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在老朋友林賢治的一再催促下才寫的。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寫成一篇論文,但那需要查閱大量的史料,還要設計模型,再作層層分析,這些都很麻煩。最後我還是決定寫一篇隨感式的文章,這樣可以自由一些。
大體說來,1978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可以稱之謂“出身”和“成份”社會。這一點與西方社會的由“身份”到“契約”還不相同,因為那種完全依賴法律保障的階層轉化,主要是以自然演進為基本前提的。而中國作為“出身”和“成份”社會的形成則完全是人為造成的。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至今還沒有徹底消失。中國的“出身”和“身份”,究其實質而言,是社會階層流動的主要條件,它的特點是有極強的邊界特征,隻在具備絕對相同條件的成員間流動,流動是封閉的。這樣的社會,如果從1949年算起,到1978年大體終結,約有三十年時間。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目前的主要精英,特別是1940年前後出身的人,決定他升遷的主要因素中“出身”和“成份”起過主要作用,特別是政治精英更為明顯。
在中國社會語境裏“出身”和“成份”有聯係,但還不是一個概念。所謂“出身”主要是指與血統相聯的代際關係,也就是說,一個社會成員的“出身”完全取決於他們的父母,人們最熟悉的是“出身不能選擇”,但實際情況是“老子反動兒混蛋”。所謂“成份”是一個社會成員本身所具有的社會關係,它由教育和職業特征決定。人們不會忘記,在中國幾乎所有要填的表格中,通常都有“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兩欄。這兩個概念大部分時候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出身”常常決定“身份”。但也有的時候是分裂的,不過這種分裂主要對那些黨的領導和文化精英才有意義。比如“家庭出身”雖然不好,但“本人成份”有可能是“學生”或者“自由職業”之類,總之,人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麵。
中國傳統社會,本來是以倫理為主要特征。早年梁啟超和梁漱溟他們就不承認中國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而特別強調它的倫理化。倫理社會就是看重社會以和解為基本特點,而階級社會則強調衝突和鬥爭。中國社會所以形成“出身”和“成份”為主要身份標誌,與毛澤東有直接關係。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毛澤東寫《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就講得非常明白,中國社會主要是階級衝突。到了四十年代,劉少奇寫《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曾專門講過《人的階級性》。講社會的階級性,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在中國講階級,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階層,而主要是講衝突和鬥爭,中國社會的曆史證明,所謂階級,主要就是你死我活的衝突和鬥爭。雖然所有的領導在講階級的時候都留了餘地,比如人們常常聽到的“有成份論,但不唯成份論,重在表現”的話,但在實際生活中,“出身”和“成份”基本是一個剛性概念,有彈性的時候極少,這一點我想不用討論。可以舉出個別不受“出身”和“成份”歧視的特殊例子,但“出身”和“成份”對中國社會的決定性影響,舉任何特殊的例子都沒有意義。
邵燕祥曾在《天涯》雜誌上發表一份《寫曆史與思想自傳參考提綱》和《交待問題注意事項》。這是1951年,中央廣播事業局開展“忠誠老實政治自覺學習運動”中的材料,這個材料可以說明在中國社會裏“出身”和“成份”重要到了何種地步。
《寫曆史與思想自傳參考提綱》
(一)應寫的項目
1、履曆年表。
2、家庭情況。
3、個人經曆。
4、思想總結。
(二)主要的內容
甲、履曆年表
1、從出生年、月、日及地點寫起。
2、七歲以前概括地寫明簡曆。
3、七歲以後到現在為止,逐年寫明在何地什麽學校學習,哪個機關工作及其它經曆。
4、參加政治活動以後到現在為止的各個時期,須注明能證明各該時期情況的證明人,開列證明人的姓名、職業及現通信地址。
乙、家庭情況
A、祖父一代
1、祖父母的姓名、籍貫、年齡、職業。
2、主要的經濟來源,家庭經濟收支狀況、有些什麽動產和不動產。
3、祖父母的政治和宗教信仰,參加過什麽社會活動,群眾反映如何。
B、父親一代
1、父母親的姓名、籍貫、年齡。
2、父母親的學曆和職業經曆。
3、家庭收的主要來源,生活水準和財產情況。
4、父母親的政治思想與信仰。
5、父母親參加過什麽黨派、社會活動,群眾反映如何。
C、自己一代
1、嫡係兄弟姊妹及旁係同輩親戚以及朋友的姓名、年齡、學曆、職業經曆。
2、他們的政治思想如何,參加過什麽政治團體,有些什麽政治性和社會性的活動。
3、他們現在何處,對革命的態度如何。
4、個人和他們在政治、經濟、思想上有些什麽聯係。
丙、個人經曆
1、上過哪些學校,曾在什麽機關擔任過哪些職務。
2、在學生及服務社會時期,聽過或看過哪些關於思想、藝術、政治等方麵的學說和書報刊物,對個人發生過什麽影響。
3、在各個時期,對國家、民族、社會、政黨及個人前途存在過些什麽樣的希望。
4、對各個時期國內外發生的各種事變和社會現象,采取什麽看法和態度。
5、參加過哪些學生運動、社會活動,經過與結局如何。
6、參加過哪些政治事件活動,當時的動機如何,事後在思想上有些什麽好的或壞的影響。
7、參加革命工作以後,在人生觀和思想上有些什麽新的收獲。
丁、思想總結
1、家庭和學校教育,及社會環境,給個人形成了什麽樣的政治思想和作風。
2、今天在工作、學習、生活上保留著哪些主要優點和缺點。
(三)寫法與重點
1、按事情的發展過程,以經曆(如學生生活時期、職業生活時期)或思想 轉變(如由一種思想顯著地轉變為另一種思想)為中心,做縱的敘述和橫的分析。
2、要將思想和事實聯係起來,以各時期經曆過的事實為依據,來反映當時的思想;在分析各時期的思想時,必須以具體的事實為基礎,來說明思想的根源。
3、重要轉變和發展,必須將關鍵性的主客觀原因,分主要與次要地交代。
4、年表著重寫七歲以後的主要經曆,可采取生平大事記的格式。
5、家庭情況著重寫父母一代和自己一代的經濟、政治情況及由此而產生的個人的主導的思想與作風。
6、個人經曆按時間的先後,著重寫與個人有關的事實,不能顯著地說明一種思想的瑣碎雜亂的事物,不必一一列舉;應偏重於主要事物的曆史的敘述,它和思想總結的不同點,在於思想總結著重概括政治及一般思想意識與作風的轉變和現狀。
(四)注意事項
1、寫自傳必須忠實坦白,不虛構誇張進步麵,也不隱瞞落後以及反動麵,應實事求是,有啥說啥。
2、要采取曆史的批判的態度分析過去,以說明現在。如果以今天的現實水平,去硬套過去,將新近才認識的問題說成是老早就已認清的問題,結果,不但看不清演變與發展,而且必然地會將自己的曆史與思想寫得不合邏輯,失去真實性。
廣播事業局青年團分總支三月七日(1951)
交代問題注意事項
本局“忠誠老實政治自覺”學習運動,即將轉入交代問題階段。所有準備交代問題的人,應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壹)交代什麽。下列四類問題是要交代的:
甲、特務問題及反革命的重要政治問題
一、參加特務組織,如中統、軍統係統和特務組織;日寇的特務機關;帝國主義的間諜組織;以及參加其它反革命情報機關擔任搜集情報工作。
二、參加反革命軍警及憲兵等組織的重要部門。
三、參加其它特務性質的組織及特務外圍組織。
四、自覺幫助特務及反動派經常進行反革命活動,如破壞革命運動、學生運動、破壞工人運動、密告或捕殺進步分子與破壞進步組織之行為。
乙、一般政治問題及一般政治性問題
一、參加反動黨派團體;國民黨、三青團、青年黨、國社黨、民族革命同誌會、複興社、勵誌社以及其它反動的黨派團體;敵偽的新民會及其它反動組織。
二、參加反動的會道門及封建團體如青紅幫、一貫道、九宮道以及其它反動會道門用封建團體。
三、參加宗教團體中的反動組織如“聖母軍”、“公教報國團”。
四、曾經在一時或偶然進行過反革命的活動如進行反人民反共反蘇宣傳,參加反蘇遊行,反對或破壞各種進步的團體和運動。
五、其它一般政治問題或帶有政治性的問題。
丙、隱瞞、偽造、誇大、縮小政治性或非政治性的問題:如隱瞞和偽造自己的曆史、政治經曆、偽造或誇大自己某一時期的思想(如落後或反動的思想偽造成進步思想),偽造或誇大自己的社會關係的進步性,偽造自己參加革命及 共產黨、青年團的時間,偽造自己參加進步團體甚至參加共產黨,偽造家庭 出身、本人成份,升降年齡,以及偽造其它政治性問題或非政治性問題而自己認為需要交代的問題。
丁、社會關係,下列四類的社會關係要交代:
一、陷害自己或使自己參加反動組織和活動的人。
二、自己知道的參加各種反革命組織反動黨團會道門、進行各種反革命活動的人。
三、對自己的思想行為有重要影響的人。
四、了解自己各階段曆史、活動情況的人。
(貳)交代問題的標準、要求和態度:交代問題的唯一標準,就是使自己講的和寫的曆史、經曆、思想、行為(活動)社會關係完全合乎實際情況,也就是說交代的情況是完全真實的。交代問題要求真實(不縮小也不誇大)、明確(不含糊)、徹底(不留尾巴)。交代問題的態度是忠誠老實,自覺自願,主動交代。
(叁)交代的方式方法:寫成書麵材料,在會上或會後交代。
廣播事業局學習分會七月十三日(1951年)
看到這兩份材料,有一個問題會擺在麵前,這是誰設計出來的?設計者是在什麽理念支配下想出這種方案的?這是基層的一般幹部所為?還是從上到下有一個統一行動的思想背景?設計這方案的最終目的是什麽?其中有一條是這樣說的:“七歲以後到現在為止,逐年寫明在何地什麽學校學習,哪個機關工作及其它經曆。”這條真是不可思議。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人從七歲到他們成年,還有至少七年時間,如果以法律規定成年人標準十八歲來算,從七歲到十八歲則時間更長,你讓一個人,從七歲以後就寫明他幹過什麽,這有什麽意義呢?一個時代政治文化精神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把所有人的精神和個人生活控製到他們所設想的程度,這不僅是計劃經濟,而是計劃思想了。這兩份材料都特別在意每個人的“出身”和“成份”,凡事都要查到三代以上,這個思路,導致了“文革”時期的血統論。這是五十年代初的材料,其實它還有更長的曆史。
史學家趙儷生在他的回憶錄裏曾說,1944年,他在山西晉城參加土改,因為當時趙的一些舊日朋友都是當地的負責人,對他在政治上還信得過,就讓他在資料室看材料,他看到了當地出版的《新華日報》合訂本和一些非“內部”的上下行文件。這些文件讓趙大吃一驚,他結合他在長治市所看到的情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就是‘左’!”他說:“在這一帶的文化部門,主要是小學和初中或師範裏,人們怎樣發動學生展開在教師中的階級清洗運動。學生中有各種名目的組織,最主要一個叫‘翻先隊’,這是指查教師的三代甚至三代以上,看他們的先人在‘地富’‘中農’‘貧雇’中屬於哪一個陣營。隻要沾上‘地富’,那就堅決清洗。試想在舊中國、在文化相對不發展的晉東南,能受較高教育而稱職當教師的,不是‘地富’家庭出身的有幾個?於是大量教師被清洗下來,逐回家去勞動;有的給胸口掛上‘地主’、‘惡霸’的牌子監督上課。這種劃階級的做法在學生中發展得更惡劣,像地富子弟要背貧雇子弟去上學;貧雇子弟可以尿在地富子弟的頭上叫‘洗腦筋’;地富子弟要替貧雇子弟做作文、演算草、放牛、割草,女的要代替紡花、做鞋,都有定額,不足定額者開會鬥爭。考試成績,要根據卷麵扣分加分,如貧雇子弟加五分,地富子弟減五分;個別地方規定,不管卷麵如何,貧雇子弟一律八十分,中農子弟四十分,地富子弟十五分。學校出告示,‘翻先隊隊長(學生)名字在前,校長名字列在其後……”。了解這樣的情況,再想五十年代初,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和文革當中對“黑五類”的態度,也許就不會感到驚奇了。
因為目的是計劃思想,所以著眼點特別在於每一代人的政治、經濟和宗教信仰。比如材料中對祖父一代有這樣的要求:“祖父母的政治和宗教信仰,參加過什麽社會活動,群眾反映如何?”對父親一代要求:“父母親的政治思想與信仰。父母親參加過什麽黨派、社會活動,群眾反映如何?”到了自己一代,就問得更詳細了。除了嫡係兄弟姐妹以外,旁係的同輩親戚以及朋友的情況都要交待清楚。其中有一條:“在學生及服務社會時期,聽過和看過哪些關於思想、藝術、政治等方麵的學說和書報刊物,對個人發生過什麽影響。”這種計劃思想的思路,對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阿倫特曾指出過,極權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國家依靠意識形態統治,意識形態提供全部社會生活的價值和目標。中國社會靠意識形態控製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全部社會成員的全部社會生活中,“出身”和“成份”決定他們的基本命運。
“出身”和“成份”,在中國社會裏,它的核心問題其實是知識分子問題。中共黨史上有一個特點,就是早期中共的主要領導人基本都不是無產階級“出身”。但奇怪的是這些非無產階級出身的的領導者卻特別看重“出身”和“成份”。“出身”和“成份”最後成為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決定性因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導致中國社會長期不進步的主原因。
我們知道,在傳統中國社會裏,官員流動的主要製度保障是科舉。科舉的主要特點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正常流動。雖然在實際過程中,貧民子弟的流動程度可能並不是很高,但作為製度保障,這種階層之間的正常流動,保證了政治精英中相對的階層平衡。廢科舉以後,因為新學的興起,現代教育製度初步建立,政治和文化精英的來源主要依賴現代大學製度和留學製度,而這個製度主要依賴經濟狀況決定。隻有到了1949年以後,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精英的流動才主要以“出身”和“成份”決定。
1949年以後,中國社會沒有建立起成熟的文官製度,也沒有依賴現代大學製度保障社會政治和文化精英的正常流動。那麽這個社會的政治和文化精英的主要來源依靠什麽呢?它也有一些特殊的渠道。一、參軍。二、勞模。三、領導人(主要是毛澤東)的個人好惡。
需要說明的是,在1978年以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精英的正常流動基本是停滯的,一方麵,因基本沒有正常的退休製度,享有軍功的革命者極少正常退休。另一方麵,正常的社會流動製度沒有形成。這也就是為什麽在胡耀邦主政中央的時候,會有大批知識分子突然從政的原因。
“參軍”和“勞模”,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精英的主要來源,它的核心還是“出身”和“成份”。中國社會在“出身”和“身份”決定一切的前提下,它也有一些軟機製。所謂軟機製是指沒有明確製度保障的那些必備因素,但在實際過程中那些因素是必備的。主要是“出身”和“成份”。
中國社會是黨員至上的社會,“黨員”成為改變“出身”和“成份”的必經階段。如果給這種軟機製一個程序的話,可以這樣表述,一個社會成員,如果他們要在現有製度下成功實現向高層的流動,必須要經過:少先隊——共青團——共產黨,然後以這種“身份”再選擇參軍——勞模。而在這個鏈條中,不能有一個環節脫落。這個鏈條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出身”和“成份”。我們有時候不能理解,為什麽許多知識分子有強烈的入黨要求?為什麽青年有那麽強烈的參軍願望?為什麽所有的工人和農民都想成為勞模?
“出身”和“成份”在很長時間內其實主要是對1949年之際的未成年人產生重大影響。因為那時他們前輩的社會身份大體已經定形。對他們後代來說,“出身”和“成份”幾乎成了宿命,人們極難逃過去。尤其特殊的是1949年以後,在正常的社會流動基本停滯以後,“出身”和“成份”間的流動卻不斷以新的方式向負麵產生,主要通過人為製造的政治運動。本來當時的“出身”範圍還相對窄,主要是指地主、富農(包括資本家)。但這以後,通過五十年代初的鎮壓反革命運動,製造出了一個“反革命”階級(經過三反五反運動和1955年的胡風反革命集團,人數極大)。這還不夠,到了1957年,又製造出了一個“右派”階級,人數約有55萬,多數是成年人,他們的後代加起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量。這還不夠,到了1964年左右,又搞了一場“四清”運動,出現了一個“壞分子”階級。這樣在中國的“出身”概念裏就形成了“地、富、反、壞、右”這一個完整的稱謂。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每一次政治運動打擊的具體對象,相對來說都是一個特定的精英階層。鎮反(包括之前進行的土改),主要打擊了地方紳士;三反五反,主要打擊了城市商業精英;反右,打擊了中國的知識精英;“四清”打擊了中國農村新的地方精英。除了政治運動外,因“出身”和“成份”所受最大傷害的是中國所有“地、富、反壞、右”的後代的教育,特別明顯體現在高等教育方麵。我的朋友智效民1946年出生,他告訴我,1964年他參加高考,在他的同學中,所有出身“地、富、反、壞、右”的子弟,無一人升入大學,所謂“政審”不合格。作家韓石山也是同年高考,據他說,他後來發現,所有“地、富、反、壞、右”子弟都在一個考場,他的“出身”不好,最後還是因了一位在山西大學當教授的同鄉幫助,才以極高的成績上了山西大學曆史係。他事後發現,他所在的考場隻考了他一個人,這怎麽可能呢?據智效民回憶說,“政審”有問題的考生,可能連卷子都沒有改。此點可以從遇羅克的經曆中得到證明,他那麽高的天資,但連續幾次高考都邁不進大學的校門。不是說所有“地、富、反、壞、右”的子弟中就沒有進入大學的,而是說,在那個時代中普遍充滿了“出身”和“身份”歧視。到了1966年的“文革”中,“出身”和“成份”幾乎成了判斷一個人可不可以“革命”的唯一標準,所謂“黑五類”是也。
因為“出身”和“成份”阻隔了中國社會很長時間內的正常人才流動,所以在那個時期政治和文化精英的流動主要發生在“革命者”後代和一般的“軍人”及“勞模”之間。雖然在考察這個流動關係時要注意“革命者”的命運也發生過不同變化,曾波及他們的後代。但大麵積的“革命者”失意是在“文革”期間,這時中國已沒有高等教育。
1949年以後,中國社會中各種政治運動連續發生,這些政治運動的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形成了階層流動中的精英淘汰製。精英淘汰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主要機製,它的發生固然與這個時代的政治文化密切相關,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出身”和“成份”。
有這樣一個材料:《共青團省委副書記以上幹部受開除黨籍、留黨察看處分的決定匯編》(共青團中央組織部編,1959年9月內部印刷),這是一本關於當時團中央反右派時的情況統計,編者在書前的說明中指出:這本文件,匯編了共青團省委副書記以上幹部受開除黨籍、留黨察看處分的決定和政治結論。從這個名單裏可以看出,至少在團中央,當時團省委副書記以上的右派全部是大學生,他們的名單如下:
陳模 35歲 鍾佩璋33歲 陳緒宗 39歲 李 庚 41歲 彭子岡 44歲
劉賓雁32歲 吳一鏗 39歲 譚西山 38歲 董學隆 32歲 賀惠君 29歲
郭永澤 32歲 項 南 王正 34歲 仇作華
這個名單中,隻有項南和仇作華的具體情況沒有介紹,在已處理的右派中,都是青年才俊。其中陳模被打成右派,是胡耀邦一生中少有的幾件遺憾事之一,他在晚年對此都非常內疚。這個名單中的許多人,隻要看他們的年齡和學生出身,就知道這場運動體現了精英淘汰的特點。這還是就黨內情況而言,至於黨外的情況就更明顯了。在傳統的“出身”和“成份”中不斷增加新的成員,最後導致了整個中國政治精英流動的完全封閉性,這種封閉性最後決定了中國社會政治精英的基本思想走向。
滿兒點評:
以出身來劃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是多麽荒唐! 毛澤東本人就是地主富農出身。他可以萬萬歲,可以一言九鼎,但是毛澤東寫《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把全中國千千萬萬出身“不好”的人劃為異類。堵住了這些人升學升職之路。甚至堵住了這些人正常戀愛,生活,生命的路。真是曆史上的奇葩。
鄧小平胡耀邦在文化大革命中嚐到了被專政的滋味,鄧小平心愛的兒子因為受父親的連累被害成重殘。所以鄧胡解除了中國30年之久的階級和階級出身的劃分,解除了多少人的苦難。改革開放提高了中國的經濟水平,開放了國門。大量的留學生和移民走出了國門。
如果毛澤東出生在毛澤東時代
1、因為父親是地富,從而劃入“四類分子”行列成為“政治賤民”;
2、因為“出身不好”,從而喪失進入師範學校讀書的機會,隻能回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3、因為沒有“介紹信”去長沙、北京淪為“盲流”,從而被勞動教養;
4、因為“出身不好”,從而失去當兵機會;
5、因為與他人組成新民學會被定性為“非法結社”從而打成“反革命”;
6、因為閱讀外國書刊(譯文)而被列為“死不悔改”的反動分子;
7、因為批評時政“指點江山”而被視為“煽動顛覆政府”而被判刑;
8、因為準備赴法國勤工儉學而被視為“偷逃出境”的漢奸賣國賊被鎮壓;
9、因為與楊開慧未婚同居而被作為“流氓罪”被處罰。
10、因為未與楊開慧離婚而和賀子珍結婚而被作為“重婚罪”被處罰。
幸虧,毛澤東出生在晚清民國時代,如果出生在毛澤東時代,那麽從出娘胎開始他就要背負著政治賤民的身份屈辱生活。而以毛澤東強烈的個性,隻能是被強大的“人民民主專政”砸得粉身碎骨。
好像是高曉鬆也說過這個問題,大意是,革命成功之前需要團結工農,有看出身的需要,建國後的確應該廢掉這一條,以便團結所有人。
問題是毛革命成功以後就忙著在專列上玩弄各省文工團小妹,沒有時間考慮改革出身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