都獨自來獨自去,這世上可能沒有真正的完全理解和陪伴, 但是人總是在尋求途徑化解孤獨, 尋求團體, 他人,歸屬, 這對矛盾也是人們焦慮的根源。
意義的焦慮,人是不斷編織意義的東西, 意義就像圖案,我們相信生命是有既定的圖案, 有價值,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命找出一個意義, 才能存活。 但是麵對洪荒的宇宙, 你找不到一個人類存在的有意義的答案。我們今天幾乎就是一個隨機的幸存, 地球如此, 人類如此, 太陽係如此, 宇宙如此。
這四個層次的終極焦慮, 是解答心理問題的根本基礎。 人類需要人類的關懷, 來麵對這終極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