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76)
2019 (26)
2020 (23)
10月9日,美國舊金山市台山大嬸與非裔女子公交車上扭打的短片被放上網,短短一夜之間點擊數目便從15萬次飆升到37萬次。
很多人(尤其是中國人)都站在中國大媽這一邊,但“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了一個座位引發暴力衝突,雙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當然是非裔婦人的錯,不該占座,但華裔大嬸在很禮貌的“Excuse me”之後,卻扯開嗓門,開始人身攻擊:“You are stupid! Fuck you!”
對方迅速被激怒:“再說一遍!”
等華裔大嬸再罵一遍:“Fuck you!”後, 非裔婦人立刻動手,華裔大嬸當然還手----這一點我支持,因為自我防衛是一種本能,根本來不及思考是非對錯。
但當自己占了上風,“敵人”已經從攻擊轉為防守後,“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華裔大嬸卻不知道“該住手時得住手”,從車尾追到車廂中間,即使被人攔住,依然拚命用腳去踢,這就有些過分。
值得慶幸的是,雙方都是徒手格鬥,如果任何一方身上藏有刀或者槍,後果不堪設想,傷亡不僅可能發生在兩個當事人身上,萬一司機的駕駛受到了影響,還有可能殃及到車上的其他乘客以及路上的人和車。
前聯邦民權委員李豔虹表示,大部分在《舊金山紀事報》及YouTube網站上的意見,都從華裔和非裔婦人的族裔背景發言。而我卻覺得這跟種族沒有太大的關係。公交車上因為座位引發糾紛,早就是老生常談,有些網友一開始還以為這件事發生在廣州,因為車上的很多乘客都是華裔,聽到的也是台山話,偶爾夾雜些英語。
各方對這一事件的討論已經強化族裔間的緊張關係,但這件事卻引發了我對情緒管理的思考。
不到三分鍾,兩個陌生人從不爽、生氣、憤怒惡化到肢體衝突,說明了人類情緒的多變與複雜。
不論是哪種膚色,哪個民族,每個人其實都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與情感不同,情感是明顯能被自己和別人感受到的,比如高興時笑,難過時哭。而情緒呢,更加微妙,有時你能察覺,但也隻是察覺到一種“莫名的煩惱”,有些時候,你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到底怎麽了。
情緒是個心理學名詞,但跟生理、環境密切相關:腎上腺剛分泌了那種激素,房間溫度是否過高,前天晚上有沒有熬夜,早餐是否有足夠營養等等,都會影響到我們不斷變化的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Thayer把我們一天當中的情緒大致分為四種 :“平靜-精力”、“緊張-精力”、“緊張-疲倦”、“平靜-疲倦”。
用Jane來舉例說明:中午的時候,Jane正在伏案工作,她的心跳、呼吸、新陳代謝相對處於較高水平。她專注地工作,但沒有感覺到壓力,處於安靜、放鬆的狀態。如果這時候你問她:“你怎麽樣?”,她會高興地回答:“我很好,感覺棒極了。”這就是第一種“平靜-精力”----很平靜,卻又精力充沛。
但老板突然走了過來,讓她在兩小時內提交一份報告。有了緊迫感的Jane依然在專注工作,但卻有了一點分心-----因為她一邊打字,一邊看時間-----以確定自己能否在兩小時內完成任務。她的骨骼肌(尤其是下巴、肩膀、脖子和背部)開始繃緊---臨床醫生把這種“緊張—精力”的情緒描述為輕度焦慮。
時間到了下午,一直努力工作的Jane精疲力盡,她昨天晚上沒睡好,最近也沒時間鍛煉身體,如果這時候你問她怎麽樣,她會說:“糟透了!”
這就是“緊張-疲倦”。在這種情緒下,人容易產生負麵思維,自信心下降,對未來充滿擔心。有人會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或者在淩晨三點醒來審視自己的人生,最後得出“自己一切都很糟糕”的結論。
我們再來看看晚上的Jane。11點多,正打算睡覺的她感覺很困,躺在床上不想動,甚至也不想說話,她的呼吸、心跳、新陳代謝等水平都已經下降,這就是“平靜-疲倦”。
當然,人和人的生物鍾不一樣,每種情緒出現及持續的時間都會有差異。但一般從早到晚,我們都是在這四種情緒中輪回。很顯然,“平靜-精力”是最佳的情緒狀態,在這個時候對未來作規劃,往往會很樂觀,覺得自己什麽都能搞定;而在最糟的“緊張-疲倦”期作規劃,會覺得前景一片黯然。這個時候肌肉緊繃,人容易有暴力傾向,很多在“平靜-精力”期都OK的事情,放在“緊張-疲倦”期,就全都不OK,所以我懷疑為了座位大打出手的華裔大嬸和非裔婦女當時可能都處於這種最糟的情緒狀態下。
了解、管理自己的情緒,首先可以讓自己減少或者避免“一失控成千古恨”。其次,也能更多地寬容別人。當身邊的人讓你不爽時,就想對方此時可能處於“緊張-疲倦”期,多等待一段時間。如果有人(尤其是同事和老板)跟你過不去,也別太計較。先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自己是清白的,那就是對方自身的問題,可能是對方正處於“緊張-疲倦”期,看誰都不順眼。這樣就可以從容應付對方的發飆:你的憤怒與我無關。