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群饞貓

(2009-08-05 09:31:07) 下一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部分中國學生到美國後很多方麵都不得不慢慢調整。生活習慣且不說,就是吃,不知不覺中也得改變許多。從搭乘上飛往美國的飛機開始,我們就嚐到了美國的飯:好端端一些類似麵片的東西不知拌了些什麽,真是怪怪的,很難吃;任何飲料都要加冰塊,可樂、橙汁、牛奶,全都冰得讓人難以下咽。到美國的開始半年我們經曆了好多不習慣。這裏的漢堡和國內的不一樣,還沒有北京的“百萬莊園”漢堡可口,同樣是肯德基、麥當勞的漢堡也全都變了味(其實應該說,它們到中國後調整了口味)。有一次我們參加一個室外的活動,主辦人做了意大利麵條,原來就是一些白水煮的意大利麵條,醮上蕃茄醬,自己再配上點鹽,如此而已。同去的一些中國學生嚐了嚐,都覺得很難吃,忍不住問主人有沒有醬油、蔥、味精等,幾個人費了半天口舌,主人最後仍甚是不解得搖頭說沒有,唉,隻好皺著眉頭,一根一根地吃,全當是充饑吧。還有比薩餅、熏腸、三明治、麵包等吃著都不習慣。不過一年以後,我們終於也能在地道的美國餐桌前吃飽了。比如就著一個煮熟的大土豆,自己用刀切開,拌些奶酪,再撒點鹽和胡椒,間或吃一兩片肉,這就算是一頓主食了,再來一小碟西紅柿及生菜,醮些沙拉醬,最後來兩小塊餅幹或蛋糕,算是甜點吧。還有如今我們也學會了喝飲料加冰塊。

    美國人的食品做起來吃起來極簡單,用不著自己精心配製,大部分是些速食品、半成品,比如各種各樣的湯罐頭、麵罐頭、水果罐頭、方便米飯、土豆粉、麵包、熏肉、炸好的速凍雞塊、魚塊以及蔬菜沙拉等,或煮或烤或生吃,似乎從來沒有炒的菜,所以美國人家的廚房十分幹淨,他們的爐灶大都不靠窗,油煙機頂多抽些氣味和蒸氣。

    盡管漸漸習慣了這些純粹的美國食品,盡管再也不會皺著眉頭充饑了,然而,就是在美國自己做家常菜或者到中餐館去吃自助,也仍然覺得不地道。這兒中餐館的老板們為了迎合老美的口味,許多菜都做得變了味。據餐館的中國師傅說,幾乎所有的菜都用相同的且調了蜜糖的湯汁。還有美國人特別愛吃煎、炸食品,如春卷、鍋貼、炸肉丸、炸蝦、炸雞翅,甚至炸蔬菜等等,中餐館裏絕大部分都是這類又油又膩又甜的東西,一些傳統口味的菜幾乎嚐不著(或許在一些大城市的華人街餐館裏才能吃到吧)

   
    美國的商店裏自然不會有榨菜、五香豆幹等中國傳統食品,蔬菜品種比起國內來也要少的多,因為很多蔬菜美國人根本不知道怎麽吃。他們最常吃的隻有屈指可數的一些:生菜、西紅柿、青椒、芹菜、洋蔥、蘑菇、花菜、土豆等,我們在國內常吃的油菜、冬瓜、蒜苗、韭菜、蓮藕等都幾乎不賣。雖說當地也有賣亞洲傳統食品的商店,比如韓國店、越南店,但很多食品價格較貴,而且為了運輸和儲存方便一般很多是些幹貨和罐頭,也有一些新鮮蔬菜,但或許是水土不同的原因,味道和國內的還是不一樣。肉就更不必說了,美國的肉總是腥得很,而且燉出的肉湯也不夠鮮。我們推測原因之一是美國人屠宰方法和國內不同。國內人們將動物屠宰後,一般要把動物的血控出,美國的肉禽類都不控血,所以總是濕乎乎、血乎乎的,雖然清理得很幹淨;原因二可能是在飼養方麵有差別,美國的飼養現代化程度可能要高一些,使用含有激素的飼料可能也多。很多中國人在美國吃雞肉時都有顧慮,這裏的雞肉一般都非常便宜,比如雞腿常常是
0.9美元一磅(美國的計量單位大部分不使用公製,仍然使用一些英美國家傳統的單位,如磅、盎斯、加侖等,一磅差不多0.9斤)。有些學生為了省錢常買雞腿吃,但更多人因為害怕激素,隻是偶爾吃一吃,以免發胖。美國的大胖子幾乎隨處可見,有一些體態變型得令人心驚:身體上的贅肉幾乎全都集中在胸、腹、臀部和大腿處,整個體形兩頭窄小中間粗圓呈一碩大的梭體狀。我們想這或許與他們常吃速食品、喜歡甜食、奶酪和炸雞塊有很大關係(當然,也有一些是基因的問題,體胖到行動不便,是值得同情的。)說到雞,我十分想念我丈夫家裏的雞湯:他家的雞總是在院子裏放養一陣才燉湯,味道鮮美極了,所以無論如何美國的凍雞是無法做出此味的。

    習慣歸習慣,無奈也沒法,在這裏肉不是國內的肉味,菜不是國內的菜味,不過我們仍固執地精心做著自己熟悉的家常菜,紅燒豆腐、清炒油菜、西紅柿雞蛋湯等。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思鄉之情也一天天地濃,包括想念家裏香噴噴的菜,心中口中總有幾分癢癢的,仿佛小蟲子似地纏著你不放,是啊,嘴饞啊。好多中國學生聚在一塊談到吃時都禁不住爭先恐後描述自己家鄉的名菜,一麵又感慨在這裏自己無論如何也做不出那個味,又想到家裏哪兒哪兒的小吃一流,在這不可能吃得到,唉唉,又搖頭又禁不住咽口水。看看各人嘴饞的樣子也十分有趣。中國畢竟是個吃的大國,所謂“民以食為天”,大大小小的菜係就不知有多少呢。


    當然了,與其這樣饞得慌,不如自己試著做一做,差不多每家都從國內帶了菜譜,現學現做吧。一家人一次可能精心做一兩個菜,如果幾家人,就是一桌宴席了。於是我們幾家好朋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選擇在一個節假日裏搞“
Pot Luck
。“Pot本意是瓦罐,“Luck意為幸運,就是說,人們把做好的食品放在瓦罐內,聚到一塊,誰也不知道別人的罐子裏做的是什麽,等到開飯,揭開蓋子,大家品嚐後於是評出自己最愛吃的那一罐,此時,那罐子的主人將十分開心、得意。當然,人們平時搞“Pot Luck”並不真的用瓦罐,隻是各家做一些菜或點心,在一起聚餐。我們常常十多個人端著菜陸續聚到其中一位朋友家,桌上頓時有了紅燒魚、油燜蝦、溜肚片、糖醋排骨、香菇白菜、涼拌粉條,虎皮椒等十幾個菜,還有小籠包或者烙餅等,全都是朋友們精心做的,滿屋子菜香撲鼻、令人垂涎三尺。大家談著天,喝著啤酒或可樂,品嚐著這滿桌鮮美的菜,一會有人說:“喂喂喂,這個菜是誰做的,太好吃了!”於是有人馬上興奮地應道:“是我做的。”其他人再附合著說“真不錯”,“怎麽做的,快快傳授。”……不一會又有一番類似的評議,大家相互討論著做菜的方法和經驗,或者幹脆把自己家的菜譜書推薦給大家。“Pot Luck” 最大的好處就是,任何一家人都不會過於破費過於勞累。試想,如果象國內傳統的那樣,一家請客做上這十幾個菜,花很多錢不說,光是忙活就差不多得一天。我們這些學生都不並富有,平時也都比較忙,大家在一起說不上誰請誰,每家都出菜出力,既分享了“百家菜”,又感受到了友情的愉悅,當然也算暫且解饞了。


    不過,說實話,滿桌豐盛的菜使我們暫且解饞之後,仍然趕不走那隻令人心癢癢的小蟲,夜深人靜時,我和丈夫禁不住說,等到回國後一定要下館子好好吃上一段時間。哈,其實,在那一刻,和我們一樣的饞貓兒還有好多幾對呢,計劃的差不多都是同樣的事
---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