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錦堂師範的日子
(2009-11-04 08:54:23)
下一個
一九四九年五月寧波解放,那時我在效實中學念初中一年級,解放,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是激情、火熱的時代,人們有著新的追求和期待.國民黨殘餘勢力狂轟濫炸,把寧波最繁華的地段成為一片廢墟,學校不得不搬到郊區上課.大家對讀書也沒有多大心思.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運動不少在校的學生紛紛參加工作和軍事幹校,我們家的大哥因為舟山新解放被分配去沈家門工作,三哥去參加土改,大表哥被批準參加空軍幹校. 二表哥五零年初中畢業後進入寧波農校,家裏可說說話的人都沒有了.所以初中畢業後,領導一號召去瀆師範,也就二話沒有就讀錦堂師範.當時思想很簡單,以後大家做什麽工作都一樣,都是革命工作,沒有貴賤之分.還有一部蘇聯電影叫鄉村女教師給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一個農村小學老師對國家也會有很大的貢獻.就是桃李滿天下. 錦堂師範座落在寧波三北地區.觀海衛東山頭,一個十分偏僻的農村,離寧波市區約一百二十華裏,離杭州灣口約二十多華裏,估計與現在杭州灣大橋不遠.學校原本由旅日愛國華僑吳錦堂先生創辦.校舍主要部份就是一座口字型的兩層樓房,口字型房子大概比較牢固,可防台風.還有幾十畝棉花田.當時領導可能留著準備為學校發展之用.所以勞動是天天必修之課程,幾乎沒有農工,全是學生自已勞動.每天下午三點至五點.大家背著鋤頭或者刮子,到地裏種棉花,小麥,蠶豆.有的鋤草,有的施肥.有點像半工半讀似的.對於勞動雖多數同學都來自城市還不習摜體力勞動,像我連棉花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地上也搞不清楚的人很多,但是很開心,一方麵是勞動強度不是很大,都還吃得消,另一方麵也學到不少種棉花等知識,什麽營養缽育苗,捉地蠶和消減紅知蛛,學生種的棉花產量比當地農民要高.因為學校生物老師懂科學,棉花的種子比當地農民好,當時學校用一種叫岱字棉,農民叫洋棉,當時農民種的是本地棉,後來農民也種洋棉,尤其像五洞閘集體農莊和吳長根生產合作社.這是當地著名的先進單位.口字型二層樓房一樓為教室,辦公室,實驗室等.樓上就是師生宿舍.開始時學生沒有床,就睡地鋪,也沒有電燈,教室裏晚自修用的是氣油燈,點燈前先打氣,再加煤油.一個教室四十佘同學四盞燈也很亮,回宿舍就隻有點上洋蠟燭,十分鍾內自覺熄燈,即使條件很差,但內務很清潔正齊,白天被子疊好後把席子蓋上,地上用拖巴揩得十分清爽,還用滴下來的蠟燭油打上蠟.搞得既亮又滑.大約一年以後學校才購買一部柴油機,晚上發電.白天抽水.同時也添置了有上下鋪的木板上,生活條件有所改善. 師範教育的課程與普通高中有很大區別,不僅增加了教育理淪課程,如教育學,心理學以教學法外,還特別重視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當然還有一般的文化課程.老師也還不錯,尤其是文科方麵的.音體美老師也很有水平.像美術老師劉文選先生至今仍為寧波著名畫家.音樂老師戴偉文先生也是如此.戴先生的夫人後來成為我侄孫女的鋼琴啟蒙老師.但我是一點藝術細胞都沒有的人.這方麵設備也很差,一個班級隻有一架破風琴.輪流著練習,說實在我也沒有興趣,至於其他課程我的成績還是很好的,尤其是理科.由於我的基礎紮實,考試成績基本上在九+五分以上.但在同學們看來,不算是用功的人,經常是看看小說,當時的蘇聯小說很多,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真正的人.古麗亞道路.青年近衛軍等等,可以說我們這一代人中不少是讀蘇聯小說.唱蘇聯歌曲長大的.還有就是自動組織起來學俄浯.沒有老師聽廣播,那本書叫俄文津梁.再就是讀一些曆史,一度對像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麽持別長?奴隸社會為什麽特別短?中國奴隸社會何時開始?等等.都有過濃厚的興趣.
錦堂師範與當地的農民關係是很好的.每一班負責一個村,幫助掃除文盲,辦冬學.每一個學生聯係一戶烈軍屬.幫助寫信等.那時連收音機都沒有,也沒有有線廣播,每當學校收到天氣預報.尤其像台風來臨,立刻分赴各村,讓農民做好防台準備.如趕緊把能收的棉花收起來,海塘要派人去巡邏等.當時文化生活是十分貧乏的,學校放電影,第一場先讓農民看.然後再讓學生看.學校裏的文娛演出也是先讓農民觀看.所以農民也很愛護學校和學生,很少有農作物和物品被偷之類事情發生.
在這樣環境中同學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友愛的,整個社會的變化是很大的,正在進行著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對每個家庭的影響可能是很大的,同學中間不少是地主富農和資本家家庭出身的,但從大的方向上說基本上都能接受,土改要徹底鏟除幾千年的封建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三反五反要清除經濟上貪汙和浪費以及資本家的五毒行為.雖然有時感到有些過火的事情,但相信黨和政府的政策.抗美援朝的勝利,大大激發了年輕人的愛國熱情,一百年多年被帝國主義侵略屈辱的曆史終於有了揚眉吐氣的日子.同學中間有此什麽思想上或者經濟上的問題和困難,彼此都能理觶和幫助,沒有後來的那樣激烈的思想批判和鬥爭.那時大家生活是很艱苦的.好在學校不收學雜費,吃飯不要錢,而且不定量.同學相互理發,確實也很少化錢.三北地區土產是小青豆,楊梅.難得幾個人湊在一起化幾角錢就可以買到一大堆沙爆豆或一小籃楊梅,大家一起"共產".也不用考慮有沒有出過錢,那時每半年家裏給我五元錢,買一些必需的肥皂牙膏之類生活及學習用品之後,還訂了一份青年報和一本中國青年雜誌寒暑假回家除了購買車票,還可以買一點豆酥糖之類去孝敬奶奶.大概有兩次還是不乘車,約幾個同學一起走路瓞過一個山頭,行程120華裏,從早上五時離校,下午四時到寧波,第二天照樣東奔西走,毫不疲乏.在這輩子生活中錦堂師範三年是很值得回味.
過去的一切
都會變成
親切的懷念.
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