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
京城舊居頭發胡同,出西口為佟麟閣路。此路原為明溝,元代稱河槽,入民國易名大明濠,後將石板覆蓋其上而成南北通衢,仍留南北溝沿之名。抗戰肇始,十九路軍佟麟閣將軍捐軀城南。四六年,國民政府命名此路為“佟麟閣路”,以旌表其跡。
文革起,紅衛兵欲掘香山南澗溝之佟將軍墓,未果。其時佟將軍妻小亦被吊銷城市戶口,趕回佟家原籍河北高陽邊家塢村。六八年,其妻彭靜智死於該村茅屋內。
文革中“破四舊”,“佟麟閣路”改“四新路”,開放後旋複改回“佟麟閣路”,附近居民向稱“麟閣路”。吾家中以長沙官話言之,彼時餘尚年幼,以為“菱角路”,並不知大將軍之威名也。
百部介紹:
佟麟閣(1892-1937),漢族,原名佟淩閣(因犧牲後報紙誤寫為“麟閣”,此後就沿用了下來),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先後隸屬北京政府、國民軍、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殉國的第一位高級將領。193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二級上將。抗戰勝利後,南溝沿改名為佟麟閣路,以示紀念。
佟麟閣早年參加護國討袁戰爭。曾任馮玉祥部陸軍第11師第21混成旅旅長。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隨部參加北伐。1928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35軍軍長、暫編第11師師長、第29軍副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任第一軍軍長兼代理察哈爾省主席,跟隨馮玉祥馳騁察省,打擊日軍,收複失地,為察省光複作出了貢獻。
2014年9月,佟麟閣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