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46)
魯迅先生曾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推而廣之,任何新事物的開始都是了不起的。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尋找第一家。就像去了西雅圖,我們想看看第一家星巴克是什麽樣子。可這次遇見中國第一西式劇院純屬偶然。
在港澳行的第三天,我們去了澳門,拿著官方的旅遊圖,我們自由行。當走到澳門的崗頂前地,在一片以黃色為主調的建築群中,一座新古典希臘複興風格的綠色建築吸住了我們的眼球。該建築以綠色為主色並以墨綠色門窗襯托,和周圍環境既和諧共處又突顯個性。就這樣,我們不期而遇了中國第一西式劇院—崗頂劇院。
先貼一張澳門旅遊局的介紹和全景圖
崗頂劇院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Theatro Dom Pedro V),華人又稱馬蛟戲院或崗頂波樓。此景點已於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成為中國第卅一處世界遺產。劇院1860年由澳門葡人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其後曾多次維修,並曾因白蟻蛀蝕關閉了將近20年,至1993年進行內部維修後重開。
該劇院高41.5米,寬22米,中式坡屋頂之屋脊高為12米,屋簷高為7.5米。劇院正立麵為一麵寬15.7米的羅馬圓拱式門廊,門廊頂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結,其下則是由四組愛奧尼柱式倚柱組成的三個券洞。八條倚柱均長約6米,山花及柱子上裝飾簡單。至於其側立麵的牆上,連續開滿九個寬2.45米的羅馬圓拱式落地大窗,加強屋麵水平感和表現渾厚的氣度。
其實走進劇場,真正感動的是它的簡約和實用。劇場內,圓形的觀眾席前後布置了前廳及舞台。除劇場外,建築內還設有舞廳,閱書樓和桌球室等,所以曾有崗頂波(球)樓之稱。
崗頂劇院之所以成為世界遺產,不僅因為是它首先結了國人和電影的姻緣,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亞洲首演就在這裏舉行。
最不能忘懷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崗頂劇院曾為難民庇護所。
所以靠賭場和旅遊生存。
有文說是北京蓬蒿劇場,
又稱蓬蒿人劇場,江湖人稱:蒿子杆劇場,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東棉花胡同35號,一個由民國四合院改造的黑匣子劇場並附設咖啡館、圖書館、展覽廳,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民間投資建設的非營利性獨立劇場。“蓬蒿”的名字出自李白的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蓬蒿人及普通人的意思,我們希望每個人普通人都能走進劇場。“戲劇是自由的”是蓬蒿劇場的口號。在這裏,沒有任何限製,隻要熱愛戲劇,隻要熱愛生活。隻要熱愛思考。
這次回去的時間格外的長,去了不少的地方。
喜歡你近來的幾篇大貼。
鬆兒,等你更新那。問好。
和我們平時見到的劇院的確不同。值得看看。
春天看雪就去你那了。我們這開始悶熱了。
謝謝菲兒,忙裏偷閑還不忘在這冒冒泡。
歲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