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婚生活也是現代的主流生活 (zt)

(2009-10-15 21:53:07) 下一個

李子勳

 最近社會學家對人類生活方式大規模統計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城市居住的人口超越了城市外居住的人口,城市生活是人類主要的生活方式。城市化浪潮的確席卷了全球,由於商品經濟與信息化,人類越來越喜歡群居在一起,盡情享受現代的物質文明。第二是生活在婚姻外的人數超越了生活在婚姻裏的人數,非婚生活成為現代生活的主流方式。

我曾在《心靈飛舞》中“
婚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文中說:“婚姻會怎麽樣發展?在全球化浪潮影響下,人格的獨立,男女性別特征的淡化,人們賴以生存的是職業化,技能,社會保障,養老機構,信用體係等,人越來越依靠自己,而不再信賴婚姻。……未來的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婚姻形式給愛情帶來的窒息,約束,以及違背人性,妨礙心靈自由的因素,婚姻會更具有多樣化與人性色彩。”寫這些文字的時候還未意識到婚姻的變革會來得如此之快。當然,在以家文化,家天下著稱得東方社會來說,社會的主流意識仍舊是以是否擁有婚姻來判斷生活是否完滿。主流意識下麵,一些人們已不把婚姻看成是尋求愛情或保護愛情的地方,而是保障權利與物質的地方,婚姻的隱喻是能否獲得更有質量、更能自我實現的生活。後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以體驗為中心的生命觀,每個生命有權利對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擁有,並且,關鍵的詞匯是有過,而非永遠有。

    愛情的真正快樂很難說不是追逐的過程,任何形式上的捕獵都是充滿愉悅、冒險、激情與創意的。看看那些不辭辛勞釣魚的人,可以隨手把魚送給不相幹的人,所有的快樂在釣的過程中已經完整的獲得了。婚姻是禁止“捕獵”的,人對已經擁有的東西也不會投入過大的激情,這會不會正是婚姻對愛情最大殺傷的原因呢?“非婚生活是現代主流生活”是愛情的福音還是一種變質,現在誰也不敢說。如果我們接受這一結論,是否很多婚戀公司在不久的將來會演變為離婚公司?我想不會的,應該這樣來理解,人的一生生活在婚姻裏的時間會少於婚姻內。比如,一個孩子18歲離家,獨立的成長,求學,居住,交友,到了成年期和不同的異性(抑或同性)戀愛、同居。去不同的地區生活,做不同的事業,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沒有家庭與感情的羈絆,自由自在到45-50歲,這個時候再娶妻生子,買房成家,傳宗接代。假定人的生命是80歲,那麽對這個人來說,一生的多數時間是在婚姻外度過的。這樣看來,人們不必驚慌,不必為自己處在非主流的生活中而懊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