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四個月的假期快滿了,他回部隊了。
文挺著肚子繼續上班。我很心疼她,飯後,洗碗一類活盡量不要她做。我也曾勸她不要去上班了,她說沒事的,工作比較輕鬆。
學校的新課教完了,我為學生狠抓詞匯,重點複習,爭取對得起重點中學的稱號。
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前自覺了。初中生開始談戀愛了,與我們那時比,他們早熟了。學生隻要有了戀愛的苗頭,學習成績就上不去。凡屬特別好的學生就沒有戀愛行為。
在教育學生方麵,我是比較保守的,不允許他們談戀愛。學生對我的話還是比較尊重的。關鍵在於教育,靠謾罵和威嚇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愛國的生意做得很不錯。那鈣塑板的生意,後來就沒有做了,主要是人們嫌成本太高,養殖戶後來用油氈代替,價廉物美,一樣管用。愛國做生意很在行,市場需要什麽,他就做什麽,隻要好賣,那怕賺的很少,一樣做。但生意做的不大,都是小打小鬧。我的心比他高。
文對我辭職沒有意見,她說大事情由我做主,從不幹預。
文在產前的一個多月,就沒有上班了,她在家也沒有閑著,燒飯、洗衣一切家務都是她做。有時她一人也去娘家,母親開始關心她的身體了,我很高興。
這幾年縣城的變化很大,道路修得寬闊。鄉村的小路由上級撥款也在修建水泥路。除老街外,一些街道也在重建。供電局也建起了十幾層的"電力賓館"。從此我們縣城有了第一家賓館。
一些國營的廠也在改製。私有製的創業效率比國營和集體都高。
我縣兩大產業,一個是養殖(主要是螃蟹),二是運輸(船),使農民生活突飛猛進。隻要稍微有點經濟頭腦的人就蓋起了樓房。
獅樹和武家嘴兩個鄉的運輸,從小小的內河發展到長江。最大的鐵船有1000□位。88年以前隻有木船,最多也就一百多□。發展之快,是沒有想到的。
官溪河上80年代建起了一座大橋。原有的那橋已經滿足不了需要。那座橋是老式七孔橋,不能通車。後來為了方便大船通過,將七孔改建了三孔。但兩邊原有的橋基沒動,因為那座橋是文物。
我們縣南有固城湖,縣北有石臼湖,兩湖相隔不到十公裏,水產資源豐富,兩湖的螃蟹聞名全國,出口香港。90年代後縣委每年的9月舉辦一次螃蟹節,有知名人士參加活動。
除此之外,老街也是全國有名。每年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很多景觀以後詳細介紹。
( 爸爸的智慧)
我的父親不認識字,生前據他自己說,去了三天私塾就跑回家了。
一是家裏窮,要幫爺爺幹活,二父親怕上學,他聽他父親(也就是我爺爺)說,上學沒有用的,你爺爺是個先生,你奶奶是跟他累死的。於是爸爸不去上學,爺爺也不管他,有時候帶他下地幹活。
沒有上學就不識字,更不會寫,父親隻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爺爺的字就寫得很好(見圖),在現在看來我的字都不如他,甚至現代的人大多數寫不出他的字跡。
但父親很聰明,做任何事情,他先在腦子裏考慮好,然後再動手,我們這裏叫:做事有料理。所以生產隊的社員都推選我父親當隊長,再加上我父親大公無私,能吃苦耐勞。
父親的肚算盤算賬很快,兩位數的乘法比算盤快,加減就更不用說了。
父親也經常在自留地裏種些經濟作物,到了收成的時候,他就四處打聽,什麽地方價格好,就到什麽地方去賣。小時候,我就跟他到過很多地方,我們這裏一般是耥船去。他對我說,寧可多吃點苦,跑遠一點賣到雙倍的價格,等於是收了兩季。
最先的一次,父親帶我和弟弟去的是安徽狸頭橋賣青菜,弟弟負責管船。去狸頭橋要經過固城湖,水路二十幾公裏,我們從半夜出發,我家住在圩內,船出外河還要翻一道圩埂,那幾百斤的鴨船就是父親一人拔過去,我和弟弟隻能少量幫幫他。到了狸頭橋的圩堤邊,就是挑上去了,天亮正好到達那裏。他一次挑二百多斤,我挑三四十斤,跟在他後麵走。我清楚地記得一件事,我和父親去賣菜的時候,弟弟管船時,賣掉一捆青菜,五角錢沒有給父親,回家後買了一個文具盒,父親問哪來的錢,後來說出來實情。父親對弟弟說,你哥哥都還沒有文具盒,父親就給了我錢買了一個文具盒,我是多麽高興哦,那時我上五年級。
其次我和父親還到東壩賣過大蒜(頭),到獅樹賣過冬瓜。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我們家養了一頭肥豬,到高淳去賣,過秤後,父親不同意食品廠的價格,父親和他們爭較,最後決定'殺見秤'(食品廠估計豬能殺多少肉,然後算出你的豬價值多少錢,見秤就是當麵去殺,超出部分是你的,不夠就是殺多少是多少,食品廠的估計是隻為少估,不會多估)。
第二天早上三點鍾父親就叫我和他一道到高淳去,我們家步行到高淳是一個半小時。到了高淳,天還沒有亮,我們去了後,食品廠的師傅就幫我們家殺那頭豬,過秤後,超出的部分不給錢的,以豬頭、腸子、肝或板油花油低價給你,如果殺不到原來的肉就扣錢。
最後結果,那次我們拿回來一個豬頭,一副大腸、一個肺和一掛花油(比板油便宜)。我們這裏豬一年出欄一次,父親年年如此,總能拿回來一些吃的。如果豬在賣之前吃的食多,父親就馬馬虎虎,講個價算了。
我從小跟在父親後麵,就學的這些小打小算,父親一生中對我的影響很大,拿到現在來說,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
作者:前途有利 回複日期: 2009-08-15 15:39:34
追溯糧食的根源,粒粒出自農民之手,顆顆沾有農民的汗水,從製種播種培育到收獲,過程蠻長且環環相扣,此中沒有高科技含量但必須要有累積的經驗, lz 精彩的描敘,特別的溝起我們埋在心靈裏的記憶,作為當今的農民,看到過及偶爾做過的事情,反而有了感慨,到今後也就隻能在文字裏或者記憶裏回味了,我們和大多數失去土地的農民一樣,此種手藝也將失傳,再起碼在我們家庭到了我們這一代後就不會了,再說就是學會了也沒有用武之地了,真還不知道是喜還是憂……
作者:irene1314 回複日期:2009-08-15 17:14:37
夏大哥的文章之所以吸引我,在於真實的再現了曆史,引起了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一代人的共鳴,雖然還沒看完,但改革初期,人們在婚戀觀上的改變,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走過的心路曆程。
特別說明一下,我跟文是同齡人,文應該是67年屬羊的,她比我大一歲。
一些80後關注此文,更多的是關注他們父輩的婚戀生活,這些,對他們來說,是陌生並新奇的。
每個人的經曆不一樣,麵對生活中的紛紛雜雜,處理的態度也就不一樣。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誰也不是聖人,有些事情不是一句對錯就能概括的,象朱和夏的那次會麵。但大是大非總是有公斷的,就象麗的行為,是絕大多數的人不能接受並批判的。
繼續等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