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emer的博客

由“打虎上山”回想起的舊事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聽舊金山交響樂團馬勒第九有感

(2013-10-12 20:42:01) 下一個

聽馬勒的第九交響樂,尤其是第四樂章,總是給人一種超脫的感覺,幾天前去聽舊金山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的馬勒第九,更讓我有刻骨銘心靈魂出竅之感。該團的音樂總監MichaelTilson Thomas (MTT) 早就以詮釋馬勒交響樂享譽樂壇,他與舊金山交響樂團錄製的全部馬勒交響樂”Mahler Cycle"更是贏得多項格萊美獎,而這場音樂會證實了他名不虛傳。


 這是馬勒真正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樂,也正處於他生命中充滿困境與不幸的尾聲階段,第九好像是他與死神玩的另一個不太默契的遊戲,在作品的大起大落之中,不無躊躇彷徨之感。作品共四個樂章,各為1,Andante comodo, 2, In the tempo of a comfortable Ländler, 3, Rondo burleske, 4, Adante。第一和第四樂章以較慢的速度和極具軟張力的氣息遙相呼應;雖然中間兩個樂章都有諧謔曲性格,但第二樂章是悠閑的舞曲,而第三樂章是在情感的急風暴雨中疾駛而過。整場音樂會四個樂章連續演奏,沒有中場休息。將近九十分鍾的音樂,MTT完全背譜指揮,這要求指揮的非凡記憶力和體力,( 我第一次在音樂會中見識了指揮在樂章之間拿起杯子喝水的景象 ),這也奠定了他對樂曲的深度的理解與掌控。當然,這對普通的觀眾來說,也是一種耐力的較量,但指揮處理作品的大塊的整體感避免了篇幅昂長的作品時常會有的臃腫感,但絲毫沒有用犧牲細節為代價。長氣息的樂句與細小的律動之間的權衡發揮的恰到好處,音樂力度的對比極具戲劇性但不過分。在第三樂章開始後,觀眾完全被高潮迭起的音樂和樂隊的演奏之精彩深深的感染和震撼。這種籠罩在劇場中的情緒的起落全然來自於台上每個演奏員在音樂上的絕對投入。這是我聽到的舊金山交響樂團最精彩的演奏——音準近乎完美,各聲部的音色隨著樂曲的需要時而融和似水,時而大呈立體感;弦樂各聲部在齊奏時簡直就像一把樂器。精彩!


 但我最想說的還是第四樂章。在家裏聽芝加哥交響樂團的CD時,已領教過那種“銷魂“的感受,但那天舊金山交響樂團的Adagio更是給我一種升華的境界。我想,這個樂章才是馬勒第九的中心,也是為他寫第十留下的懸念,音樂與情感的張力都已到了極限。主題在小提琴G弦的長音中單刀直入,繼而一個八度向上滑進後開始了主題的動機核心,纏繞在中心音上的上倚音與下倚音好像要在盤根錯節,糾纏不清的密集支體中為自己爭奪一點空間。SF交響樂團的弦樂群的齊奏是那樣充滿韌性,我從沒聽到過這麽厚重的弦樂群,剛柔之間,好像要從岩石中擠出泉水,而這種暗藏的張力在真個樂章之中保持經久不息。弦樂的每個聲部都發揮的淋漓盡致,各顯身手,如泣如訴。在演奏那些釺細而柔弱的句子時,各聲部的音質是那麽的幹淨而弱而不虛,好像每個音“捧在手裏都怕化了”。指揮對那無聲勝有聲的休止的利用可謂是淋漓盡致,大有窒息之感,讓劇場靜的好像時間也凝固了。此時我的眼前不自知的被淚水模糊,想到馬勒彼時彼刻的心境,愛女的離去,死亡的召喚..........。樂曲在輕的幾乎聽不到的長音的歎息中無奈的消逝,而迎來的卻是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我從冥想中醒來,急不可待的加入了起立喝彩的行列,看到台上樂隊中向我示意的好友,一種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回家路上從未感覺過生命這麽可貴,生活那麽美好。

 楊智華
 於2013年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pfingstenrose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喜歡馬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