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壩記憶

一沙一世界,一曲一場歎
正文

蘇大強與父母的養育之恩

(2019-03-27 20:03:51) 下一個

      如果沒有看到最後幾集的蘇大強,估計大多數人都會對他各種負評價,也是言之有出處。其實那個樣子的蘇大強,可能我們或多或少都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曾經看到過一點或者兩點,人非聖賢,日常生活裏,特別是老年人,已經形成了固有模式,很難改變幾十年的思維和習慣,而作為子女,特別是遠離故鄉故國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無形的差距不言而喻。所以,蘇大強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一直生活在老宅子裏的固化模式,他對明玉和明哲的作,他們之間巨大的差距,看得屏幕前的我們,難以言表。

    人的一生兩頭空,中間熱鬧。這是外婆在人世間可以說話的時候留給我最後幾句話裏其中的一句。外婆在她那個年代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她很小離開自己的家鄉,自己一個人來到長江邊的城市,工作、成家、生活,於是有了我和外婆一生的緣分。外婆一生的思維樸素善良,年輕的時候一心工作,辛苦生活,對於教育子女,我想她並沒有清晰的概念,但是她有一個明確的做法,就是對待子女公平,絕對不允許孩子之間的自己私心的想法,於是,在我年幼的記憶裏,外婆少有的幾次說到母親和姨媽之間的教育場景,就是要團結,不能互相搞分裂。這和蘇大強最後給三個子女的教育重疊式的一致。外婆雖然離開很早,但是住院生病的那一段留給我的記憶刻骨銘心,母親和姨媽沒有任何一句怨言,出錢出力,姊妹之間沒有一句負麵的話,這是我看到的很少的家庭之間的和睦。

    那麽我們反過來看看贍養父母的問題。在外婆那個年代,父母對於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好像沒有現在這個年代人的各種想法,也許兩代人都是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相對簡單。而現代的人,經曆了生活的苦與甜,變得沒有那麽簡單了,想法多了。有道是父母千日不好,總有一日好。我們大多數的人對自己的孩子,對青春期的叛逆,都有足夠的耐心去付出,為什麽對於自己的父母,拿不出對孩子的那份心呢?說到底,也許是那個精致的利己主義,孩子帶給自己的是今後的盼頭,父母走向暮年,是結束。很悲哀的看到,自己身邊對父母寬容的越來越少,一個好朋友80歲的老父親動了心髒手術,恢複不錯,很為她高興,而大多數旁邊的人對於這樣的案例是沉默,也有人說換成有些人就放棄了。

    我們的父母都是從買米買肉需要票證的年代過來的,他們的年代是一心為公,努力工作的時代。我想如我父母一代人,很少有年輕時為自己養老有計劃的,於是,蘇大強一批人出現了,他們年老了,同樣害怕自己孤獨終老,因為他們轟轟烈烈的時代沒有養老的問題,他們的作,其實是內心孤獨的害怕,是他們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為什麽我們可以接受老了去養老院,因為我們經曆他鄉的生活給予了我們從思想到物質的準備。父母之恩,需要我們足夠的耐心,精力,也許還有物質的付出,就像他們當年撫養我們一樣,無條件的往前走。

    也許,盡己所能的陪伴,這是唯一的沒有回頭的和父母一生的緣分。蘇大強最後的表現讓人很感動,其實,那些場景,多少是不是也在自己父母身上看到過。父母之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血脈相承,父母在,有家的方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林下閑人 回複 悄悄話 父母老去,父母養老我們自己養老,這些都是擺在我們跟前的現實問題。傷感無奈,怎麽做才是最好?謝謝分享感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