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outu.be/o9znhNazNXw嗩呐,民族吹管
樂器的一種,由波斯傳入。考古一下的話,據說在西晉時期的
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嗩呐演奏的繪畫,最晚在16世紀就在民間流傳了。嗩呐的音色明亮,
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
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
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也稱喇叭,在
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稱為“
八音”。
嗩呐在婚喪嫁娶的場合十分走俏吃香: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該喜該賀,即便是白事也要權當紅事辦,熱鬧氣氛不能少。就是用來營造氣氛、起哄駕秧的。
嗩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鬆》、《小風入鬆》、《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繡鞋》、《嗩呐皮》、《娃娃》等。
嗩呐的傳統曲目包括《將軍令》、《普庵咒》、《水落音》、《螞蟻上樹》、《南瓜花》、《伴妝台》等等。
在解放後的新中國,新編的著名曲目包括《百鳥朝鳳》、 《一枝花》、《打棗》、《山東大鼓》、《山村來了售貨員》、《 黃土情 》、《全家福 》等等。
說起嗩呐,想起前N年的一檔子事。在新加坡,小學畢業進入到中學時,每個孩子都要選擇至少一個課外活動(是強製性的)。女兒從小玩樂器,樂理知識到小學畢業時已經達到相對年齡而言比較靠前的級別,她不喜歡在外訓練的製服小組,雖然對棋類的課外活動小組也有興趣,最後還是犯懶同意在跟音樂有關的興趣小組裏選:管弦樂隊或者華樂團。我自然開始正經八百地給她數落每樣樂器的好壞,曬來選去列了一個名單:管弦樂團的吹奏樂器(單簧管、笛類)可選;大提琴能同時被管弦和華樂采用,可選。華樂團裏,揚琴、阮、琵琶可選,最不能選的就是嗩呐,為了強調這一點,我一臉嚴肅地跟女兒說,嗩呐是死人葬禮上用的(因為強烈討厭嘛,所以特別找不吉利的方麵說)。
等到放榜的日子,女兒淡定地告訴我,我加入華樂團的嗩呐小組,可能要在培訓(坐冷板凳期)完成後,在中音嗩呐和高音嗩呐裏選一個。另外,女兒也一臉嚴肅地跟我說,您說的不全麵,嗩呐在婚禮喜慶、戰鬥提氣吹號角的時候也用的。後來,我才知道,女兒這次選的並不是樂器,別的原因才是她考慮問題的關鍵。對她而言,無論華樂團還是管弦樂團,那些樂器都是她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她一一都試過,手感口感都差不多(大提琴和揚琴的教練都希望她報名)。她要的是跟自己的小朋友呆在一起。每年的招募新生,都要看有多少學姐學長畢業,每種樂器間要憑申請者的基礎實力排隊,滿足兩個以上空缺的隻剩下嗩呐了。所以,孩子選的是友誼,是跟朋友一起參與的機會啊。後來,在選中音和高 音嗩呐的時候,她也讓小朋友先選,“我吹什麽都行。”那年帶孩子回家探親,我帶她去樂器店買了屬於她自己的行頭,一把中音嗩呐。
話題再轉回來,《正月十五鬧雪燈》是新編曲,根據東北二人轉編曲,用三段體曲式:快板,慢板,快板調改編而成,作品描繪了北方人在大雪紛飛的元宵節裏,歡慶節日,喜鬧雪燈的動人場麵和歡愉情景。
兩個版本:獨奏和管弦樂隊伴奏。我反正兩種都聽了一遍呀。
祝各位元宵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