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emer的博客

由“打虎上山”回想起的舊事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室內樂《土爾扈特家鄉隨想》

(2017-12-20 16:38:46) 下一個

楊智華曲 San Jose 室內樂團演奏。引子中大提琴的長調在模仿馬頭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五梅 回複 悄悄話 讚!
Beijinggemer 回複 悄悄話 陶醉於草原的美-------室內樂《土爾扈特故鄉隨想》賞析

首先我們要題解一下“土爾扈特”。土爾扈特是中國清代西部蒙古四大部中的一個部落。
17世紀30年代,因與其他部落的矛盾而向西遷移,至今伏爾加河下遊一帶,放牧生活。之後,遭受到俄羅斯帝國的侵略和壓迫。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土爾扈特人進行了多次起義反抗沙俄,並策劃東歸回國。終於在1771年6月,經曆了千辛萬苦、付出了巨大犧牲之後,返回到中國境內,仍然過著遊牧生活。了解了這段曆史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土爾扈特故鄉即是蒙古族生活的西部草原,也可以廣義地泛指內蒙古大草原。

這是一首美輪美奐的蒙古族風格的樂曲,雖然全曲隻有6分鍾之長,但它的委婉與靈動、深沉與諧謔,卻是足以撥動人們最美好的心弦。樂曲是複三部曲式,由引子、具有主題陳述及變奏曲式的第一部分、具有動力性對比的中段、變化再現的第三段以及尾聲組成。

首先,大提琴模仿馬頭琴的音色,奏出蒙古族的長調(1=F)。綿長而起伏的散板旋律,帶著草原特有的深情,把人們帶入了圖爾扈特的故鄉—內蒙古那片神奇的土地。
緊接著,大提琴以提升大二度的轉調(1=G),平穩地進入如詩如歌的主題旋律。
這個主題旋律是2/4拍子,由兩個對稱的8小節樂句組成。上句平分為兩個樂節。每個樂節的尾部都有一處大的跳躍:第一樂節是向上方純8度大跳,第二樂節是向下方小七度的大跳。這兩處的跳躍形成了主題鮮明的個性。宮-征調式交替,典型的內蒙古西部草原風格。同引子相比,它增加了明快的色彩,潛藏著舞蹈的律動。速度舒緩而穩健。但由於大提琴的特殊音色,使它仍然像一首深沉的歌,喚醒了人們對草原的記憶。又仿佛草原還在沉睡,眼前依然朦朧,但心底的美好情愫已在悄然湧起。

第一變奏是以中提琴為主奏,前6 小節做了加花變奏,使其變得活潑。後半段與大提琴的低音旋律相交織,起伏錯落,優美而動聽。大提琴的撥弦及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頓音,更使其增加了一點諧謔性,似乎給樂曲平添了許多生機,使平靜的草原陡然增加了些許動感。讓人似乎感受到小草在微風中搖動,小馬駒在歡欣跳躍,羊羔在向母親表達著親昵,蒙古包在晨曦中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希望……

隨即進行的第二次變奏,是以小提琴為主奏樂器。第一樂句的旋律大體同於第一變奏。第二樂句做了較大的變化:脫離了原旋律軌道,成為相互中斷的樂逗,最後才一氣嗬成到達終點。並且第二樂句有所增長,突破了主題旋律的均衡。因此,也是變化最大的一次變奏。小提琴的演奏類似華彩,把樂曲升華到一個絢麗的篇章,充分展示了小提琴絕美的音色,同時也把聆聽者的心,撩撥到無以複加的美的境界。隨即,小提琴又用五聲音階回旋式的級進,把樂曲推向第三變奏。

在三種弦樂器不同音域音色的相繼展示後,全部弦樂器以寬廣的氣息,更為酣暢地演奏出主題旋律。但從第二樂句起,前4小節變化重複並轉調,形成了不穩定的、向上的衝擊力量,最後將調性轉到下屬調 (1=C) 上。其後的4小節用連貫的旋律作為終結。這似乎是對整個前一部分的總結,而在調性方麵,已為即將開始的中段做好了準備。而後,轉入整個樂曲的中段。中段是在下屬調(1=C)上開始的,3/4拍子。調式與主題旋律相反,是征-宮調式交替。強有力地節奏型的重複,使旋律短促而有力,富有強烈的衝擊性,從而同第一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段會使人聯想到土爾扈特人彪悍勇敢的性格,這個民族不屈不撓的曆史。然後采用節奏的重複、模進和調性遊移的手法,層層遞進,使音樂產生強烈的動感。這時,聆聽者的心情不再平靜,湧起了強烈的激情:來吧,草原的風!飛奔吧,草原上的駿馬!用力呀,強健的蒙古摔跤手!舞起來呀,熱情奔放的安代!-----此刻,整個草原進入了那達慕式的狂歡!隨著激情的迸發,音樂加快了節奏,急促的16分音符的旋律,像疾風一樣把歡樂傳遍整個草原。與此同時,音樂也完成了向上大二度的轉調(1=D),為再現部做好了準備。

再現部的調性是原始主題的屬調(1=D)。全部弦樂器合奏,淋漓酣暢地變化再現了主題。而這時人們所聽到的主題,既熟悉親切,又感到情感的升華,變得更加熱情而奔放,仿佛在釋放全部的愛,去擁抱草原。尾聲回到主題最初的調性(1=G),旋律恢複了平靜。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似乎是用對話的方式,繼續在闡示著對草原的綿綿情思,構成餘音嫋嫋的意境。使人們再次沉入草原的靜謐。濃濃的、甜甜的況味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曲作者楊智華是我中學同學的弟弟,1969年背著手風琴來到內蒙古四子王旗,成為我們知青集體戶中的一員。時年僅16歲,卻已是頗負名氣的音樂少年了。後來輾轉去了北京歌舞團,繼而去美國深造。現在是旅美音樂家。他在內蒙生活的時間雖不太長,但對那片土地及其風土人情有著濃厚的興趣。每次回國與朋友團聚,都會深情地談起內蒙的藍天、白雲、草地、牛羊……。他曾對朋友說:“總想寫一首蒙古味的室內樂”。後來,這首《土爾扈特故鄉隨想曲》就誕生了。值得欣慰的是,楊智華在他三十餘年的旅美音樂生涯中,不斷地把中國的題材和元素,帶到他的音樂創作中,並獲得很大的成功。把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體驗,展現給世界樂壇。正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楊智華的音樂也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大洋彼岸展現著獨具魅力的光彩。

孫麗雲
2015年於天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