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2009 (2)
2010 (1)
2012 (1)
2013 (9)
2014 (9)
2015 (3)
2016 (3)
2017 (6)
2018 (3)
2019 (4)
2020 (9)
2021 (7)
2022 (7)
2023 (3)
2024 (9)
2025 (2)
回複 'czhz' 的評論 : 謝謝您的器重!但本人還沒有資格...
回複 '綠珊瑚' 的評論 : 謝謝!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謝謝!
回複 'dong140' 的評論 : 謝謝!
回複 '多倫多橄欖樹' 的評論 : 謝謝!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謝謝!是應該關注她。
回複 '居北飛雁' 的評論 : 非常高興您有同感,希望她一...
從評論看,博主是專業人士。想請教一下大陸現在的頂級...
原來是楊智華老師的文章。行家寫音樂,寫指揮,讚。
謝謝大家的閱讀和支持!不過發現筆誤,我最後要說的老...
楊智華曲 San Jose 室內樂團演奏。引子中大提琴的長調在模仿馬頭琴。
首先我們要題解一下“土爾扈特”。土爾扈特是中國清代西部蒙古四大部中的一個部落。
17世紀30年代,因與其他部落的矛盾而向西遷移,至今伏爾加河下遊一帶,放牧生活。之後,遭受到俄羅斯帝國的侵略和壓迫。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土爾扈特人進行了多次起義反抗沙俄,並策劃東歸回國。終於在1771年6月,經曆了千辛萬苦、付出了巨大犧牲之後,返回到中國境內,仍然過著遊牧生活。了解了這段曆史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土爾扈特故鄉即是蒙古族生活的西部草原,也可以廣義地泛指內蒙古大草原。
這是一首美輪美奐的蒙古族風格的樂曲,雖然全曲隻有6分鍾之長,但它的委婉與靈動、深沉與諧謔,卻是足以撥動人們最美好的心弦。樂曲是複三部曲式,由引子、具有主題陳述及變奏曲式的第一部分、具有動力性對比的中段、變化再現的第三段以及尾聲組成。
首先,大提琴模仿馬頭琴的音色,奏出蒙古族的長調(1=F)。綿長而起伏的散板旋律,帶著草原特有的深情,把人們帶入了圖爾扈特的故鄉—內蒙古那片神奇的土地。
緊接著,大提琴以提升大二度的轉調(1=G),平穩地進入如詩如歌的主題旋律。
這個主題旋律是2/4拍子,由兩個對稱的8小節樂句組成。上句平分為兩個樂節。每個樂節的尾部都有一處大的跳躍:第一樂節是向上方純8度大跳,第二樂節是向下方小七度的大跳。這兩處的跳躍形成了主題鮮明的個性。宮-征調式交替,典型的內蒙古西部草原風格。同引子相比,它增加了明快的色彩,潛藏著舞蹈的律動。速度舒緩而穩健。但由於大提琴的特殊音色,使它仍然像一首深沉的歌,喚醒了人們對草原的記憶。又仿佛草原還在沉睡,眼前依然朦朧,但心底的美好情愫已在悄然湧起。
第一變奏是以中提琴為主奏,前6 小節做了加花變奏,使其變得活潑。後半段與大提琴的低音旋律相交織,起伏錯落,優美而動聽。大提琴的撥弦及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頓音,更使其增加了一點諧謔性,似乎給樂曲平添了許多生機,使平靜的草原陡然增加了些許動感。讓人似乎感受到小草在微風中搖動,小馬駒在歡欣跳躍,羊羔在向母親表達著親昵,蒙古包在晨曦中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希望……
隨即進行的第二次變奏,是以小提琴為主奏樂器。第一樂句的旋律大體同於第一變奏。第二樂句做了較大的變化:脫離了原旋律軌道,成為相互中斷的樂逗,最後才一氣嗬成到達終點。並且第二樂句有所增長,突破了主題旋律的均衡。因此,也是變化最大的一次變奏。小提琴的演奏類似華彩,把樂曲升華到一個絢麗的篇章,充分展示了小提琴絕美的音色,同時也把聆聽者的心,撩撥到無以複加的美的境界。隨即,小提琴又用五聲音階回旋式的級進,把樂曲推向第三變奏。
在三種弦樂器不同音域音色的相繼展示後,全部弦樂器以寬廣的氣息,更為酣暢地演奏出主題旋律。但從第二樂句起,前4小節變化重複並轉調,形成了不穩定的、向上的衝擊力量,最後將調性轉到下屬調 (1=C) 上。其後的4小節用連貫的旋律作為終結。這似乎是對整個前一部分的總結,而在調性方麵,已為即將開始的中段做好了準備。而後,轉入整個樂曲的中段。中段是在下屬調(1=C)上開始的,3/4拍子。調式與主題旋律相反,是征-宮調式交替。強有力地節奏型的重複,使旋律短促而有力,富有強烈的衝擊性,從而同第一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段會使人聯想到土爾扈特人彪悍勇敢的性格,這個民族不屈不撓的曆史。然後采用節奏的重複、模進和調性遊移的手法,層層遞進,使音樂產生強烈的動感。這時,聆聽者的心情不再平靜,湧起了強烈的激情:來吧,草原的風!飛奔吧,草原上的駿馬!用力呀,強健的蒙古摔跤手!舞起來呀,熱情奔放的安代!-----此刻,整個草原進入了那達慕式的狂歡!隨著激情的迸發,音樂加快了節奏,急促的16分音符的旋律,像疾風一樣把歡樂傳遍整個草原。與此同時,音樂也完成了向上大二度的轉調(1=D),為再現部做好了準備。
再現部的調性是原始主題的屬調(1=D)。全部弦樂器合奏,淋漓酣暢地變化再現了主題。而這時人們所聽到的主題,既熟悉親切,又感到情感的升華,變得更加熱情而奔放,仿佛在釋放全部的愛,去擁抱草原。尾聲回到主題最初的調性(1=G),旋律恢複了平靜。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似乎是用對話的方式,繼續在闡示著對草原的綿綿情思,構成餘音嫋嫋的意境。使人們再次沉入草原的靜謐。濃濃的、甜甜的況味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曲作者楊智華是我中學同學的弟弟,1969年背著手風琴來到內蒙古四子王旗,成為我們知青集體戶中的一員。時年僅16歲,卻已是頗負名氣的音樂少年了。後來輾轉去了北京歌舞團,繼而去美國深造。現在是旅美音樂家。他在內蒙生活的時間雖不太長,但對那片土地及其風土人情有著濃厚的興趣。每次回國與朋友團聚,都會深情地談起內蒙的藍天、白雲、草地、牛羊……。他曾對朋友說:“總想寫一首蒙古味的室內樂”。後來,這首《土爾扈特故鄉隨想曲》就誕生了。值得欣慰的是,楊智華在他三十餘年的旅美音樂生涯中,不斷地把中國的題材和元素,帶到他的音樂創作中,並獲得很大的成功。把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體驗,展現給世界樂壇。正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楊智華的音樂也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大洋彼岸展現著獨具魅力的光彩。
孫麗雲
2015年於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