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
1967年的那年春節是2月8日(除夕),記得很清楚。
那年國務院發出春節不放假通知,人民日報頭版登著。要抓革命、促生產,“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
1967年元旦過後,文革後的第一個春節就要來了。上海玻璃機器廠一個十八歲的造反派章仁興被組織挑選出來投書《解放日報》,號召大家不回鄉過年,就地“抓革命,促生產”。這一革命行動引來北京等地的造反派紛紛響應,並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他們的緊急呼籲書。1967年1月29日,國務院向全國發出了關於1967年春節不放假的通知:“: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新階段,當前正處在無產階級革命派大聯合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黨內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展開全麵奪權鬥爭的關鍵時刻,根據廣大革命群眾的要求,為了堅決執行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奪取革命、生產的雙勝利,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國務院決定:一九六七年春節不放假;職工探親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暫停執行,以後再補。”
1967年春節前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社都有社論號召“破四舊,狠抓革命,猛促生產”。那時沒人不響應, 或不敢不響應毛主席號召。
小地方或鄉下人不知道, 可以肯定的是大城市北京上海都沒有放假,“ 不過舊春節, 過革命化的春節”。
大家大春節的 “鬥走資派,鬥黑幫,鬥黑五類”, 都“戰鬥在革命崗位上,高舉革命紅旗,繼續為革命而工作”。我們學校裏鬥爭的是校領導和一些老師。
所謂“革命化的春節”,簡單說來有三點:
一是要“抓革命促生產”,春節不回家,積極參加生產勞動,變冬閑為冬忙;
二是禁止春節裏的一切所謂的“封建習俗”,如放鞭炮、燒香拜佛、舞龍舞獅、磕頭拜年等;
三是不準大吃大喝,更不準打牌。人們熟悉的春節習俗唯有貼春聯一項被保留,但內容與原來辭舊迎新的祝語大相徑庭,最有特色的當屬“三十不停戰,初一接著幹”。
1967年不單不過春節,也不上學,不高考。開完校長老師鬥爭會,回家了。 大家在家沒事幹嘛?吃“憶苦思甜飯”——因地製宜,什麽難吃弄什麽,用野菜、樹根,加上玉米糊、地瓜幹之類的東西煮成粥,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牢記“萬惡的舊社會”,熱愛新社會。
1967年春節那天,我們院子裏5家鄰居,沒有一家敢包餃子的。有個馬列老娘們還到各個家看看。確保大家吃的是憶苦飯。
純屬瞎掰! 當年所謂的“憶苦飯”都是單位學校集體做的,每人分到姆子大的一小份,從沒有個人家庭自己做的,更沒有人不讓包餃子的,做人要有良心。
職工探親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暫停執行,說是以後再補。好像從來沒有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