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名將、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原名張鍾麟,字靈甫,後 來為了表示開始新的生活,改名張靈甫,字鍾麟。張靈甫曾任中國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 師(號稱“王牌”、“模範師”、“抗日鐵軍”)師長。陣亡於國共內戰時期的孟良崮戰役,終年45歲,蔣介石稱其為“國民黨第一烈士”。
在我上中學的時候,74年的夏天曾經在長安縣某生產隊學農勞動一個月。哪個地方就在楊虎城烈士陵園下麵,因為我們中學班主任老師博學多才,因此我知道了許多關於楊虎城的故事。勞動期間,學校又組織我們前往一個地主大院參觀,接受教育。那是一個很大的地主莊園,在莊園裏麵,複製了那個時代很著名的雕塑藝術作品《收租院》。我們是步行去的,記得走了很遠的路。時代久遠了,已經記不清一些細節,我們老師講給我們關於張靈甫的事情。張靈甫的家是我們參觀的那個莊園?還是路過的另外一個地主大院?記不清了,我們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張靈甫的家,因此也就知道了一些張靈甫的故事。
張靈甫在那個時代是很有知名度的,電影《紅日》、《南征北戰》對於張靈甫的反派描寫可謂轟動。尤其是《南征北戰》,這是文革期間極少數沒有被批判而可以繼續放映的影片之一,我說不清看了多少遍。著名影人項堃因為飾演張靈甫而令人難忘。影片中的一些對白也成為那個時代人們的口頭禪,像什麽“張軍長,拉兄弟一把”等等。後來到了大約1974年,這部影片還被重新拍攝,但是盡管是彩色的了,但是影片質量還是不如過去黑白的好。
張靈甫出生在長安東大鄉東大村的一戶農家。家境不錯的張父將張靈甫送入私塾,11歲的靈甫進入小學。後考入長安中學。在西安的時候,青年張靈甫為文廟(現西安碑林)的碑帖所吸引,每逢節假日都帶上紙筆到文廟臨摹碑帖,聚精會神經常忘記吃飯。他的字很快聞名全校,學校專門為他舉辦書法展,觀者如雲。此事被陝西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聽說。於右任曾東渡日本留學,參加過同盟會,1922年,回西安出任靖國軍總司令,討賊軍西北第一路總司令,他的書法譽滿天下。於是於右任很想看看張靈甫的本領。當時的張靈甫揮毫落筆,連寫5個條幅。於右任驚訝之餘大喜過望,連連道:“奇才,奇才,後生可畏!”
張靈甫愛好曆史,喜歡一同談古道今,指點江山。1923年中學畢業後,他回家鄉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師。後接受新思潮的影響,張靈甫不甘身處窮鄉僻壤,1924年千裏迢迢來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學曆史係。北京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張靈甫積極參與之餘,深感學生的軟弱無力。於是休學肄業,投筆從戎,到河南開封參入胡景翼的國民二軍軍官訓練團。1925年,熱切投身革命的張靈甫參加了廣州黃埔軍校在鄭州的秘密招生,並被錄取,成為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學員。1926年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參加北伐。
1927年3月8日,軍校第四期學生開學典禮上,張靈甫與 胡璉、林彪、劉誌丹、袁國平、李彌、文強、唐生明等日後中國大地上風雲一時的人物們站在一起,聆聽校長蔣介石的訓話。以這一刻為起點,張靈甫開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馬生涯。
早在張靈甫中學還沒畢業的時候,父親就給他說了一門親事,對象是鄰村的姑娘邢鳳英。邢鳳英與張靈甫同年,是個勤 勞樸實的鄉村姑娘,隻是她沒有受過什麽教育,目不識丁。張靈甫平素對父親頗為孝順,投身軍旅後偶爾回家探親,也曾與老父抵足而眠以示親情,當時年少的他沒 有要公然違逆父親的意思,不過他在外求學,對父親自作主張為他說親似乎並不心甘情願。張靈甫後來離家,長年以來對邢鳳英不相聞問。20世紀30年代初期,張靈甫率部駐四川。1933年,經部隊朋友介紹,張靈甫與四川廣元人吳海蘭相識,於同年冬在廣元拜堂成親。婚後,夫妻琴瑟和鳴,感 情篤深。—年後,女兒張清芳出世,一家人其樂融融。但時至1936年9月,當時身為胡宗南第一軍的團長張靈甫懷疑妻子不軌,從前線返回西安家中,槍殺妻子,釀成轟動一時的“團長古城殺 妻”慘劇。張學良的夫人於鳳至知道後,憤憤不平,打長途電話給遠在南京的宋美齡:“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你們要秉公嚴懲!”西安各界婦女也表示極大的義憤,聯合上書全國婦女部長宋美齡,要求嚴懲凶手。蔣介石聞之大發雷霆,命令胡宗南將張押解南京。胡宗南無奈,將此愛將送至首都,抵達南京後,張靈甫就被關進大牢,被判刑10年。
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邢鳳英,雖然在張靈甫家,但張靈甫不理不睬。在張靈甫入獄之後,照顧張與吳的女兒,後來還為張靈甫生了兒子。抗戰勝利之後,張將軍位高權重,娶大學生為妻,名曰王玉玲,至今健在!
而在1937年抗戰爆發,在胡宗南、王耀武等將領愛向蔣中正進言釋放張靈甫,同時國民政府也下令將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調服軍役,戴罪立功,並保留原先軍銜。張宗靈更名張靈甫,得以返回部隊戴罪立功。出獄後的張靈甫編入王耀武轄下之51師擔任305團團長,隨即赴鬆滬會戰。
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對日寇南征北戰,經曆硬仗、惡仗無數,書下了自己人生中最 為風光的一頁。
1937年,出獄後的張靈甫編入王耀武屬下的五十一師擔任305團團長,開赴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滬保衛戰。張靈甫在上海保衛戰中,以勇猛果斷,指 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嘉定作戰的時候,麵對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國軍的日寇蜂擁衝鋒,殺紅眼的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著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 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後他率領該團又連續打退敵人七次衝鋒,打死打傷日寇800多人。
1937年12月5日,張靈甫率305團在淳化鎮附近構建新陣地,阻擊日軍掩護王耀武51師退 入南京,雙方展開肉搏戰,張靈甫的左臂中彈負傷不下火線,團長負傷不退裹傷猶戰,榜樣在前,官兵們無不感奮力拚,在張靈甫的帶頭衝殺下,305團終於在夜 戰中拚死奪回了河定橋陣地,以團長負傷、連長傷亡五人、排長以下傷亡六百餘人的代價,把日軍堵在南京東南郊的大門之外!此後張靈甫轉戰上坊鎮和華嚴寺,將 近五天的奔波激戰,全團十二名連長五人傷亡,官兵折損已近千人。張靈甫因傷勢嚴重,渡江後不久暫別部隊回到西安養傷。
1938年5月28日張靈甫率305團參加蘭封會戰之三義寨攻堅戰,傷亡百餘人。
1938年武漢會戰的萬家嶺大戰,已是51師153旅少將旅長的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對駐守江西德安張古山的日寇進行反擊。74軍久攻日軍不下,張靈甫自告奮勇親率突擊隊從山後攀絕壁而上,攻占日軍撤退的主要道路張古山,立下成功包圍日軍第106師團之基石。討論作戰方案的時候,眾人認為張古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張靈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過《三國演義》,魏國大將鄧艾為攻取成都,出蜀將之不意,帶精兵暗渡陰平,飛越摩天嶺,一舉攻克了江油、 涪城和成都。我們也可仿此戰例,大軍從正麵進攻的同時,再挑選一批精兵強將,從人跡罕至的張古山背麵進行偷襲,以收兩麵夾攻之效。”於是,張靈甫親率一支 突擊隊效法鄧艾輕裝出發,攀木掛樹,穿過艱險的深山峽穀,老林惡水,配合正麵部隊進攻,飛奪張古山。而後日寇不甘失敗,出動飛機與重炮狂轟濫炸,幾乎將張 古山夷為平地。張靈甫率部浴血死戰,與日寇鏖戰五天五夜,陣地得而複失、失而複得,反複拉鋸。親臨死線指揮的他身中7塊彈片,鮮血直流也沒有退下火線。張 古山的攻取封死了日軍106師團的最後退路,該師團最終全軍覆沒。這也是八年抗戰中唯一一次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戰例。
得知德安大捷之後,田漢受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的委派,采訪張靈甫等人,刊登《中央日報》,並編寫的話劇《德安大捷》,張靈甫以真名真姓在劇中出現,從此名震天下。德安戰役之後,張靈甫榮獲四等雲麾勳章、三等寶鼎勳章。
1939年3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在一次戰鬥中,右腿被日軍機槍的兩顆子彈掃中,受了重傷。軍醫檢查後說:“腿要鋸掉!”張靈甫對隨從副官說:“如果我昏迷了,你要阻止醫生鋸腿!”說 完,他給了副官一把手槍,厲聲說:“誰鋸我的腿,你就槍斃誰!”結果右腿一直未治愈。由於腿傷遲遲不愈,蔣介石派飛機將他送往香港,請英國著名外科專家克雷斯特爾為他診治。手術後不久,張靈甫在報上看到有戰時軍人不宜出國養病的新規定,不顧英國醫生再治療一月可以痊愈的勸阻,說軍命不可違,軍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傷未愈提前歸隊,帶傷參加長沙會戰,靈甫從此留下殘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號“跛腿將軍”。
1940年冬,張靈甫出任74軍58師副師長。1941年3月15日,張靈甫代理58師師長(58師師長廖齡奇當時去湖南嶽麓山參加軍官訓練團學習,不在任上)指揮58師參加上高會戰,作為上高會戰的首功部隊74軍的核心部隊58師與餘程萬的57師一起與日軍血戰11日,在其他部隊到達後,率58師首先反擊,重創日軍34師團,33師團,74軍傷亡萬餘人。
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調集南京大屠殺的 元凶第六師團,精銳的第三師團,以及第40師團圍攻74軍,在永安58師孤軍作戰,與日軍精銳的第三師團主力和第六師團一部混戰,第3師團在作戰期間損失 嚴重,僅步兵第18聯隊就死了八個中隊長,花穀旅團傷亡人數據日方的報告達八百餘人,11軍軍長阿南惟畿在永安之戰後認為該師團損失甚大,以致不忍使該師 團再向株洲追擊一事來看,日方戰史所報的該師團實際損失人數很可能大為縮水。58師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參戰官兵為官兵約一萬一千九百人,傷亡超過百分之四十,其中陣亡將近百分之十。
1941年10月24日張靈甫接任58師師長。1942年6月浙贛會戰,張靈甫率58師在衢州外圍與日軍血戰3日,擊斃敵86聯隊第3大隊隊長長島田仁次郎,74軍傷亡4000餘人。
1943年6月張靈甫率58師參加鄂西會戰.6月6日,74軍58師與51師攜手打擊日軍獨立混成 第17旅和第3師團,兩師協同夾擊敵獨立混成第17旅團,使得該旅團成為日軍在鄂西會戰中損失最大的一支部隊,其獨立步兵第87大隊大隊長淺沼吉太郎和第 88大隊大隊長小野寺實也在這兩天的戰鬥中殞命。6月13日,張靈甫率58師主力收複公安。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日軍精銳南京大屠殺元凶13師團主力5個聯隊猛攻慈利, 慈利地區正麵主陣隻有張靈甫58師孤軍作戰,日軍另一精銳師團第三師團全部和13師團剩餘部隊一起與74軍另一師51師,100軍激戰在慈利附近地 區,74軍、100軍頂住日軍兩個精銳甲種常設師團5晝夜的進攻,其中13師團慈利戰後傷亡近一半,張靈甫轉守為攻,向13師團殘部發起猛攻,率58師收 複黃石,九溪。 58師略事整頓,於12月8日複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師團發起進攻,與51師一起夾擊漆家河東北之敵,第13師團的最後防線終於被突破,敵師團長赤鹿 理也在督戰時負了傷。至此,張靈甫作為主力與51師攜手殲滅日軍南京大屠殺元凶13師團大部。(這裏殲滅包括擊斃,擊傷,俘虜)
張靈甫在常德戰役外圍作戰表現突出,獲頒雲麾勳章一枚,他是因常德戰役有幸授勳的少數將領之一,被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
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張靈甫指揮58師在益陽、寧鄉諸戰中,斃敵七百三十六人,傷敵一千六百九十七人,自身傷亡一千六百餘人,58師傷亡較大。74軍未能成功援救圍困於衡陽的第十軍,雖受軍方高層指責但檢討後74軍並無作戰不利因此未遭懲處;
長沙失守後,58師是極少數受軍委會表彰的部隊之一。此後張靈甫一直在湘鄉至邵陽一 線繼續與敵40師團鏖戰,戰至10日,張靈甫會同前來增援的第19師一起克複永豐,之後暫留守永豐抓緊進行戰地整補,58師經過連日激戰,傷亡日漸加重, 超過四分之一,軍委會要74軍解圍衡陽,7月23日,張靈甫率58師向金蘭寺方向出擊,與116師團激戰兩人,與敵援軍激戰2日,於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 蘭寺,在張靈甫與唐伯寅(19師)的合力奮戰下,金蘭寺終告克複。29日,張靈甫到達衡陽附近,雞窩山,張靈甫師負責進攻雞窩山日軍,與日軍116一直在 雞窩山附近戰鬥,由於張靈甫師此前一直在前線與日軍血戰,攻至衡陽附近時全師傷亡近四成,戰鬥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張靈甫收複雞窩山,通向衡陽的大門敞 開,同日,日軍攻克衡陽, 方先覺投降,直至8月10日,58師仍在雞窩山以東的1066高地與敵激戰。第58師是該次會戰中個別表現優異的部隊,軍事委員對他在會戰諸戰役中的卓著 戰功給予了高度肯定。1944年8月,張靈甫因功授勳,榮膺寶鼎勳章。
長衡會戰後的1945年4月,張靈甫在湖南芷江保衛戰(雪峰山戰役)大獲全勝,被稱為「常勝將軍」,獲三等寶鼎勳章,不久之後,再獲頒忠勤勳章,隨軍的美軍觀察顧問也對他的表現欣賞,張靈甫還獲得了美 國金棕自由勳章。升任74師中將師長。
張靈甫是北大才子,一手好字,對軍事戰略有著精湛的素養。曾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寫了《遭遇戰研究》《山地戰研究》《日軍作戰心理分析》《在劣勢裝備下如何實施河川戰》《我帶兵的經驗》等眾多文章,堪稱中國第一職業軍人。
1945年,抗戰勝利,但是不久中國大地又陷入國共兩黨的內戰之中。
1946年7月,國軍集中58旅的重兵進攻華東解放區,其中主力31個旅進攻蘇皖解放區,另27個旅進攻魯南,牽製山東解放軍。而張靈甫的整編74師作為主力中的主力負責主攻淮陰,淮陰是蘇皖解放區首府,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意義。當時華東解放軍主力有山東野戰軍(簡稱山野,陳毅指揮,共約7萬餘人)和華中野戰軍(簡稱華野,粟裕指揮,共約11萬餘人)。
7月淮南戰局惡化,解放軍除 留第6旅16團和地方部隊外,主力撤出淮南。9月,國軍兵鋒直指淮陰,張靈甫的74師配屬工兵第15團沿運河主攻淮陰;在這次戰役中雙方膠著,形成拉鋸戰, 解放軍對突破運河的74師連續實施了9次反衝鋒,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當晚74師 攻占楊莊和碼頭,逼近淮陰。 為確保淮陰,譚震林下令扒開運河大堤,放水遲滯74師的攻擊。此後74師在炮火和飛機助戰下,連續組織5次猛攻,解放軍集中所有兵力火力全力抗擊,但第一道防線仍被突破。18日張靈甫親臨一線督戰,並於午夜發起猛攻,74師派出2個連從9縱與5旅的結合部成功突 破,根據俘虜供述的口令詐開淮陰南門,進城後立即搶占有利地形建立陣地,74師主力隨即從正麵猛攻。解放軍5旅在敵前後夾擊下,被迫放棄陣地,解放軍組織 皮旅和9縱預備隊實施反擊,也未奏效。華野主力剛到淮陰城北,立足未穩無法頂住74師的猛攻,被迫於19日撤出淮陰。74師繼續南進,又於22日攻占淮 安,至此,張靈甫基本控製兩淮,為此張靈甫獲國民黨三等雲麾勳章。
國軍攻占兩淮後,稍加休整,於10月開始進攻漣水、益林地區。雙方展開連水大戰。截至11月1日,張靈甫預見到有被解放軍合圍的危險,於是收縮各部連夜退往淮陰東。此戰74師元氣大傷。此戰役稱為“一戰漣水”。
12月,張靈甫的整編74師和其它國名黨軍隊,由 74師師長張靈甫統一指揮,與解放軍展開第二次連水戰役。此次張靈甫吸取了教訓,改變戰術,雙方激戰十日,解 放軍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漣水以南。這時張靈甫集中74師51旅、58旅和第7軍一部共3個旅突然從西麵攻擊漣水,這支奇兵一舉奏效,當天便突破了淮南獨立6旅在帶河的陣地,傍晚就已打到廢黃河大堤。解放軍這才察覺74師的主攻方向。二戰漣水,74師終以出奇製勝攻占漣水,並給予粟裕華野三大主力之一的第6師重創,電影《紅日》裏開頭講的就是二戰漣水。
1947年3月,國民黨軍改變戰略方針,由對解放區全麵進攻改為對山東,陝北解放區的重點進 攻。進攻山東的國民黨軍集中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的兵力,編成3個兵團,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采取密集靠攏、穩紮穩打的戰法,於4月上旬成 弧形向魯中山區推進,企圖與華東野戰軍主力決戰於魯中或迫使其北渡黃河。
華東野戰軍原擬首先集中兵力,截殲孤立、暴露之國民黨軍右翼第7軍及整48師,11日晚獲悉處於中間戰線之整74師冒進,便於就近集中主力 加以割殲,當即改變決心,首先殲滅該師。解放軍計劃集中主力,實施中央突破和斷其退路,殲滅整74師於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區。
盂良崮主峰向西北連接兩個540高地,西北端為520高地;其東南為蘆山,東為雕窩,東西長約 10公裏,向北崗巒起伏直抵汶河,向南4公裏為臨(沂)蒙(防)公路,該山區山峰陡峭,多懸崖絕壁,山上無水,草木甚少。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在向南突圍未遂後,遂退據孟良崮,企圖憑險固守,並致電國民黨軍統帥蔣介石求援。蔣介石認為此乃與華東野戰軍決戰的良機,遂令張靈甫率部固守,並令空軍空投糧彈,同時令其餘部隊向孟良崮增援。
經過一係列的戰鬥安排解放軍逐漸形成對整74師的四麵包圍。在解放軍的猛烈攻擊下,整74師傷亡慘 重,傷員、勤雜人員、騾馬、輜重滿山遍野,陣地已逞混亂。國民黨空軍投下的大批糧彈,多為解放軍所獲。蔣介石嚴令督援的8個師又2個旅,於16日上午開始 向孟良崮山區靠攏,又為解放軍的阻援部隊所阻擊。張靈甫被優勢解放軍壓迫,孟良崮乃光禿禿之石山,山上無水。國軍水冷式馬克沁機槍,無水不能發揮威力。解放軍彈密如飛蝗,射擊在石頭上,跳彈橫飛,一彈連 傷數人。最終經過四天激戰,74師在5月16日全軍覆沒。全部美式裝備的整編74師及整編第83師一個團32000餘人全部被殲,張靈甫陣亡。
張靈甫在戰死前有遺書:“十餘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趨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
張靈甫陣亡後,國軍稱其“殺身成仁,為黨盡忠”,蔣介石聞訊親撰祭文:“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 哀痛!”蔣介石為其頒發第3號旌忠狀,在南京玄武湖畔為其修建紀念碑(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被拆毀),將山東蒙陰縣改名為靈甫縣(1949年後恢複原名), 並將英國援助的1艘驅逐艦命名為靈甫號(該艦官兵於1949年5月起義投奔解放區,艦隻被英國收回轉賣給埃及)。在台灣的忠烈祠,張靈甫是烈士第一人。
張靈甫將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中國職業軍人。在抗日戰爭中帶領部隊打過無數硬仗、惡仗和勝仗,多次負傷,身經百戰,九死一生。作為許多中國當代後人,可 能隻知道張靈甫及其74師(抗日戰爭期間稱74軍)在孟良崮戰役中被陳毅、粟裕將軍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全殲這一國共內戰曆史上的經典戰例,而對於張靈甫將軍 在此之前的其他生平事跡,尤其是張將軍在二戰期間參與的許多和日寇軍隊之間正麵進行的惡仗和硬仗卻知之甚少。張靈甫所在的74軍是一支抗日英雄部隊,在軍 長王耀武將軍的率領下幾乎參加了抗戰8年內所有國民革命軍針對日軍的重大戰役,斃傷日寇無數,屢挫日軍精銳,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德安大捷,被譽為抗日鐵軍。
張靈甫的妻子目前八十二歲的王玉齡是長沙人,祖父輩是清朝尚書,幼時念教會女校,目前定居上海。十七歲時嫁給張靈甫,兩年後生下兒子張道宇,同年五月張靈甫陣亡。王玉齡自十九歲守寡至今。
可惜國民黨部隊內部紛爭太多,友軍馳援不力。張靈甫預謀不成,堅守數日後,終因彈盡糧絕被殲。
張並非陣亡,是在被俘受降過程中,被一個氣憤於圍攻部隊傷亡過重的解放軍排長槍擊成重傷。解放軍高層獲悉後非常生氣,將其送往野戰醫院搶救,結果死在半路上,被厚葬。
作為蔣介石禦林軍統帥的張靈甫可稱為國民黨的一代戰神,但是碰上共產黨最擅長大兵團作戰的戰神粟裕,那也隻能感歎既生瑜何生亮了。
那是,黨花嘛。
不過人長得帥不帥跟這人一生的言行不是絕對劃等號的。
If you linked his image that would be much better; he was indeed 很精神,很帥. Many thanks!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Zhanglingfu.jpg
輸的是將介石, 主帥不行, 將軍難以發揮優勢, 各自作戰, 亂作一團。
烈士英名永存人心。
Really enjoy reading it!
為什麽拿不下區區一個根據地?
老蔣幾百萬軍隊。。怎麽就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