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年在美國讀大學時有一門必修課叫做“美國政府”書裏有專章講民主選舉。當時我出國不久,讀的一知半解,混了一個通過 (pass) 交差。在美國年頭久了,又入了籍,經曆了數次公民投票後,逐漸地對這一民主工具有所了解。六年前,我報名當了一名投票站的義工。使我有機會直接參與到這一民主運作的過程中。
當投票站的義工,事情並不複雜,隻是時間很長。從清晨 6 點開始工作,直到晚上 9 點後把選票送到集中地才能結束。幹 15 小時隻多不少。中間有兩次 15 分鍾的休息和一次 30 分鍾的吃飯時間。休息都是輪流的,一個人去休息,其他人保持投票站繼續運轉。我當投票站的義工,除了自己更關心候選人的政見和提案,還鼓勵身邊的人去投票。作為公民就是要用選票來影響社區乃至社會的發展。
投票站由縣政府的選舉局管理。縣選舉局歸州務卿辦公室領導。投票站由一名站長,一名仲裁員與三名職員組成。其中一名職員是由高中畢業班學生擔任。投票日都是星期二,所以在職的義工很少。我隻碰到過一位律師義工。多半是退休人員和家庭婦女充任。有一些高中畢業班的績優生被學校推薦出來為社會服務。讓年輕人有機會參與,並提高他們對政治和選舉的興趣。希望他們將來都主動登記成為選民。
選舉法規定每個選區要設立 n 個投票站。選區的選民多寡看該區的人口密度而不等。像灣區這樣的高人口密度城鎮,要設的投票站就很可觀了。縣選舉局的幾十號職員根本罩不住。全靠大批的義工主持投票站的運作。一般在投票日前數周就開課訓練站長和仲裁員。從如何架設投票站,如何使用投票機,到講解選舉規則。美國的選舉製度曆史悠久。投票站運作程序簡明易懂。站長發了注意事項手冊。義工們發了操作手冊。按手冊操作,百無一失。站長都是由有多年經驗的義工出任。實際經驗豐富。遇上意外情況,有專線電話號碼可與縣選舉局的工作人員聯絡請示。選舉日還有督導員到各投票站巡視。民間自發的選舉監督組織也會到投票站觀察 … 所以決不會出紕漏。事實上我所在的縣從來沒有出過事。在全國範圍內也很少有在媒體上見到投票醜聞。這與美國選舉製度完善,選民素質高是分不開的。新移民的選民,對選舉雖陌生,但認真尤比土著公民有過之無不及。常有全家扶老攜幼一齊出動的壯舉。在投完神聖的一票後,高高興興的戴上“我投票啦”( I voted) 的貼花離去。還有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參觀投票站。這些花絮是我們義工的最甜蜜時刻了。
投票站的一天大概是這樣的 : 6 點開始架設投票站,站外插國旗,百步之內貼指路標,義工們簽到,宣誓, 7 點投票站開門。第一名投票者要在花名冊上注明,並見證投票箱封條無損。選舉日的人流是無法預知的。可以一小時來 2-3 個人,也可來 20-30 個人。如何讓大家快快地完成投票,就要看站長的領導能力和義工的協作努力了。投票過程大約為: 1 )選民自報姓名地址。 2 )義工在花名冊上查到該人。 3 )選民在花名冊上簽字後獲選票一張。 4 )選民在投票台填選後把選票投入選票箱。選民的投票任務就完成了。晚上 8 點投票站關門。清點選票,拆投票站,護送選票到縣選舉局集中地後大功告成。
自從小布什在十幾年前第一次競選總統時在佛羅裏達州點票時出現了選票打孔未透的爭議票事件後,加州開始大力推動電腦投票和郵寄投票。選民可以選擇在投票站用電腦投票機投電子票,或選擇在家填寫選票後郵寄投票。這樣就避免了選票打孔不透的問題,也加快了選舉日點數選票的速度。隨著新的投票方式而來的對傳統投票的衝擊是選民到現場投票者大量減少了。 2008 年初,我兒子當了一回投票站義工。回來說,下次再也不去了。因為閑得發慌。那天整個投票站隻接待了 40 名投票者,平均每個義工每小時接待一名投票者。到 2009 年,我所屬的縣撤了一半的投票站。這樣一來,去投票站就更不方便了。到現場的投票者就更少了。今年初的預選,有些縣市為了省錢,索興改成了純郵寄投票了。這樣下去,我看不用多久,投票站就將成為曆史了。
寫於 2010 秋,加州大選前
做義工獲贈的紀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