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的坡人過年看電視大多數隻看5頻道,8頻道或U頻道。5頻道是英文頻道,一般沒有過年的綜合節目,受英文教育的華人也過年,就是聚在一起吃,要麽出門擠農曆新年的倒計時活動,所以在新加坡過年,到零計時倒數時,街上並不是萬人空巷,但鞭炮是嚴禁的,大概怕引起火災,消防救火的救不過來。受華文教育的有追看8頻道節目的,但新傳媒這兩年,青黃不接,新人跟不上趟,有些知名度的藝人都紛紛進了學府深造或出國留洋,總之一個國家的演藝世界,還要靠41歲的範文芳(Fann Wong, 27 January 1971生人)這樣的資深阿姐來撐門麵,那真是沒什麽救了。
移民則習慣追看具有悠久曆史的《春節聯歡晚會》途徑已經多樣化,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訂閉路啊,簽麒麟啊(網絡電視,不久前在珊頓大道設立了辦公室)或看8頻道大年初一的錄像。
春晚的節目類型,對我這種沒年看現場的還是比較熟悉:歌舞和政治正確這套自然一門清,主要留意語言,已經跟祖國脫節了,不能距離太大不是,所以依靠各種途徑力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別落後太多。戲這部分,純粹是要以討喜/提氣/政治正確/喜慶登場的才會被選登春晚,經典的橋段/折子戲都是看不到的。
不要說坡人,就是國內的絕大部分的年輕人也不喜歡看戲,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的有:沒耐心品味,聽不懂戲文念白,對劇目的背景不了解。我記得那年在已經被拆了的長安大戲院看戲的時候,觀眾都是叔叔阿姨輩以上的,但戲院還是為了極小一部分的年輕人準備了側幕:左邊是原戲文,右邊是白話翻譯;你相像一下,這人得有幾雙眼睛,在看戲台上的作派時,還能看完了左邊看右邊啊?經濟商場上的供求關係也適用於這裏,沒有觀眾群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戲就唱不下去,國粹以後就沒人傳承,就成了取悅洋人的玩藝,就會越來越跟著洋人的口味走,最後大概就剩下武打/猴戲這些門外看看熱鬧的東西了。抬杠也是,看到了就剩下武打的時候,就說明人心散了,隊伍難帶了。
古戲文難懂,那就看現代的吧。老實講,江青在這件事上是有貢獻的,搞的幾個樣板戲怕是極致版了。京劇的改革受這個行當的限製,特別是做派,生旦淨末醜的作派定式,身段都不夠柔軟(要看若軟的還是要看昆曲),肢體語言一被限定,雖然角兒們有自己的行頭,但基本框架在那裏也難出格。所以就隻剩下唱念和胡琴了,唱腔叫好的就那幾個。
說到年前憶苦思甜,其實是非常必要的,跟過年要作環境大掃除一樣。精神方麵的掃除可以借助賀歲片/閱讀/看電影看戲/逛街/寫年終總結等等來找找感覺,卸卸壓力/煩惱/焦慮/責人自責/遺憾,不用什麽腦子都應該做的,目的呢,為了作一個心理更豐滿/更健康一些的普通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