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聊

會周遊在亞太國家之間,看到什麽就放在這裏啦。
正文

《重建人脈網絡》 (圖)

(2011-09-29 00:16:13) 下一個

有關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以及展延的舉例,我在以前的帖子裏簡略地說過了。衝突發生的本質在於人們不同的心理需要的外在表現,就不同的需要進行人群間的集體推搡是一件值得商榷的問題,人與人之間聯係的紐帶肯定有比某種形式上的表象更為人本深刻的東西,那個東西才是值得探尋的,不過,這個議題並不是我今天想說的。

大概誰都不會否認建立人脈的重要性,但認識的人越多,是否等於擁有一個強大的人脈網絡,答案是否定的。CrossThomas指出,一個有效的人際網絡貴精不貴多,往往隻有12-18人,參與者跨越等級結構、年齡結構、地域界限等等,他們的存在有助於新技能的學習,取得個人的平衡成長,以做出沒有偏見的決定。

在現實世界建立人脈網絡的時候,我們常常得注意以下五方麵的問題:

太過重視等級製度的後果,很可能會錯失非正常關係所帶來的機會。

單線與眾多同事聯係,一個人扛責任的那種人,高度集權雖然對掌控大局有利,很容易遇到瓶頸。

隻求安逸,並持偏見的,隻會聆聽或依賴跟他持有相同價值觀或操作手段的,隻能越來越向偏見的窄巷裏走。

膚淺的社交者圖網絡越大越好,可能貌似認識很多人,不過屬於膚淺的接觸,包括純粹按心情來與人互動的一類人。

還有一種是屬於變色龍一類的,他們會按人脈網中不同的參與者改變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性格/性情,從長久而言,坦然心境的建立或維持是真正能在社交圈,建立起個人形象的必要條件之一。

社交圈的建立和維持也存在功利的因素,人隻有跟一幫人來往利大於弊才肯留在圈子裏,如果某一類人呆在圈子裏不舒服、不愉快,就要看看什麽地方出了問題並要糾正它們。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交流是否能帶給你正麵的能量?正麵能量的提供者會積極地麵對難題,在挑戰中見到契機,會製造空間、創造條件讓他人有發揮和貢獻的機會。人脈網絡按對方能給你帶來的益處無非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麵:知識和信息、人際支援和影響力、個人發展/支援/影響力、目標和意義、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社交圈存在的一些必要條件:包括平台、人(男女數量基本持平)、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等等。由獨立個人組成的群體,其行為規範不應做微觀的評述,尤其是發生衝突的時候,要給他人充分發言/申辯的權利,切忌把主觀臆想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至於虛擬空間的人脈網絡,我也有一些觀察和思考:行走虛擬網絡是不是可以天馬行空,無拘無束?有沒有規範,誰製定的?誰負責監管?怎麽監管?如果在假設性的猜測推論下得出錯誤的結論,誰來負責?如何撥亂反正?

先大概這樣列個提綱,等空閑了再整理成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