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這個城市擁擠的人口密度和吵雜的喧鬧聲弄到不知所措,那麽建議你去國家大劇院看一看;如果你在這個城市厚重的曆史古建築和滿目絢麗的色彩之間而思緒沉重,那麽建議你去國家大劇院聽一場喜歡的音樂會,換個角度了解這個城市。
國家大劇院由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整個工程從1958年正式立項,到2007年最終施工完成,共用了近60年的時間,可謂一波三折。國家大劇院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側,總建築麵積16.5萬平方米,建築總造價30.67億元,內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藝術展廳、餐廳及禮品商店等配套設施。現在作為北京的一個地標建築,雖然還有待時間去驗證,但是作為我們可以有幸去體驗的一員,很是建議有機會都進去親自體驗一場,畢竟,它還是有別於隔壁西紅柿炒雞蛋的色彩和風格,從藝術、建築、室內設計的角度,很有意義去眼見為實。
突然想起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到它,是在一個陰雲沒有夕陽的傍晚,如果不是它的聲名顯赫和本來以法國曾經的王宮作為建築的曆史背景,站在那裏看到的第一眼,遠沒有看到的照片那麽震撼。對於一個建築而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評閱、思考,當然國家大劇院沒有盧浮宮的曆史建築背景為沉澱,也許它更多的是現代建築的代表,拋開它外形的爭議性,從室內裝飾、設計、功能性和用戶體驗來看,我認為無疑是成功的。
保羅·安德魯說過,“當人們以某種崇敬的意識來看待大劇院的水中倒影所形成的一個封閉的蛋殼時,它就像謎一般吸引著人們前來探索,來尋找音樂的人,默默祈禱的人,不知所求仍堅持的人。”據說,大劇院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一種非洲叫猴子麵包樹植物的種子的外形,西方人經常在猴子麵包樹下舉行社交活動,其種子也被認為是“思想交流的果實”。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國家大劇院是建築和藝術的雙重載體。就如著名指揮大師Lorin Maazel所說,“I’m very excited that Beijing, China can have such a high-standard theatre. I’m willing to perform here.”那麽,讓我們有機會都去聆聽更多大師級的表演。
正麵照,還是應該到有水的那個角度去照,應該更漂亮。
長達80米的水下廊道,白天晚上景致各不相同,從入口到歌劇院,兩邊是展廳。
歌劇院的大門和抬頭看到的漂亮的弧線和鋼結構節點。
很喜歡大劇院裏弧線設計,漂亮藝術。
大麵積的鋼結構節點和大麵積的玻璃幕牆,為公共大廳在白天提供了舒適的自然采光。
透過鋼結構節點,看陽光,也是歲月靜好。
光、影和植物
木材和鋼結構的協奏曲。
又見漂亮的弧線。
這應該是去看話劇廳的樓梯,感覺大劇院裏一步一景,很喜歡裏麵的弧線設計。
音樂廳
精致的禮品,藝術的價格。
禮品音像商店。
展覽廳一角。
展覽廳裏很多漂亮的舞台美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