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學雜誌

巴黎文學雜誌由陳湃先生創辦於2000年。是巴黎中華文學社刊物。
正文

小 城 變 遷

(2009-11-18 09:29:30) 下一個

小 城 變 遷

/翰林墨香


一九七九年初冬時節隨父親的轉業,我們離開了吉林省遼源市。一聲汽笛的長鳴,隆隆的列車把我們從遼源市載到北京,之後我們乘坐飛機抵達鄭州,抵達南陽,最後抵達豫西南小城鄧州市,當時鄧州還是一座縣城。

父親受命到這座縣城任縣委書記。一路走來,我們從一座繁華的城市到達一座又一座繁華的城市,最後落腳到質樸而擁有鄉村風格的鄧縣縣城。鄧縣並非父親的故鄉,故鄉是豫西南唐河,唐河離鄧縣約200裏的路程,因此落腳鄧州亦有榮歸故裏的感覺。

鄧縣與我們想象中的縣城大相徑庭。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都無法與曾經生活的城市相比。

縣委領導辦公的地方,是一排一排的平房。縣委書記副書記的辦公室落座縣委大院的最後一排平房。

縣城最高的樓房僅有三層,為數也很少。比較雄偉建築算是丁字口矗立的電影院了,據說在縣醫院的病房樓後還有一座歐式建築很出名,後來拆毀了。街道,馬路狹窄,交通不規則,十字路口沒有紅綠燈。位於十字街的百貨是鄧縣惟一的百貨樓僅有兩層。惟一購物中心,是丁字口向南的一條街,名字叫古城路。火車站和汽車站位於縣城的北部也很小。城區內是隨處可見的菜地,上學路上竟然也穿過數塊菜地。在就讀的重點中學一高中,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高,然而有些老師的口音竟然是當地口音。

我沒有去過其他的縣城,但這個縣城似乎就是一座城市的郊區,說它似一個鄉鎮也許有一點點過分,但那時對一個十六歲曾經生活在繁華城市的孩子來說,的確是這樣的感覺。

好在它離我們的家鄉很近,我猜想父親也有了葉落歸根的感覺。好在它的質樸,它的熱情,它的開闊,它美麗的原生態綠色,給予了我們許多安慰。記得在上學的路上,常常在泥土圍成的院牆上,看到墨綠的仙人掌開出一簇簇鮮花,到處散發著蘭草芬芳,很溫馨。而這些泥土院牆早已找不到蹤跡,然那時的溫馨卻依然。 

時光漸漸流逝,慢慢地我了解了這個縣城。古老鄧縣,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濃厚的文化底蘊,漸漸地溫暖了我們的失落感,它有古老的仰韶文化,有“離天一丈八”的隋福勝寺塔,還有百花洲上坐落花洲書院,範仲淹曾在此寫下了名垂千古的《嶽陽樓記》,著名的三賢路,唐宋三位名人韓愈、寇準、範仲淹皆任過鄧州知府,後人稱為“三賢” 。還有吾離塚遺址,台灣村,月牙池,醫聖張仲景,濃厚的文化底蘊孕育著古老的鄧縣城。

19881117,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

此後,城市開始擴建。二十年裏,小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小城的物資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市委大院已經蓋起了數棟大樓:市委、市政府、組織部、宣傳部、人大、政協都有了自己獨立的辦公大樓;稅務局,公安局等各大局都有了自己的辦公大樓。初高中校園高樓林立。過去的菜地都高樓拔起。寬闊的大道四通八達,狹窄馬路消失殆盡,許多年前就分了快車道和人行道,十字路口也有紅綠燈標誌。建起了人民公園,後公園改為開放式公園,有健身器材,有音樂噴泉,著名的丁字口蓋起了百貨大樓,汽車站附近也蓋起了工業品商場,火車站,汽車站也改建擴大了規模。市委投資修建了湍河遊覽區,古城廣場,音樂噴泉。文化生活和物質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購物我們可以去佳美購物廣場,鄧州市有七家佳美廣場,可以去萬德隆,服裝有專賣店,高中檔均可買到。讀書借書,可以到圖書館,圖書俱樂部,希望圖書社。健身操風靡小城,城市的每一個遊園都有健身器材,健身可以去公園,去古城廣場,去遊園,也可以去健身房。小城各個領域都日新月異。 

濟及社會管理權限,為經濟單列市,省直轄市。此時小城又加快了建設的步伐。外地工程隊也紛紛來此投資,規模宏大,建起諸多居民住宅區,藍灣家園,半島帝城,財富世家等等,其中財富世家的樓層高達22層,超過了農行和鄧州賓館的樓層,小城人的生活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愈加繁榮,餐飲業也發展迅速,德克士快餐,肯德基等應有盡有。

時光荏苒,彈指間我生活在小城整整30年了,30年小城也發生了巨變。鄧州出現了著名作家姚雪垠、語言學家丁聲澍、教育家韓作黎、青年軍旅作家周大新,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武文斌等大批英才。小城正在打造自己的文化內涵。

30年,在生命的旅途是何等的短暫,隻在倏忽間,我已經快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成了家,兒子也大學畢業了,生活越過越幸福。父親已經八十二歲高壽,他精神矍鑠,老驥伏櫪,作為鄧州市退離休老年巡視組的成員,繼續為城市的建設出謀劃策。

30年前,小城是一個縣城,而今是經濟獨立的省轄市,正向中等城市邁進,相信這個曆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哺育作家的城市,在祖國溫暖的懷抱裏將繼續鑄就輝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