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六耳

想到什麽寫什麽。有時是經曆,有時是感想, 有時是議論,有時是杜撰的故事,有時是自己編的笑話。
個人資料
lanliuer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個女人一台戲,誰能趕上誰福氣 (圖)

(2011-10-25 01:06:23) 下一個

本人計劃明年3月3日在北京798伊比利亞藝術中心舉辦一個當代藝術展覽,和另外兩個英雌肖魯,李心沫一起共唱一出好戲,名曰《禿頭戈女》,想一飽眼福者,歡迎前來助興。(其中作品之一,和文學城論壇有關)





下麵是策展人庸現寫的展覽簡介:

 
《禿頭戈女》


 “禿頭戈女”借用法國三十年代荒誕劇作家尤裏斯庫著名話劇《禿頭歌女》之諧音,隱喻中國當下各種狀態同時並存的多元社會,以及由荒誕而無序的新型社會結構導致的女性複雜而尷尬的生存現狀。以“戈”代“歌”,暗示在中國剛剛起步的女性藝術,尚需藝術家用操戈動武來替代歌舞升平。藝術家們在貌似荒誕不經的表麵形式下,肩負的卻是甘當馬前卒一般勇敢的曆史性重任。
展覽選擇三個不同年齡段、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三個海內外當代女性藝術家。她們運用各具特色的藝術語言,對中國已經固有的女性身份、性別概念進行顛覆性的質疑,超越了以往女性主義藝術以身體作為“我”的主體來表達父權社會中女性痛苦與悅愉之自我體檢的局限,從文化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來審視與解讀女性外在與內在角色。做為共同擁有女性性別的藝術家群體,她們在創作中不僅僅滿足於表現中國女性藝術家麵對消費主義時代以及全球化語境中特有的文化困惑,同時也力圖在社會結構大調整的機遇當中及時把握女性角色獨立平等的話語權力。
三位藝術家的女性主義藝術可以分別概括為:自由女性主義, 批判女性主義,快樂女性主義。
李心沫是當代中國最富有爭議和反抗精神的女性主義藝術家,她個人的充滿痛苦的人生經曆成為她創作的原點,她的作品以行為表演作為主要的形式,並且探討了行為與影像以及行為與繪畫之間的關係。她的作品總是與創傷,記憶,死亡相關,充滿悲劇氣息和儀式感。在這些作品裏可以看到對主流意識形態下的審美取向的反叛,將作為個人和女性的真實撕開來,展現一個個殘酷的視象。李心沫同時兼具著獨立批評家的身份,她深感到在中國藝術界女性的弱勢地位,以筆代刀,在差不多被男性壟斷的藝術批評界展開自己的理論傳播與批評工作,推動著中國的女性主義藝術的發展。她倡導“自由的女權”,將人權納入到女權,追求自由與平等。自由表達,反抗既有的製度與成規,主張女性個體獨立精神,擺脫一切精神的枷鎖和奴役,使女性成為真正具有自由精神的女性。
中國當代女性藝術一開始就與一位女性藝術家的名字聯繫在一起,那個名字就是 — 肖魯。其畢業作品《對話》參加1989年中國美術館現代藝術展,並在那個特殊敏感的曆史時期,向自己作品開槍。槍擊事件讓她一舉成名。《對話》作為歷史圖像的見證人,為中國當代藝術和中國當代女性藝術拉開了序幕。她近年的行為作品《精子》、《婚》,極度地挑戰了中國觀眾的社會道德底線和想像空間,對情感與孩子,情感與婚姻等社會倫理問題,提出質疑。她的作品,具有批判女權的特質。肖魯批判女性主義思想之集中表現,是她的新作《什麽是女權?》,重新探索女性主義在中國的形式與可能性,反思女性在當代藝術中與社會符號的關係。
旅德藝術家藍鏡出國前深受八九現 代藝 術運 動的熏 陶,與前兩位藝術家曾有過著相似的生活經曆。由於年輕移居海外,受到西方文藝思想之耳浴目染,她後來與李心沫、肖魯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與審美經驗。歐洲的女權運動在經曆六十年代的激 烈交戰後,於九十年代趨於平和。生活在人文環境相對成熟的社會環境裏,藍鏡似乎缺少前兩位女 性藝術家那種打破現狀的焦慮,在某種意義上,她直接獲取了西方女權運動的果實。行為藝術《中國蘋果》,多媒體藝術《九周半》和油畫係列作品《異化》,通過結合地使用不同的藝術語言來遞求完整地表達藝術家本人對“享受身體快樂,事業家庭兼顧,東西相互借鑒“的新型快樂女權思想。
沒有女權的社會肯定也沒有人權,弱勢群體平等意識的覺性就是人權意識的覺醒。在二十一世紀的第十二個年頭裏聚焦女性主義藝術,首先讓我們無法忽視的是兩種頗為常見的否定態度:其一是 “女性主義早就過時了”,其二是 “連人權都沒有,還妄談什麽女權”。把這兩種觀點放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極其有趣的矛盾關係,前者認為女性主義因為是遙遠的過去所以對現在來說已不再有談及的必要,後者認為女性主義因為是遙遠的未來所以對現在來說還沒有談及的必要。前者說的是太落伍,後者說的是太超前。“太落伍了的同時又太超前”,這其實正是當下中國社會後集權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間蕪雜狀態的一大特征,對這一特征的揭示和探討,恰恰是女性主義藝術最為當下的現實意義所在。
19世紀末如火如荼的近代婦女解放運動和之後“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國家意識形態為中國女性提供了有利的社會背景,使中國婦女在二十世紀始向經濟和人格獨立邁出第一步。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解放”缺乏女性自身反思質疑過程,從而未能形成實質性的內在轉換。六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性在較深的文化意識層麵上仍然沒有形成女性獨立的自我價值美學話語和並列與男性中心話語權的性別意識。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自發的意識形態啟蒙到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的召開,中國女性主義意義的內涵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得以拓展和本土化,逐漸開始形成“性別書寫”的中國版本。不幸的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脫穎而出的“女性主義運動”,目前卻正在被消費主義的大潮所俘獲和操縱,為配合渲染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和諧元素”的宣傳戰略而重新推崇出台的儒家學說更是讓本來就極其脆弱的女性意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一批自信而受過高等教育,經濟獨立的城市女性找到塑造和表現自己的自由空間和契機,形成了一個規模日漸龐大的包括女企業家、女作家、女記者及女藝術家等等在內的中產階級知識女性群體,但在意識形態上,男尊女卑的文化結構不僅沒有解體,反而在某種意義上比“開放”之前的時代還要有更加清晰的彰顯。以這種意識形態為背景的社會行為,表現在主觀上有女性對回歸傳統婦女角色的默認,甘心在物質和精神上接受被動和受支配的依附角色;表現在客觀上有男女同工不同酬,男女機會分配不均等社會不公現象,甚至還有由製度性政策間接導致的強製性賣淫,家暴,殺嬰,棄嬰等急待解決的人權問題。

中國女性主義在互聯網時代地球村的當下,不再像一百年前秋瑾時代那樣孤獨,“禿頭戈女”在籌劃期間就受到了國際女性主義的巨大支持。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為《禿頭戈女》展覽專門撰寫短篇小說《中國玻璃球眼睛》,以其鮮活獨特的當代文學語言表達對中國女性主義藝術的關注。德國女性主義先驅阿利斯•思娃茨應邀接受關於此次展覽的專題采訪,從文化社會學的視角展示國際女權運動對中國女性主義的竭力支持。
 
婦女解放是社會解放的天然尺度,女權狀況不斷改善的社會也一定是人權狀況不斷改善的社會。本次展覽希望通過對女性群體的關懷來表達更廣泛意義上的人性關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左轉海螺 回複 悄悄話 中間偶變繁體字。
桂花王子 回複 悄悄話 時間對不上,如果是在四月底五月初就好了。那就在網上看你的介紹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